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备考 定位高考

2014-08-15李初升

中学语文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言语文课程文言文

李初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这是对高考形式的基本规定,也点明了考查要结合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而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曾直言“高考一直保持着检测高中教育的功能,其考试科目与命题都直接依据高中课程。”更明确地说明了高考的测试和评价,完全立足于高一、高二的课程教学内容。高考是应该测试和反映学生高中课程的学习情况的。也就是说高三的备课应该回到课程内容本身的教学,而不是走向单纯的语文应试教学。这才是高考作为课程的评价组成部分的定位,也才能体现“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

一、明确高考作用和导向

我们以2011年浙江高考翻译题检测为例来说明高考内容。考题要求将“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译为现代汉语。

从《考试说明》看,此题考查学生“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能力,具体而言是考学生“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若学生能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反之即可说明学生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两者比较,是从理论上统一了教和考。学习语文课程的要求和课程评价的高考,是统一在一个课程体系中的。

从试题内容看,其涉及的语文课程知识有:“焉用赠”的翻译。学生若熟悉“子为政,焉用杀?”(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为政以德》)学生只要简单的迁移套用,就能翻译“焉用赠”了。题中的“若”、“子”都在语文教材中多次出现。可见,高考不是完全脱离课堂的。这就是将高考评价指向了课程的学习,从而体现了课程评价精神。

整体考虑这道题目,其中还考查了学生依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这点也是平时教学的重点内容。比如“要指导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进行整理积累,注意在语境中把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要让学生对词类活用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因此,高考的考查的是平时语文知识的积累情况和平时语文能力的运用。高考的这种导向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高考,不仅仅是考试,而是立足在平时的语文学习的考试,是对语文课程的测试和评价。它是不仅不会离语文课程本身很远,反而是和语文课程紧密联系着的。

二、解析文言文教学内容

针对上面这道题目,基本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句子理解和翻译的方法。有老师把这道题目的解题策略教授给学生,比如:1.看大意,找整句;2.看句式,重语序;3.落实词义,善推敲;4.通顺表达,补语气。又比如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推断方法:1.对称推断法。在对举句中,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2.语境推断法。语境推断法主要利用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其含义。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性推知它的词义。4.联想推断法。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

这些方法或解题思路成为了高三语文核心的教学内容。学生练习,努力掌握这些方法和思路,成了学生学习的内容。那么,这些教学内容和语文课程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说有多少是指向了高中语文课程所要求学生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从上面的“推断方法”来看,都指向了“文言文中句子的理解”。这属于“阅读浅易文言文”涵盖的内容。从“解题思路”来看,也是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拥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强调了“要指导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进行整理积累,注意在语境中把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要让学生对词类活用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在平时语文教学中,遵循这些教学指导意见,让学生切实落实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那么专门的备课教学和训练就不需要了。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常说高考导向,考什么教什么,我认为是把这两点搞反了。课程要求确定了教学内容,而考什么是在课程要求的基础上设定的。高考备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在对课程要求进行整合梳理之后,包含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程的复习和巩固,再自然延伸到高考。

由此,我们认为高考若能发挥其应有的高中语文课程评价作用,引导平时语文课程平时的教学,将带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学科自信心。

特别在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更新观念,合理的整合整个课程的资源,顺序渐进的组织教学,让教学内容更加合理,让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新语文教师的课程观念和知识的同时,可以让语文学得清楚,考得明白。

猜你喜欢

文言语文课程文言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实词推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