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有章法 规 范见成效——2013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解读

2014-08-15王书英

中学语文 2014年6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文体

王书英

2013年高考结束后,我有幸参加了山西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短短12天的评卷工作中,山西省高考学子们的才华与才情,让我大开眼界,惊叹又惊喜。惊喜之余,也同样关注到了许多学生不成功的考场之作。现就2013年高考作文试题作粗略分析,与同仁们一起分享,以此为决战2014年高考的师生提供点滴帮助。

一、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题型

近10多年的高考作文题型演变,是由话题作文逐步向新材料作文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在2013年表现得尤为明显,高考作文命题终于从话题作文占统治地位变为新材料作文占绝对优势:全国17套试卷中,几乎都不同程度的运用到材料。以提供材料的方式命题,主要有两种好处:能有效回避猜题押题,保证大规模考试的公平性;在考查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检测了考生分析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考作文命题必将以材料作文为主。

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在开放性与限制性的艰难探索中前行。高考的选拔性决定了写作考查采用命题的形式,命题的作用在于防止宿构和抄袭,同时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凡是命题,都会在构思方面对考生形成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有的是由词语构成,有的是文字材料构成的,同样出于选拔性,作文命题也必须坚持某种程度的开放,使考生才华尽显,个性张扬。高考作文,应该展现的是考生在某种限制下尽情飞扬的思维、情感、才华与个性,高考作文,应该引导考生由不分边界的汪洋肆意走向在既定领域的纵横。所以有人说,高考作文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一般来说高考作文材料所包含的意义不是单一的,往往一材多义,材料作文题就具备了价值多元化的特点,因而审题的时候,要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论点。即一个材料可以提出多个论点,这就给我们增加了选择论点的空间,但同时学生也要恰当把握限制开放的火候。

二、命题要求

第一个要求不少于800字,“不少于”就是达到或超过800个字。第二要求选好角度,好的角度即切中材料主旨,不偏不离,“好”之外就意味着有稍逊一筹的中等立意角度以及较差角度。确定立意,即文章观点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立意即文章中心,表彰什么,弘扬什么,批驳什么,否定什么要明朗。明确文体,就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这些文体要能明确辨识出来,记叙文人物事件要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叙述要严谨完整清晰;议论文要有论点、论证过程、有结论;散文做到形散神聚,有贯穿文章的神,即中心;小说,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齐备。文体意识要清晰,不能是不伦不类,成为四不像。自拟题目,即根据材料和写作中心,拟一个恰当的与文章内容一致的题目;第三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即不要撇开材料,另起炉灶,一定要联系材料以及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就是说不要去照搬别人的文章,借鉴小部分的好词句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大部分的生搬硬套。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不要模仿的意思,就是不要将你曾经背过的文章改动个别词语后就全盘抄过来。

三、内涵解析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材料讲述了一个修船工补船的故事。这个故事聚焦主流价值取向,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故事叙述详实,材料的内容脉络很清晰。

2013年的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本试题提供的是年轻徒弟在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指导下勇敢并成功切割钻石的材料。试题具有开放多元,时代感浓,思辨性强等特色。易于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同2012年课标卷作文题一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试题立意上具有多种选择,理解上不设阅读障碍,并将立意的自主权、文体的选择权和标题的拟定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了展智逞才的开放空间。

试题材料有比较多的写作角度可供选择。例如:

从倾向性角度,即从事件中心角度或重要角度立意。如“成功需要经验、技术,但更需要有勇气,以及抛开得失荣辱的良好心态”;“成功需要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放下包袱,勇敢前行”。“内心无羁绊,牛犊不怕虎”,“有勇天下难事少,多虑人间成功艰”。

从老切割师德角度可正可反:正面立意即“成功既需要经验,更需要勇气”,“善于指导(知人善任)”;反面立意即“经验的羽翅上系上黄金,就不敢起飞了”等。

从商人角度立意,商人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冒险赌一把,参考立意即“欲获多大的利益,就要敢冒多大的风险”等。

从钻石的角度立意,参考立意“钻石有瑕疵,敢变就升值”等。

从老切割师与徒弟之间的关系立意也未尝不可,如“优势需要互补,合作才能共赢”,“师傅放手,徒弟出手”等等。

还可有的立意:成功需要集思广益,凡事求最大价值,勇气最重要,打消顾虑,如何对待价值,经验与勇气,技术与勇气等。当然还有其他可选择的角度立意,就不一一列举,但只要所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的就属于“符合题意”。

其实写好或评判一篇文章,审题立意是前提,学生在明确文体、表达方式、选用材料、篇章结构、语言运用等环节上都不能忽视。

2012年和2013年的作文材料都属于记叙性材料,面对记叙性材料,分析时应找出材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然后可以以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为视角,选择恰当的写作角度。主要事件因主要人物而生成,所以在立意时关注人物即可。除了分析人物和事件,还要再关注材料的主要事物。例如2012年作文材料中的船,船有了漏洞是万不能出海的,否则后果很严重,由此推及到人与社会,人心的漏洞、人性的漏洞、社会的漏洞,这些都得及时修补。2013年作文材料中的钻石,钻石有了瑕疵就得谋求改变,这样才能有价值,做人有了瑕疵也应该适时弥补,修正。

以上分析的各种立意角度都旨在弘扬人性之美,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以应该是较好的立意角度。写文章重在以意取胜,立意不高,自然文章格调就不高。

四、备考建议

1.自古文章皆重“意”。前面所谈的文章的写作角度,即文章的“意”。 文章要有“意”,并且以“意”取胜,这个”意”从哪里来,必须通过分析材料,研究材料,通过思考判断得来,这个思维过程即审题,所以材料作文写作的基础是审题。尽管新课程理念强调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但在命题中,很难保证不出现有理解困难的题目;另一方面,同一则材料,理解的精深程度也会直接影响立意和构思的质量。在材料作文的构思训练上,要侧重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围绕一则材料,要有意提出多种构思方案,在比较中优选好的构思。材料作文的“选好角度”这一要求,看似开放,实则暗含限制,因为有好的,就意味着有中、差多个等级,所以好的角度,好的构思,是提高得分的关键。

2.不管作文材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联系的必然是我们的现实生活。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指向稳定在四个方面,即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时代、关注道德。所以高考语文复习,应突出“发现+思考”,要以自觉的主体态度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要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带普遍性问题,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既然是材料作文,写作中就不能没有材料,因为我们的立意角度、我们的观点不是凭空而来,是从材料中产生出来的。完全撇开材料的观点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完全不顾材料的写作是盲目的写作,是无凭无据的写作,所以一定要用材料。对于材料作文,如何使用,如何转述材料内容大有学问,一般是对材料进行概括提炼,巧妙地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最好不是第一段)或结尾部分(最好不是最后一段)。议论文的材料使用要恰如其分,叙述要简洁,引用材料不能太长,以免导致文体不清。

通过解析201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作文试题,我们不难看出,传递社会正能量,关注和引领时代风尚,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和重点。近年来,社会问题常常聚焦在爱心、责任、感恩、荣辱、名利、廉洁等话题上,这方面的现象和思考必然映射到高考作文中,这既是人间美德的讴歌与弘扬,也是对消极现象的围堵和校正!希望我们的考生在平时写作训练中关注时代,放眼社会,写出佳作,成就自我。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文体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高考作文两关注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解读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