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对学风建设的担当

2014-08-15赛里克波力张建国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不端学风学报

赛里克波力 张建国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新疆 伊宁 835000)

近几年来,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阻碍我国学术发展和进步的一大毒瘤。据中国科协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普遍存在,分别有43.4%、45.2%、42.0%的人认为“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一稿多发”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更是高达51.2%。另有55.5%的科技人员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1]。可见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严重损害了高等学校的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对我国的学术事业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鉴于此,为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于2011年11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意见》指出:“要把教师队伍学风建设作为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实施重点。教师学风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加强科研诚信。”而加强科研诚信主要是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关于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可以概括为: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学术研究功利化、浮躁化;二是“学术评价过度症”[2],使得教师在职称评定、评奖中重量不重质;三是研究者学术道德的缺失;四是缺乏有效的学术不端处罚措施。除此之外,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把关不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学术不端行为形成的过程来看,只有当涉嫌学术不端的所谓“学术成果”出版或发表后才算完成,因此,出版社和学术期刊是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后关口。正如《中国社会科学》总编秦毅所说:“规范学术研究,建立良好学风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而编辑出版工作是把住失范作品出口的关键环节,因此学术期刊责无旁贷。”[3]据不完全估计,中国大陆学者每年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约30万篇,其中高校系统约20万篇[4]。因此,高校学报应该在高校学风建设,治理学术不端方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一、高校学报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管理制度等完整的工作体系

1.学报要利用好自己的窗口和平台,加大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宣传教育力度。第一,向师生和科研人员宣传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通过讲座等形式向他们讲解《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加强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教育;第二,各学报要在办公室和学报网站上张贴《关于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在声明中应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应受到的处罚;第三,学报应在收稿回执中,要求作者就无一稿多投、剽窃、抄袭和署名真实等问题做出承诺;在稿件录用后,也要和作者签订版权协议和无学术不端行为承诺书,教育和警示作者自觉遵守学术道德。

2.高校学报要加强防范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建设,通过健全的制度保证防范工作取得实效。首先进一步健全来稿登记制度和三审制。切实执行同行专家审稿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公平客观评价稿件质量,杜绝人情稿和关系稿的泛滥。有条件的高校学报应尽快建立校外审稿专家库,尝试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实行“公开同行专家评审”,提高审稿水平,解决部分院校审稿力量薄弱和“近亲繁殖”的问题。其次,建立编辑问责制度。从以往所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来看,有对学术不端行为人的处罚,但从未见到对期刊或者责任编辑进行处罚和惩戒的案例,各项制度和规范中还没有对期刊和编辑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规定,个别学术期刊编辑利用学术权力搞权力寻租,更加剧了学术不端的蔓延和泛滥;因此,建立编辑问责制是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

3.制定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措施。造成目前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明确并行之有效的监督和惩处措施,学报应从学术期刊的角度制定操作性强、能对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威慑的惩处措施;这样不仅是对有学术不端行为者的教育,也是对其他作者的正确导向,有着惩前毖后的双重作用。学报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措施应以《著作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伪造数据、抄袭剽窃、虚假注释、不实参考文献著录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发现,立即撤稿,对于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可以参考美国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协会(IEEE)规定[5],并通知作者所在学校学风建设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建议作者单位对其进行查处。

二、充分发挥学报编辑的把关作用

编辑作为学报学术质量的把关人和“守门员”,在防范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风建设中具有关键作用。正如陈文桂所指出的:学术期刊应该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而“刊物能不能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编辑,因为刊物是靠编辑办的,编辑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刊物的质量。”[6]这就对学报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学报编辑应增强对高校学报抵制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重要性的认识。要从学术不端行为危害我国学术进步,影响学术发展,进而可能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抵制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重大意义。第二,要加强编辑的学术道德建设。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于研究者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缺失,编辑把关作用的缺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编辑只有树立健康的职业道德理念,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术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养成高尚的职业精神,才能用“学术的良心”,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第三,编辑应认真学习学术规范,成为遵守学术规范的楷模。严格依照学术规范审稿,从源头上把住初审关,不让学术不端的稿件进入后续程序;学报编辑应认真学习《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评判规范。在审稿过程中,着重从稿件是否有创新点,是否有理论性、学术性、时效性,是否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注释和参考文献是否符合引文规范,作者姓名排序是否属实,是否符合编辑出版的法则和条例等,评判稿件是否有不端行为,保证初审稿件的质量。第四,提高编辑的学术素养,增强编辑的学术鉴别力。学报编辑要注重在职学习,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机会,了解自己负责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学术动态,努力提高个人的学术素养,保证初审稿件的质量;应该努力做到编辑“两支笔”,一支笔用来审读和修改稿件,另一支笔用来学习研究和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三、加强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教育和引导

