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课外阅读的软环境建设

2014-08-15乔永彪

中学语文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读书

乔永彪

处于现行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评价体系中,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甚至被视为一种不务正业,一些经典名著被冠以“闲书”雅号,被束之高阁。

作为“读书人”,教师本应该是爱书如命的一群人,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很多教师丧失了阅读的习惯,甚至一年也不能读完几本书。这里既有教学时间对阅读时间的挤占,同时也有职业的倦怠情绪带来的阅读疲惫感。阅读本应该成为教师生命中的必备要素,但现在却成为教师最为反感的话题之一。久而久之,在无法体验阅读幸福的同时,教师距离真正的阅读也渐行渐远。

在很多省市,中学生的课表常能吓人一跳,各种课程排得满满的,但却很少看到“阅读”的字眼。阅读课的缺位,折射出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产业化的热衷,对人文教育的冷漠。妄图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以期收到辉煌的教育实绩。例如,某教育模式提出“六不许”原则:“不许低分,不许违纪,不许不听话,不许顶撞,不许早恋,不许上网”,老师必须发扬“不抛弃,不放弃,不遗弃”的精神,“盯住他,缠住他,粘住他”的策略来逼学生学习。有了这种理念的催生,阅读课程就被视为绊脚石,堂而皇之地从课表中消失了。否则就是对“权威”“专家”的对抗,就是违背“先进”教学理念、无视教学质量之举。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换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反映出来的最主要问题是“看书没意思”,学生所谓的“没意思”到底指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多研究者都做过专门的研究,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原因是缺少阅读的兴趣。同时,很多学生又对武侠小说、青春文学充满好感,读时津津有味,读后耐人寻味。阅读的“味道”是什么呢?犹太人给新生儿的礼物是一本滴有蜂蜜的《圣经》,借助味觉的刺激,让孩子一生下来就明白:“读书的味道是甜的”,当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却缺少这种甜味刺激。

阅读活动的有序展开不仅需要读者和读物,更需要一个适合的读书氛围,我们称其为读书的软环境。它是相对于物质化的基础设施、基础条件、基础资源而言的(比如图书馆、阅览室、图书影像资料等物质化、具体化的硬环境)。我们将课外阅读的软环境界定为一种精神环境,比如校园文化建设、教室的文化气息、教师的人文熏陶、课堂教学的活动引领,以及家庭的书香气息等。具体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受教育程度、可接受能力等一般特征,课外阅读的软环境建设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展开:

一、教师表率,从读书开始

于永正老师曾说:“教育不是说教,教育是示范,老师做了才有说服力。”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在学生前面: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先阅读,在学生思考之前教师先形成较为深刻、多维的见解,在学生提问之前教师先做好预设。只有教师先行一步,才会让学生信服,否则就是外行指导内行。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师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要担负育人的人师使命。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和广博的见闻作为强大支撑,就无法在课堂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固然不错,但是身教胜于言传。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会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做语文学科的专家,了解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等相关知识,更要做一个杂家,从苏格拉底、庄子、黑格尔、费尔巴哈到孔子、夸美纽斯、杜威,从老舍、茅盾、萧红、丁玲到于漪、钱梦龙、李镇西,都应有所知晓,这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二、定时、定量、定方向,注重引导强化

所谓定时是指规定课外阅读的时间,以确保课外阅读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给阅读课设置专门的时间,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阅读课。基础年级最好将阅读课列入课表,由专门老师进行阅读方面的指导,学生借此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和教师逐渐习惯阅读,使之成为学习中乃至生命中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算是语文教学的真正回归。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阅读任务,阅读需要速度。所谓阅读量既包含每分钟的阅读量,也包含一天、一周、一年的阅读量,缺少了量的制约,阅读也很难见成效。中学生虽然在阅读的自觉性上好于小学生,但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仍需要进行不断的强化。特别是在习惯养成初期,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细致耐心的引导。

