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014-08-15石正国

中学语文 2014年6期
关键词:语感文字文章

石正国

朗读可以让学生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朗读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非常推崇朗读教学,他把朗读称之为“美读”。但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很多时候把“文”看得十分重要,却贬低了“语”,甚至把它给忽略掉,朗读似乎越来越不被语文教师所看重。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和评价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就越发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朗读,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富有激情的朗读,能让学生沉浸到文字所营造的情境当中,在眼、耳、口并用同时,情感得以调动,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那么怎样才能通过作者的表述体会到他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呢?朱熹在《中庸章句·自述》中提出“因其语而得其心”。即通过熟读其语,反复沉潜,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其诗歌沉郁凝重、博大精深,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怎样阅读其诗歌呢?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序》中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是故注杜诗者必反复沉潜,求其归宿所在。”也就是说要了解杜诗,注释其诗歌,必先反复吟诵,沉潜于诗中,然后一字一句的加以推敲、玩味,从而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当然,我们强调朗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中的作用,并不是让学生“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十年”的苦读、死读,而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在体悟中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激昂处还他激昂,在委婉处还他委婉,以实现朗读与理解的不断升华。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读《骚》久之,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读《口技》若能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读出口技表演的“鼠作索索”声、“力拉崩倒”声,“万千求救”声,读出声音由静而动,由强而弱,由高而微,“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的情景;读《沁园春·雪》若能引导学生读出毛泽东对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读出他为江山折腰的豪情壮志,读出他对革命的无比信心,那么文章的深远意韵便可透彻体会,较之教师拆卸课文的剖析,有时更能逼近文章的主旨,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式

朗读,不仅是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训练学生语感的重要方式。所谓语感就是一种细微的语言感受能力,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培养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灵悟。而学生要达到这种能力,须反复咏读、品赏,才能见其美之所在。在实际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或高或低,或激昂或柔婉,或糟糟切切,或意味悠长的情境中徜徉,犹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又如涓涓细流汩汩流淌。在朗读的享受中,让其体味语言的韵律、节奏,把握意象传神、画龙点睛和声情并茂等特色,形成语感。课文《明湖居听书》中描写王小玉说唱的那一段文字,描绘了王小玉声音之美、音色之甜,有时如龙蛇飞舞,有时如飞流直注;有时迂回盘绕,有时无声幽暗,有时腾空云霄。让人听之若金声欲振,视之若明霞散绮,读之如流泉婉转,诵之若甘饴沁心。读来,王小玉声音之美妙自然便会萦绕于耳,衬托、描摹等手法也会了然于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自然会增强。

三、朗读,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

朗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作家叶文玲回忆小时候有一次作文,老师赞誉他“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句子中的“嵌”用得好,叶文玲说:“这个‘特别准确’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可见,积累语言多么重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应该是朗读。又如我的一位学生在写一篇描绘春天的文章时,他这样写到:“没有风,树叶显得柔嫩而端庄,宛如娇羞的少女;起风了,叶子活动起来,天暮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叶脉,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我把这段文字读给同学听,大家都说这段文字准确地抓住了春天树叶在没风和有风时的特点,比喻生动,语言优美。我问学生有没有见过这段文字,大家都很漠然,在我的提示下,有几个同学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段文字大都出自贾平凹的《落叶》。我们坚决反对学生对文章的整篇抄习。我们也坚决提倡学生对优美语言的的积累运用。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语言积累、运用,模仿、创新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才能识记词语典故、格言警句、精彩语段,才能理解语言的使用环境、使用对象、使用原则,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讲演、日常的交流,不仅能够脱口而出,而且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那些高谈阔论、令人折服的政治家,谈锋犀利、语言缜密的名律师,妙语连珠、使人感动的演说家,逻辑严密、富有创意的大学者,无一不是朗读的收益者。

四、朗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朗读不是无目的的,还应是意义的创造。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也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缝隙,设法挤进去,使原来的意义发生转移或增殖,挖掘出课文变动的社会意义。鲁迅先生的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读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读的时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来,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过去大都理解为“教学内容枯涩难懂,老师迂腐可笑,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和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但当学生也学着先生的样子大声朗读的时候,学生得到的却是快乐、风趣,丝毫看不出枯燥无味的气息。这难道不是鲁迅先生当年在三味书屋同样得到的快乐吗?这种较之“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理解是不是更贴近生活的实际?乐府诗《陌上桑》写罗敷之美,没有直接写她脸庞的姣美,身材的婀娜,而是通过写罗敷采桑的工具、服饰、特别是旁人看到她的反应,侧面衬托罗敷之美。但这是一种怎样的美,美到何种程度,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学生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大胆去联想,去想象,去描摹自己心中与众不同的罗敷,呈现出不同的罗敷美。教师要不断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感,在读中创,消除不合理的误读、误解,挖掘出文章更广阔、更切合生活实际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朗读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需要进一步加强。

猜你喜欢

语感文字文章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