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希望,对他们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学报编辑要热情为他们服务,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在收稿、审稿、修稿的过程中向他们讲解《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进行学术规范教育。要让他们发表一篇文章,受到一次深入理解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如果发现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有学术不端行为,要进行面对面的严肃批评教育,指出学术不端行为对他们个人成长和国家学术发展的严重危害性,彻底打消他们投机取巧的思想。如果发现有严重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现象的,除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外,还要通报其院系和导师对其进行教育,使他们从最初的学术研究开始就树立起科研诚信的思想。

四、合理运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学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大型学术网站纷纷建立起来,这些数据库依靠自身的学术文献资源也加入到了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行列中,开发出了一系列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可以检测稿件是否存在抄袭、剽窃、一稿多投、不当署名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2009年至今的AMLC检测数据显示:2009年共检测论文84万篇,2010年检测175万篇,2011年截止到11月已检测251万篇。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已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作为日常审稿工具,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已经成为编辑部有效、可靠、便捷的技术手段。统计还显示,在检测的稿件中,2009年,文字复制比超过30%的论文占全年上传论文的13.1%;2010年文字复制比超过30%的论文占全年上传论文的12.7%,而到了2011年,文字复制比超过30%的论文占全年上传论文的比例下降到10.7%。这表明随着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广泛应用,其在科技工作者中威慑力越来越大,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但从实践看,AMLC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由于检测比对依赖文献数据库,迄今为止还有很多学术期刊没有加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大部分学术专著也未能加入此库,使得检测对此数据库以外的学术信息无能为力;第二,AMLC毕竟是计算机语言的识别系统,对变换句式和改变描述方法的“高级”论文抄袭行为无法识别;第三,对于含有数学公式和图表的稿件无法检测。在使用该系统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该系统再先进也只是一个辅助,不能过分依赖。在使用该系统过程中还有一点特别需要厘清的:根据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作者复制自己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也属于重复发表,是一种“合理不合法”的学术不端行为。因为有些作者对这些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是模糊的,会出现不该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编辑应该在检测后向作者讲明,以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出现,也会减少因误解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矛盾。

五、通力协作,形成学风建设和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合力

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成几何级数增加。面对如此庞杂的学术稿件,加之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日趋严重,表现更加隐蔽,手段越来越复杂,仅靠单个期刊的努力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整个学报界乃至学术期刊界的共同努力,合力筑起一道抵御学术不端行为的“防火墙”。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学报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使得各学报编辑部合作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成为可能。学报学会应充分发挥联系学报广泛的优势,通过学会建成全国性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联盟。建议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和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牵头分别成立全国社科学报和自然科学学报反对学术不端行为联盟,建立健全联防机制,组织技术力量研发统一的在线采编系统和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着重解决一稿多投、重复发表和抄袭、剽窃等问题。在统一的采编系统中,如果几家学报同时收到同一稿件,应即刻标注此文为一稿多投,自动进入学术不端黑名单,并同时在所有学报网站上提醒注意。在学会网站上应公布各学报发现的曾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记录,对有学术不端行为记录的作者投稿,各学报应统一在一定时期内联合拒发,以示惩戒和处罚。

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净化学术环境,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强化高等学校的主体责任。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的一个子系统,要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把关作用,以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成为堵住学术不端行为的防火墙。

[1]遏制学术不端 教育部成立学风建设协调小组[EB/OL].中新网,2009-11-17.

[2]余三定,袁玉立.学术不端与学术规范、学术管理对谈[J].学术界,2010(7).

[3]秦毅.学术期刊与理论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4]杨玉圣.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5]关于论文抄袭的定义[EB/OL].http://club.sohu.com,2006-05-12.

[6]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网,2003-10-10.

[7]李向军.关于“学术研究规范”的思考——访葛剑雄[N].光明日报,1999-04-20.

猜你喜欢

不端学风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关于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声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致敬学报40年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中国粮油学报》关于学术不端稿件的认定和处理办法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