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的另一大问题是阅读的盲目性,这就需要限定课外阅读的方向。中学生不会选择合适的读物是困扰家长和老师的一个难题,我所执教的班级中也不乏这样的学生。家长一旦发现学生书包里有那些青春文学、魔幻小说等就火冒三丈,禁止学生再看此类书籍。这种惩罚式教育一般在开始时会引起对应的反应,但如果缺乏了正面的引导和强化刺激,学生也很难形成健康的阅读习惯。正如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古斯里所认为的那样,惩罚并不必然地给有机体带来正确的行为,因为新的联结既可以是最终刺激与一个正确反应的联结,也可以是最终刺激与一个不正确反应的联结。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的能力,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对阅读的方向和范围做出适时引导,直至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三、多样的读书活动

一种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模仿到强化,最后发展到自主行为的过程。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读书活动的引领,多样化的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对社会、人生等宏大问题的思考深度,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人文情怀。具体可按以下四种方式展开:

1.课本剧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味故事中人物的个性,挖掘故事的思想深度。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秋水》等篇目都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在学完《雷雨(节选)》后,学生自发组织,自导自演了这部精彩话剧,在校园艺术节上精彩的演出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一度成为校园里热议的话题,还意外地引发了一场“话剧热”。这对学生重读并演绎经典的做法对课外阅读的开展起到极为积极的影响。

2.中外经典共读 除了学生共读经典,还可以采取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经典的方式。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在做好表率的同时,为了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师生双发都能在阅读中受益,可以采取师生共读的方式。一部经典名著往往给人很多思考,教师的感悟与学生的感悟如能经过一场交流,更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增加彼此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我的“哈姆雷特”绝不等同于你的“哈姆雷特”。同时,亲子共读经典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家长准备两本经典著作,一部自己读,一部学生读。在共读经典过程中,不时分享读书的困惑与感悟,可以增加彼此的理解,让家庭里充盈一种书香气、亲子情。

3.开设学生讲坛 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进行读书交流会,内容上围绕近期的阅读内容或时事新闻,形式上一改以前教师主讲的模式,由学生做主讲,教师只做听众。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性只出现在文字中,而不是教室中。原因可能有很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由于不信任学生,担心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就越是不放手,结果只能是更加不放心。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交流感悟、思想争鸣的平台,由学生自由选题、自由表达、自在交流。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新鲜感,更有沉甸甸的收获,在将阅读心得与人分享的同时,自身的阅读境界也在不断提升。无论是对问题的认识,还是思维的深度、广度,都会有质的飞跃。每周被安排上台“讲学”的同学,通过课前的认真备课,在演讲内容和演讲技巧方面进行充分的思考,这就十分自然地将读、感、写、说四种能力融在一种活动中来训练。特别是当下的中学生正处于个性萌发的重要阶段,科学健康的读书观与人生观一旦养成,将会对以后的人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4.搭建网络读书平台 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关于网络利弊的讨论浪潮已经悄然退去,以前的种种担忧也随之烟消云散。现在的中学生对网络大都具有较强的好感,网络也逐渐成为中学生们课下交流的主要媒介。课外阅读也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力,一方面网络是我们课外阅读的超级图书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将其打造为交流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参与者不仅有学生和老师,还可以有家长以及其他社会人士,比如作家、诗人、新闻记者、商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校校园网上专门开设读书平台,由学生读书小组负责组织。交流主题可以是经典名著的读后感,也可以是时事新闻评点。将其以话题的形式抛出,其余参与者发表相关评论。在这个交流平台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作家、学生与社会都能围绕同一话题展开交流,有观点的争锋,有思想的碰撞,有灵魂的升华,更有读书的乐趣。

我们的教育到底能够给学生留下什么?我认为,留下一个热爱阅读、热衷思考的习惯,比留下一个会考试的脑袋更有意义。

猜你喜欢

中学生课外阅读读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