APP下载

从认知角度解读《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语

2014-08-15○李

语文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第六版新义现代汉语词典

○李 玉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200093)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新词语的涌现,表明了随着时代发展汉语不断被创造性地赋予新的活力。新词语的问题,一直是汉语学界理论关注的热点,但已有的研究大多数关注新词语的由来,将新词语的出现看成是表达效果或语用策略的实现,而很少提及新词语内在生成机制。本文将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的新词为语料,并结合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观点,对汉语代表性新词生成机制的根源进行探讨。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语言学教授Ronald W.Langacker从1976年起致力于创建“认知语法”[最初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到1987年和1991年,《认知语法基础》的第一卷(理论前提)和第二卷(描写应用)相继问世并确立了认知语法的基本理论框架,它的语法理论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Langacker提倡的“认知语法”主要从人类的“认知和识解”角度研究语言结构,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心智表征,克服了传统语法过分强调客观标准、忽视主观认识的倾向,充分考虑到人的认知因素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着重用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来识解语言的规则,开创了语法研究的全新思路。(王寅,2007∶316)

Ronald Langacker在他的《认知语法基础》(第一版)中指出:Knowledge of language(the mental grammar)is represented in the mind of the speaker as an inventory of symbolic units.It is only once an expression has been used sufficiently frequently and has been become entrenched(acquiring the status of a habit or a cognitive routine)that it becomes a unit.From this perspective,a unit is a symbolic entity that is not built compositionally by the language system but is stored and accessed as a whole.因此笔者认为langacker的这一观点对于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更中肯。

(二)新词研究现状

对当代汉语新词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张永言先生定义新词语是以社会是否接受和认可为标准。吕叔湘(1984)在《大家都来关心新词》中强调要重视研究和重视新词语,倡议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扩展了新词新语的语料范围。陈原先生在《关于新词语的出现及其社会意义》一文中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了57个具有影响力的新语条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吕叔湘、陈原两位先生不断发现细小的语言现象,对其中的一些新词语进行研究,拉开了新词新语研究的帷幕,为以后语言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方向和方法。也正因为此,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汉语新词语进行了研究,汉语新词语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汉语新词语语音(田宇贺2003,刘晓梅2004)、词汇(沈孟璎1988,周洪波1994,孙大军2001)和语义(赵金铭1985,张荆萍2004)方面。

从以上分析的文献来看,本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主要以Ronald Langacker的认知与语法理论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解读汉语字典收录的新词。本文选取的新词实例均来自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

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新词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首部权威的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丁声树曾先后主持工作。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年度新词语,是指当年的高频度新词或具有创新意义的旧有词汇或新创并且使用率很高的词汇。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词语来源于各个层面,涉及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其中包括社会建设和管理、大众日常生活、新的生活方式与计算机、互联网等。第六版还增加和调整了少量字词的读音和词形。第六版还增收了字母词、英语外来词及粤港澳地区词。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的新词如“粉丝”,其中“粉”还可以用作动词,粉丝追求或吹捧明星,“我粉*,不粉*”;但“粉”在《新华字典》中作名词使用,意为“细末儿:粉末,粉剂,粉尘,米粉等”,也可以用作动词使用意为“粉饰,涂饰”,但没有“我粉*,不粉*”的用法。虽然这些收录的新词有些违反了传统语法的组合规则,但形式和用法尚属规范,语义指向也得到了多数人的理解。新词语形成的语用解释已经解释不了这种新的现象。本文作者认为把这种现象放到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框架下分析更加中肯。

四、汉语新词语的认知解读

(一)汉语新词的认知理据

作为当今语言学界的主流学派之一,认知构式语法理论将心智性和社会性视为语言的基本属性,着力从身体经验和认知方式上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王寅,2007∶11)其中的核心概念“构式”(construction),是指心智语言体系中的基本单位(Goldberg,2009∶204~224)。构式的形成和固化依赖于言语的接触和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对具有一定出现频次的言语例示进行共性概括和抽象的结果,并在一定的语言社团中达成共识。(Langacker,R,2009∶167-176)构式一经规约化形成,就可作为模板允许更多的表达例示产生;自主/依存联结是构式的主要概念结构,其中的依存成分预设了可供填入的空位,由自主成分对其进行精细化描写,继而涌现出更多的合意用例。(Langacker,R,2008∶198~199)

