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孟子》看孟子形象

2014-08-15莫福勤

中学语文 2014年15期
关键词:章句齐宣王孟子

莫福勤

一、性格坚毅的大丈夫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了解其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孟子辗转千万里,不辞颠沛之苦,就是为了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书中很好的保留了他的言行。想要让诸侯接受自己的治国思想,就不可避免地要和王侯贵族进行交往。孟子在当时的战国是处于“士农工商”的“士”这一层,凭他个人的实力是不能实施他的治国方略的,只有通过游说上层自上而下施行。当时孟子的这种方法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在战国那个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年代有些过于理想化了,但是又似乎是唯一的方法。在与这些诸侯贵胄交往的过程中,孟子很显然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其一,孟子的所处的阶层显然不能与那些君主大夫相比,这是在身份地位上的弱势;其二,孟子想让这些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说白了就是有求于他人,在交往的彼此关系上也处于弱势。在这种情况下,孟子能够保持不卑不亢已是不易,但若想要据理力争、宁折不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但是,孟子他做到了,即使面对权贵的威势,他仍然能够保有一个士子的气节,凛然挺立,铮铮铁骨。

(一)自尊自立,不为权贵而折腰

《滕文公章句下》的开篇,孟子的学生陈代引用了《志书》上的一句话“枉尺而直寻”,本意是指屈曲一尺而伸直八尺,用以说明一位有才干的人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可以迎合君主的意愿而违背礼仪道德,认为这样是可以的。孟子没有直接否认他的观点,而是给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齐景公田猎以旌旗来传唤管理山林园子的虞人,虞人认为于礼不合,冒着杀头的危险拒绝召见。另外一个是赵简子派王良为他宠幸的小臣奚驾车,结果宠臣奚一上午就猎到了十只鸟,并向赵简子夸赞王良驾驶技术好,赵简子便有意让王良专门为奚驾车,被王良拒绝了,《诗经》里解释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即王良认为奚让他驱车的方式不合规矩,所以拒绝为他驾车。单从孟子举的这两个例子,他就清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如枉道而从彼,何也”,这声诘问令人振聋发聩,直指人心,更是直接禀明了自己的观点:一个人不能为了阿附诸侯而损害原则。“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认为凡是枉屈自己的人,没有一个能够使人正直的。傅佩荣在《解读孟子》一书中,对于这篇这样评价孟子:“坚守原则,绝不见利忘义。”他的感悟是枉己之后能否直人,尚未可知,但先已枉己,失去立场,往后也只能计较厉害了,毫厘之失,足以造成千里之谬。孟子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因为外力改变自己的初衷,要保持自尊自立,不能为了发达而枉屈自己。

(二)仗义执言,坚持自己的理念

孟子在齐国游历时,在谒见齐宣王时有过几段对话,被很好的记载在《梁惠王章句》中。《梁惠王章句下》第九章载有这样一件事,孟子觐见齐宣王时说:“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其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这段话是说“大王要建造大宫室,就一定要派工师去寻求大木料,工师找到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它能履行职责,一旦工匠把木料削小了,大王就生气,认为他是不称职。士人们从小学习,长大了就打算实行,假如大王说‘暂且舍弃你所学的,听从我的话去做’,那么怎么样呢?现在这有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即使价格很昂贵,也一定要请玉匠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舍弃你所学的那一套而照我说的办吧!’那跟要玉匠按照您的吩咐去雕刻玉石又有什么分别呢?”在孟子这段话中,孟子以工匠雕琢木料、玉石作比,认为齐宣王强迫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事就如同让工匠按自己的要求去雕琢材料一样,使士人不能发挥自己的所学。著名学者南怀瑾在他的《孟子旁通》一书中把这种现象一言而概之,即是“学非所用用非所长”。这是春秋战国时许多君侯的“宾客”面临的境况,很多人都安于现状,而孟子却能在君侯面前直言提出,如此不留情面地驳斥齐宣王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表现了孟子性格的耿直,不畏惧权贵,坚持自己的思想。

《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章,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权势面前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动摇,在财富面前可以秉持自己的本心不惶惑,无论在何时何地孟子都能昂立于乾坤之间,孟子就是这样一个洒脱的大丈夫。

二、胸怀坦荡的赤子

董红利著的《孟子研究》在孟子生平事迹一章中考证,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孟子二十二岁,离开家乡赴鲁游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学成后,一直在邹安心讲学。四十三岁时,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孟子第一次由邹到齐国临淄,才开始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士”在古代是指有声望有地位的知识分子,孟子在游说诸国的时候有别于那些一般的士,即那些朝秦暮楚的纵横家,他传播的思想学说不是让那些诸侯通过武力来称霸天下,而是劝导他们依靠实行仁政来治国安邦,使政通人和,天下自然归心。孟子正是秉持这种信念,才能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始终胸怀坦荡而豪放,对普通民众理解而悲悯,对待访客率性而真诚。

(一)明辨是非,修养浩然之气

《礼记·大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被放于第一位,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能够辨理通意,保持坦荡的心胸,在于他有自己修身的方法。《公孙丑章句下》的第二篇中,弟子公孙丑问孟子是否对出任齐国卿相以实现政治抱负感到动心。孟子的答案是不动心,公孙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进而问他最擅长什么。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孟子之所以能够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而识别是非得失并探究其原因,在于他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即它伟大而刚强,以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必须“配义与道”,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软弱而乏力;“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即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人内而取得的。这里所谓“义”应该是指道德信义,孟子正是把这些当做自然而合乎道义,每天坚持而不做作,在内心点滴积累,才能使心中充满浩然之气,以合乎自然道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二)济世救民,长存安邦之心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与齐宣王有关施政方略的对话。孟子直言齐宣王若想以武力称霸天下,“犹缘木而求鱼也”,甚至比这样还要糟,可能会招致祸患。齐宣王向孟子问策,孟子是这样回答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说“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孟子这是真正的把百姓的疾苦放在了心上,“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他认为这是君王一统天下的根本。

