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冷山》:信念是一种力量

2014-08-15秦玮鸿谭泽明

语文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艾达信念

○秦玮鸿 谭泽明

(1.河池学院 文传学院,广西 宜州546300;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2.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530004)

美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弗雷泽的《冷山》是一部史诗小说,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际,一位士兵为了爱人返回家园的多难旅程。因为“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情感与关系”,小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书商协会年度图书大奖,成为美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冷山》与《飘》被誉为“20世纪美国文学双璧”。曾因拍摄《英国病人》而获得9项奥斯卡大奖的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于2003年将大片《冷山》(Cold Mountain)搬上了银幕,险象环生的《奥德赛》式的回家历程顿时引起好评如潮,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等诸多奖项。

《冷山》的故事没有脱离电影爱情故事的一般设计,为了增加故事的冲突性和矛盾性,两个地位悬殊的青年相爱,并经历种种困难和挫折,终于实现结合。

英曼(男主角)是南方小镇的一个普通工人,在建造教堂时遇见了随父亲一同迁居于此的艾达(女主角)。英曼那忧郁的眼神和浓浓的雄性魅力深深打动了这位贵族小姐。而艾达美丽的容颜、青春的气息、善良的心灵同样如磁铁般吸引了这位木匠。一段美好的爱情就这样隐隐地产生了。然而,天不遂人愿,小镇卷入了南北战争,在一次深深的长吻之后,英曼踏上了前往战场的征程。一场又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战斗让英曼厌恶厮杀,而受伤后,艾达的召唤更加鼓舞了英曼归家的愿望,于是他做了逃兵,踏上了漫漫归家路。女主人公艾达在后方经历了丧父之痛、衣食无着、频受骚扰,但期盼爱人归来,一颗思念的心支撑着她,在严酷的生活中转变成为一个成熟坚强的女人。英曼一路上躲过多次追捕,挡住了美色的诱惑,挣脱了温柔的牵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和心仪的恋人艾达相拥而坐,互相细诉几年来的心路历程。

许多影评者都喜欢将这部影片同《乱世佳人》对比,这可能是与电影故事发生背景相同、故事主题均为爱情有关。其实《冷山》男女主人公的凄美爱情故事,更像《泰坦尼克号》中的罗丝和杰克,同样的地位悬殊、同样的忠贞不渝、同样的阳刚俊逸男子和坚贞美丽佳人,观后,感人泪下。

关于《冷山》的欣赏,从影片开始上映至今从未停止。然而,对于影片的解读却见仁见智,充满了不同声音。众多影评者并不完全同意电影创作者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影片陈旧的故事情节和拖沓的故事叙述提出批评。

中国国内学者以第三方的立场,对电影《冷山》进行多方面的解读,如认为该片“表达的主题是反战”[1],是一部“多语性而隐藏了主角的成功的田园战争史诗商业片……窥视到战争和心灵的真相”[2]。这些观点和看法未免流于表象,仅是电影制作者声音的复制和翻版。从电影本身讲述的故事来看,《冷山》既是战争片,同时也是爱情片、故事片、商业片。有批评者从爱的角度进行阐释,认为该片表现了“回归”,对爱情的回归、人性的回归、高贵精神的回归[3]。或以之为战争爱情片,表达人类渴望回归和平的心理[4]。这同样是电影故事直接告诉我们的,是男女主人公始终不渝坚持的。也有学者从文化角度进行解读,“对影片中的女性生态主义意识进行分析,并从女主人公与自然和谐相处、男性和女性平等相处以及人类与战争的对抗三个方面对女性生态意识进行解读”[5]。该评论多使用强烈的学术语言,但对影片的思想主题似乎也没有更加高明的认知,这是学术研究上一种有益的探索。以上诸观点均是对《冷山》进行不同方式、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解读,立足点不同,对影片的理解也有差别。这同时也说明了,《冷山》这部影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其深刻的内涵仍需要不断发掘。

通过深入欣赏和分析,我们认为电影《冷山》并不仅仅是表面展现出来的战争与和平、爱情与家园、美女与帅哥,而是有着深刻的基督教义和美国个人主义思想内涵,其内涵丰富而深刻,是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宣教。纵观影片,导演除了宣扬人类应该追求和平与安定的宗旨外,更是通过各种蒙太奇手法向大众宣扬信念的力量。这种信念的力量,是支撑每一个生命坚强生活在世间的原始动力,是生命伟大的地方,是值得尊重的地方。

