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多媒体点亮语文教学

2014-08-15王会永王倩倩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4期
关键词:妙用诗歌多媒体

王会永 王倩倩

用多媒体点亮语文教学

王会永 王倩倩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有机整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让语文教学更为妙趣横生,兴味盎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情趣,培养语感,引起情感共鸣,激发美感,点燃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一.妙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升情趣

多媒体能使语文课堂呈现声情并茂、活泼生动的情景,不但可以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而且可在文本的精彩处,再现情境,诱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品析、归纳、升华,使其逻辑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让学生的情趣得以提升。

如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笔者设计了品味桃源的“奇美”这一环节:

屏幕展现“桃花源”的美丽画面,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沉浸在桃花源优美的情境中,教师抛出了两个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复述文章内容,放飞丰富的想象,可以每人讲述一节,也可以推荐一人主讲,讲得不完整的,小组成员作补充。

2、小组互动交流,以“美”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品味陶渊明笔下的美妙的“世外桃源”图画,把小组的合作探究成果讲出来。

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桃花源的美,你看”,驰骋你的想象,用优美灵动的文字再现桃源美景。

屏幕上呈现出的精美的桃源生活画面,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个个跃跃欲试,全情投入。多媒体课件的引入让课堂学习达到了最佳效果。

二.妙用多媒体,品味语言美,培养语感

鉴赏语言美,培养语感,其关键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理解文本内容的深刻意蕴,使读者与作者在情感交流上产生共鸣。如《济南的冬天》,老舍对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美景的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层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学生感性认识不丰富,对“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层银边”,凭学生的一般认知经验难有寥廓之感。这时用视频,通过画面的拉近、拉远,画面的更迭、定格,让学生观察、体悟,反复吟诵表现画面的句子,感受到济南冬天小山的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愉悦的情感。

三.妙用多媒体诱发思索,有效生发情感

巧妙运用多媒体会彰显课文所表现的诸多情感,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敲击出动人心魄的火花,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有效挖掘文本中的语言美、自然美、人性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习莫怀戚《散步》,课堂即将结束时,笔者适时巧用了多媒体,再现了“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在田间小路上的感人场景,在动人的视频中学生感悟着亲情,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接着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即时口头现场作文,课堂达到了最高潮。

四.妙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美感

景美情深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弦。多媒体把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屏幕展现,学会在品读中产生美的情感,拥有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学习吴均的《山中杂诗》时,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性,把诗歌的节奏借助屏幕展示出来,这样教师就不必口干舌燥地讲解诗歌的节奏划分,屏幕直观地展现诗歌的朗读停顿。接下来就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根据诗歌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可视性,设计了诸多意境优美的画面,将诗歌美妙的意境传达出来,让学生体味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意韵深远的画面辅之以清晰的字幕,在教师入情入境范读时同步展示,将诗歌形声色兼备地呈现出来。教师范读完毕,屏幕展示《山中杂诗》全诗。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品味诗人的山水情怀,我们借助课件把其他经典的山水诗,通过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体味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实践证明,美妙绝伦的多媒体的确是对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多媒体异彩纷呈,精彩无限,学生徜徉其中,主动学习,发展了个性特征,培养了语文能力。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深深爱上了语文课,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精彩无限。

王会永,王倩倩,教师,现居山东寿光。

猜你喜欢

妙用诗歌多媒体
诗歌不除外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余数的妙用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诗歌岛·八面来风
“二”的妙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即兴写作的妙用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