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2014-08-15王学梅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创造性美的素质

◆王学梅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职业中学)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素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重要。所以,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应该在教会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尽力提高学生的日常修养和素质。美术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素质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性、自信心和独特的个性,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

首先,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所陶冶的高尚情操,是道德、人格完美的必备条件。

一个人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在审美教育的实践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训练和培养。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对美的鉴别能力、对美的欣赏能力以及对美的创造能力,才会有心理结构完美、个性和谐、情操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涌现。

职业教育的美术课就担负着这样重要的使命。如果离开审美教育,单纯的从事知识技能的教学,甚至重点的培养几个未来的“大画家”美术课就单纯的成为“技能课”了。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重要的是缺少发现。而我们的任务就是给予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教育要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素质作为主线贯穿始终,要改变单纯传授技法的美术教学旧观念。”

我们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分析作品的风格、内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观赏毕加索的作品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观赏图画,然后详细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作画时的悲愤、痛苦的心情,使学生由看不懂到看懂,由不能欣赏逐渐到能够欣赏这些作品,在欣赏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且让这种审美能力渗透到生活和思想中去,使学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从而引发他们对和平的向往和珍惜。

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的欣赏、理解的过程,就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要正确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尤其需要正确的引导,社会环境和年龄特征使他们更容易误入歧途,盲目地模仿,让他们难以分辨美与丑。正确的审美观应该是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年龄的,是与社会,与环境谐调的。和谐的环境才是最美好的。

其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做到“保护学生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学会了什么,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创造性,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大胆创新,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起到积极作用。

再次,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我们要通过正面的鼓励、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毅力。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的关系,常常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表现在美术教育上,就是总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好。这时,就要耐心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美术作品是一个人的情感的宣泄,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要盲目和别人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能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这才能让他们竖立起自己的自信心。

最后,我们还应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素质教育中,应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个性化教育坚持以学生的个性为其出发点,能够带动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

美术教育本身,就是发展个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有别于“1+1=2”单纯的对错之分,是一种可以自由发挥学生个性空间。我们不能因为轻视学生的创作水平,而扼杀学生的个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某同学的作品总是很有特点,而作品表现水平较低,针对这一情况,我帮助该同学在保持其作品特点的情况下,重点练习一些木炭条画技法,使她能够运用木炭条的一些特性,更好的突出她的作品的个性特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职业教育中的个性保持更是必不可少的。它与前面所提到的提高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个性的发展会使学生保持自己独特的审判情趣,使学生有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同时会产生独立的人格魅力,产生肯定自我的自信心,从而保持对学习的良好兴趣,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正确的良性循环中去。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美术教育对提高职业教育中学生的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任务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信心,对美的创造性和个性有所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人材的目的。

[1]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教育学.

猜你喜欢

创造性美的素质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