由此可见,语言使用是构式形成和扩展的重要动因,语言只有经过频繁不断地使用才能得以完整地沉淀储存语言的用法,并由此固定下来供人们使用。

(二)汉语新词的认知分析

认知构式语法理论为《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使用频率高的新词语,以及新增加和调整的少量字词的读音和词形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新词语通过不断频繁使用,久而久之确立下来,它们并不是由语言系统各部分构建而成,而是语言本身储存和语言用法整体保存的结果。

无论从社会各个领域的新词还是新增的字音字形都可以反映这一点。从社会各个领域的新词来看,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有关的有“医改、民调、首问制、调峰、调节税”等;与大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有“产权证、房贷、群租”等;反映时下新的生活方式的有“首付、拼车、网购、网聊、塑身、背包客”等;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有“播客(视频分享)、博客、博文、跟帖、微博、云计算”等;这些新词反映的都是社会各个领域新出现的各种新现象,由各大媒体广泛使用,继而进入大众生活视野,久而久之确立了这些词语的含义及用法。从新增的字义来看,例如,“宅”的新义“待在家里不出门(多指沉迷于上网或玩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奴”的新义“称失去某种自由的人,特指为了偿还贷款而不得不辛苦劳作的人(含贬义或戏谑意)”,体现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漂白”的新义“比喻通过某些手段,把非法所得变成合法所得”,反映出市场经济下一些人的生产经营行为。上述词语之前并不包含这些新的含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逐渐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并通过高频率的使用,确立增添了这些词语的新用法。从新增或调整的字形和读音来看,譬如,为已稳定下来的外来词读音设立字头,像“啫喱”的“啫”(zhě)、“打的”的“的(dī)”、“拜拜”的“拜(bái)”;根据有关语言文字规范调整了词语读音,如将“唯唯诺诺”的注音由wěiwěi nuò nuò改为wéiwéinuò nuò;为广泛使用的词语确定词形和词义,如“标识”一词,以前只是作为“标志”的异形词,读为biāo zhì,本次修订,增加了biāo shí读音,并解释为“①标示识别。②用来识别的记号”。从上述分析来看,Langacker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用来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语更具有中肯性。

五、结语

汉语新词语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从langacker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解释了汉语新词语的生成机制背后的根源,指出了该理论解释收录的新词语的中肯性,认为新词语是汉语与文化发展积淀的过程。本文作者认为新词语的涌现必备两个条件:其一,人们体认认知范围的拓展;其二,语言必须经过高频率的使用,而汉语新词语的涌现更加符合这两个条件。

[1]Goldberg,A.E.2009.Constructions at Work.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204~224.

[2]Langacker,Ronald.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I.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陈原.关于新语条的出现及其社会意义[J].语文研究,1984(2).

[4]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厦门大学,2003.

[5]吕叔湘.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J].辞书研究,1984(1).

[6]马琳.词义的联想因素与新词语的构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7]沈孟璎.修辞方式的渗入与新词语的创造[J].山东大学学报,1988(3).

[8]孙大军.类推仿造——新词语仿造的一种新手段[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1(3).

[9]田宇贺.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及音节发展趋势[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4).

[10]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1]周洪波.修辞现象的词法化——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J].语言文字应用,1984(1).

[12]赵金铭.新词新义与社会面貌[J].语文研究,1985(4).

[13]张荆萍.隐喻在汉语新词义产生中的生成机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猜你喜欢

第六版新义现代汉语词典
Analysis of the Coherence Principle in English Writing
旧裙新义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嫦娥四号与玉兔互拍
从异解看成语新义的形成
“奇葩”一词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ABB发布第六版扩展自动化系统800xA
旧词衍生新义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