电影《冷山》风格比较独特,文学意味十分浓厚,这种文学气质直接体现在它的摄影技巧上。影片使用了许多远景和长镜头,场景辽阔,视野宏大,以此表现归家路途的艰辛和遥远。英曼当了逃兵后,导演不厌其烦地让男主人公经历诸多磨难,每次都是命在弦上,惊心动魄。但英曼的意志并没有丝毫改变,仍旧坚定自己归家的信念。我们看到,在影片中,英曼的身影在崇山峻岭间隐伏,在漫天雪地中跋涉,没有气馁和懈怠,是那么的坚决。镜头下的男主人公在冰雪山岭间毫不止步,表现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一般的信念,是一种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影片还有意运用跨越式的蒙太奇表现手法,形成前后强烈的对比。这在影片中有很多表现,值得观众细细品味,体会男女主人公简短的相识瞬间产生的真挚感情。英曼在一次被同伴误伤击倒后,晕倒在树林里。画面上幻化出了他们在房间里捉鸽子的镜头,让人感触颇深,同时也象征两人感情的纯洁,渴望和平和安定。“在房间里捉住鸽子是好事情。”英曼如此说,他们捉住了。

除此之外,影片中最值得观众回味的还是这样一组镜头:艾达在无助的期待中于井中产生的一场幻景,英曼穿着黑色的衣服,正艰难地从白雪皑皑的大山中向她走来,空中传来乌鸦的叫声。另一个是:艾达出来寻找猎物,猛然发现远远的一个黑色人影向她走来,她举起了枪,猛然惊异于往日的幻景,喊了声“英曼”。再者就是最后英曼被保安队击中之后的镜头:英曼捂着胸口在山间的雪地上慢慢地倒下,乌鸦在周围飞舞,艾达奔过去,特写的长镜头长时间地表现艾达与英曼的热吻,直到英曼缓缓闭上眼睛,然后镜头慢慢往上拉,成为俯拍,表明这一切已经远去。这三组镜头非常接近,表现了期待、拥有、死亡和消失的全过程,通过充满诗意的画面来表现男女主人公的坚定感情。这一组镜头不显重复,表现了爱人之间感情的牢固。导演通过这组镜头,不仅表现了自己高超的摄影技术和浪漫的情怀,向观众展示了唯美的画面,而且表现了坚贞感情的心灵相通——艾达坚信有这一天,并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相信看到最后的人,都会禁不住地泪眼潸潸。

此外,电影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有旁白,这种回忆性的旁白其实是一种声音蒙太奇手法,即在时空动态中,将声音与画面匹配的声音构成方法。通过将声音与画面有机结合,既可以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画面,又赋予画面形象以丰富的内涵力。旁白的声音是冷静的、带有怀念性质,在两条线索间切换,暗示了女主人公艾达对爱情的坚定信念,以及对英曼的期待。一个是战争后方的回忆和思索,一个是充当逃兵后的归家和跋涉,男女主人公共同缔造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颂歌。声音配以精彩的画面,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效果。

女主人公艾达在丧父之后,一度生活窘迫,备受欺凌,但坚定的信念一直没有放弃。在井中,就像英曼晕倒后想到艾达一样,她幻想到了恋人的身影,所以在生活中一心期待爱人的归来。但不离开冷山,孤独地生活在这里等待是残酷的。可是真爱能改变一切,正如主题曲所唱:“They'll seek to find me north and south,I've gone to find my ain true love.”为此,她的人生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次劳动中,艾达愤怒地把一双代表贵族身份的白手套扔掉,眼睛里涌起坚毅、冷峻的光芒,这是在残酷生活中急需的眼神。当时的情形让气势很强的露比很是惊讶,一言不发地看着眼前的艾达。镜头里的艾达成长为成熟有主见的女人。这一切都是为了等待,等待英曼的归来,因为还有“我写了103封信”这句话。这是一种信念,一种恋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征服一切,可以战胜一切。

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冷山》通过精美的画面和丰富的蒙太奇手法,在艺术表现和效果反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宣扬了基督教义的信念,意在启迪和感化观众。《冷山》表现了信念即是力量这一深刻主题:信念的力量非常伟大,它是一种心理动能,能够成为生命的源泉,支持人们生活,催促人们奋斗,推动人类进步,创造世界奇迹。拥有信念就能拥有“True Love”,拥有能得到的生活。在影片结尾处,创作者虽然安排英曼与保安队同归于尽,但这并未影响影片最后的大团圆结局,随着橡树下其乐融融的家庭画面渐去渐远,最终的幸福和快乐仍是导演和观众想接受的。

[1]刘聪颖.赏析电影《冷山》之独特艺术魅力[J].电影评介,2007(19).

[2]洪春生.演绎·否定·推进——读解电影《冷山》的多层次意境艺术[J].美与时代,2004(09).

[3]姜娟.情系《冷山》,回归爱的家园[J].电影文学,2012(21).

[4]孔凤华.《冷山》:在回归的冷与热中涤荡着人性[J].电影文学,2013(14).

[5]韩超峰.解读《冷山》中的女性生态主义意识[J].电影文学,2013(05).

猜你喜欢

艾达信念
有一种信念,叫“中国红”
电影《钢琴课》中通过镜头语言完成的情感表达
为了信念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信念
电影《钢琴课》中的女性主义表达
张学良和墨索里尼千金的一段情
被取代的亲情
信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