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太冲穴治疗颈性眩晕20例

2014-08-15蔡宗升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太冲颈性椎动脉

蔡宗升

笔者自2009年8月~2013年2月应用针刺太冲穴治疗颈性眩晕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五年。

1.2 诊断标准 以眩晕为主诉,伴耳鸣、恶心呕吐、胸闷心慌、视物不清等;眩晕常因颈部转侧或起卧及过劳时诱发或加重;经X线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钩椎关节变尖,椎间隙变窄等影像学改变;经颅多普勒检测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慢,血管迂曲。排除颈椎骨折、脱位、结核、小脑及颈椎肿瘤及耳源性、眼源性眩晕及体位性眩晕等。

1.3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取双侧太冲穴,局部常规消毒后,选取直径为0.3mm的40mm毫针直刺约20~30mm,采用提插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其间捻转1次,每日针刺1次,2周为1个疗程。

2.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及《第三届全国颈外科研讨会纪要》[1]拟定。①治愈:颈及其相关症状全部消失,不影响活动及工作,TCD提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达到正常水平,随访3月无复发;②显效:颈及其相关症状明显改善,但病情不稳定,时有复发,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有轻度症状,功能恢复,TCD提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对工作有影响;③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反加重,TCD提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没有变化。

2.2 结果 20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愈12例,占60%;显效6例,占 10%;无效 2例,占10%;总有效率90%。

3.治疗体会

3.1 颈性眩晕系颈部慢性劳损、外伤或颈椎退行性变,导致颈椎周围肌痉挛,反射性刺激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兴奋,致椎-基底动脉系痉挛;或颈椎间盘退变或损伤,刺激椎动脉周围的神经丛或神经根,也易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痉挛,椎动脉痉挛直接导致前庭神经系缺血性改变,前庭功能障碍而发生眩晕。

3.2 眩晕一证,《皇帝内经》将其病机归为“肝风”,明确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太冲,系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其定位:在足背,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或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2]。其穴性:疏肝理气,清肝泻火,镇肝熄风,平肝潜阳;为理气之主穴,其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眩晕等[3]。原穴主要代表了本经脉的生理功能,足厥阴肝经的经脉循行“与督脉会于巅”,说明太冲穴在理论上也与脑有着密切联系。“经脉所通,主治所及”,“上病下取”的理论,也为针刺太冲治疗眩晕提供了理论依据。

3.3 从针刺治疗本症所获得的疗效来看,通过对太冲穴的针刺,改善和消除了颈项部软组织的紧张痉挛。减轻了诸如椎间盘突出等对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从而改善了椎-基底动脉的血流供应,消除了眩晕症状,获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且取穴少、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值得推广应用。

1 张左伦,刘成立.第三届全国颈外科研讨会纪要[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6):459-461.

2 汪瀛乐.腧穴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75.

3 罗永芬,高忻洙,魏稼,等.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1.

猜你喜欢

太冲颈性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春季护肝 按摩太冲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炎症因子含量及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针刺太冲太溪太自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超声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变异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