(三)待人接物,不改率性本真

《离娄章句上》的第二十四篇记录了孟子一件有趣的小事,读来令人想到孟子的率真随性,不禁莞尔。孟子的学生乐正子随从王子敖来到齐国,当时的孟子也在齐国,大概乐正子心知此事,但并未过分在意,没有第一时间去拜访孟子。待几日后去拜见孟子时,孟子来了一句:“子亦来见我乎”,看到这里,有些人已经想笑了,一个真情真性的孟子形象跃然浮于心底。乐正子还想狡辩,说是自己因为客舍没有安排好才耽误拜访老师的。孟子反问他是否听说过要等客舍定妥后才去求见长者的,乐正子便知错了。仔细品味一下,孟子大概并非真的怪罪自己的弟子失了礼:一是本性使然,他对待自己的客人就是真诚而不做作;另外他作为老师,自己的弟子犯了错,失了礼数,就要指出来,让他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孟子对待旁人,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朋友,都能用自己的真心去对待,而不会为了一些或功利或虚荣的目的去委蛇于他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拥有这样的胸怀与抱负,孟子始终怀着一颗坦荡的赤子之心,真诚的去面对接触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显赫的君主,势弱的百姓,或是亲近的亲友,因为他心中容纳的是整个天下。

三、才智敏捷的君子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要在与其他派别的学者的争论中取得上风,游说诸侯接受自己的思想主张,光有足够的道德修养是不够的。孟子在与人辩论的时候讲求语言的艺术,利用自己卓绝的口才缜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不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一)孟子的雄辩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前文已提到,记述的是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一段谈话。这次谈话,孟子以其雄辩的艺术。阐明了“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不但使齐宣王接受了自己的主张,而且愿意“尝试之”。孟子语言的艺术技巧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孟子避实就虚巧加引导,齐宣王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是想推行“霸道”,孟子以“臣未闻也”把话题岔开,然后把握齐威王欲一统天下的心理,明确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其次,孟子通过譬喻来树立齐威王的信心,通过“以牛易羊”、“缘木求鱼”的事来说明齐威王是有勤政爱民的决心和必要性的。最后,孟子列举措施,绘制蓝图,提出通过”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足以保身养家,而后自愿接受道德的熏陶,为齐宣王勾画了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蓝图。邰三亲在《孟子的论辩艺术浅记》一文中,详细归纳了孟子语言的论辩特点,他把这些归纳为五点:一逻辑严密,《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辩论环环相扣,一步一步把齐宣王带入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里;二在说理中运用大量譬喻,如“缘木求鱼”,“鱼和熊掌”;三巧于应变,《齐桓晋文之事》中面对齐宣王的问题,孟子巧妙把话题岔开,引“霸道”为“仁道”,正是孟子的机智应变;四简明形象的辩论语言,在《孟子》这本书中有则“揠苗助长”的寓言,孟子用“茫茫而归”来形容农民的困顿,简短而生动;五学识渊博,挥洒自如,《孟子》一书中记载的孟子与人辩论,旁征博引,大量引用历史事例,还有《诗》、《书》中的语句,这与他自身的知识积淀是分不开的,只有掌握这些他才能在辩论中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用事实来雄辩。

(二)孟子的德理服人

孟子若本身无德,言行又不符合道理,即使他雄辩滔滔,如果想让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也是很难的。所以,孟子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他善于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的第三篇中说过这样的话,“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意思是依仗势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内心服从,而是出于力量不足,依靠道德使别人归附的,别人是心悦诚服的,完全是出于自愿的。孟子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滕文公章句上》的第五篇讲了这么一件事,墨家的学者夷之想要拜访孟子,孟子以生病为由拒绝与他相见,原因是墨家办理丧事提倡节俭,夷之安葬他的父母却很丰厚。夷之反驳说儒家要求古代君王对待百姓“若保赤子”,他认为意思是说爱是没有差别等级的,而他只是从父母开始实施罢了。孟子说“若保赤子”只是打比方的说法,其实还是有有差别的,夷子的话等于提出了两个根本,真正孝义的人爱护自己的父母是发自内心的,而无关安葬父母礼仪的简奢。孟子的这番话使夷之感到羞愧,这不仅仅是流派学说之争,孟子正是以己身的道德修养来说服教育夷之,使夷之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由此看来,孟子的雄辩之才还是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的。他的主张符合君子索要遵守的道德礼法,在说服别人时又讲究一定的语言技巧,这样一个才智敏捷的君子是会让与之交往的人心悦诚服的。

孟子谦逊而不失坚毅,克己而不失率真,机敏而不失操守,像一个烙印,丰满真实而深刻。笔者希望今天的人们把他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去认真思考和学习他的处世之道和为人之本。

猜你喜欢

章句齐宣王孟子
刘玥辰
沉默的齐宣王
齐宣王好射
齐宣王好射
磨刀不误砍柴工
《文心雕龙·章句》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启示
滥竽充数
《文选平点》魏晋南北朝文论札记
试论东汉赵岐《孟子章句》之诠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