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民族文化圈法制研究

2014-08-15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化圈区域合作藏区

安 静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康定 230039)

藏民族文化圈,包含地理意义上西藏自治区、玉树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等一区十州两县,以一区十州两县居住的藏民族为主体所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区域构成藏民族文化圈。藏族分布在西藏及西藏之外的几乎整个青藏高原,整个藏民族的伦理文化、民族风俗、精神特征、行为举止等与山、水、湖泊等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是以青藏高原上“山的海洋”为脊椎形成的雪域文化,同时藏文化也接受了比邻文化圈的文化因子,最终演绎出了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化理念,藏民族的文化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为独特、最有创造性的文化。[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民族文化圈。

如果以藏民族聚居地一区十州两县为依托建立“藏民族文化圈”对于发展藏民族区域文化产业、盘活藏区经济、协调藏区法制建设、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都具有积极作用。

一、“藏民族区域文化圈”概述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一五规划纲要》则明确了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和主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我国东三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地方政府已开展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区域合作的战略意义尤其突出,摆脱“边缘化危机”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区域内合作。各个文化区域之间的文化整合同样也能够带动不同区域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藏区一区十州两县范围内的“藏民族文化圈”文化区域合作也应提上日程。藏区各地方在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共同性,这些背景因素为“藏民族文化圈”提供了现实基础。

1.藏民族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心理学将认同理解为一种心理机制,是界定“自我”区别他者的心理活动,文化认同是群体间对所属文化的认可,目的是加强彼此的同一感,区域文化认同对区域合作产生很大影响。比如: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见到汉字或舞龙耍狮,就会想到中华民族,想到中国文化,油然产生亲切感、归属感。藏族人,只要听到藏音藏语,见到经幡雪山,也会旋即想到家乡、家人。

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为内在的心理特征,是民族成员强烈地感到自己属于“这个民族而不属于那个民族”的归属感,是民族成员赋予自己的文化强烈的感情并把它升化为文化崇拜,藏民族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根植于500万藏民心中,它形成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文化认同是建立“藏民族文化圈”的根本。走民族特色与追求多元相结合的道路,强调民族特色。[6]

据统计,从全球区域合作来看:70%的区域合作失败是由于跨文化沟通失败引发的合作失败,只有30%是由于技术、财务或者战略方面出现的问题而搁浅,欧盟在一体化道路上走得最远,主要是因为欧盟区域内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认同起了关键作用。法国人让·莫内是欧洲一体化的早期设计者,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预见到将来欧洲一体化将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提出了他的观点:如果我们可以重新开始的话,让我们从文化开始吧。[3]香港港商投资广东的案例比比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粤港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以及双方人民基于亲缘与地缘关系的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据此建立“藏民族文化圈”,实施区域内政府合作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

2.藏区各地方经济结构趋同,经济发展阶段相似

藏区一区十州两县的经济结构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体现出极强的区域一致性。以分布在川、藏、滇范围内的藏族自治州:包括云南省迪庆州、四川省的甘孜州、西藏昌都地区为例,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都在30%以上;农业人口比例都高于85%;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所占比例高,除昌都地区外都在80%以上。以上数据表明:传统农业占有优势比重,工业产值构成中重工业所占比例大,各地城镇化水平也还普遍较低。

从川、藏、滇范围内的藏族自治州纵观整个藏区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发展的阶段性水平大体相似。藏区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都面临着共同的发展问题。文化的认同性,经济利益一致性是开展藏民族区域协作,建构藏民族文化圈,发展藏区经济的基础。

3.藏区各地方资源优势相当

“藏民族文化圈”各地区在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方面优势相当。自然资源方面:昌都江达县,迪庆州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等地都盛产铜矿,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和甘孜州的巴塘县等盛产铅锌矿;生态资源:青藏高原有植物12000种以上,占我国植物总属数的50%强,总种类的34.%,真菌700属,5000余种,滇川藏结合区域集中了青藏高原80%以上的生物种类,被称为生物基因库;[4]旅游资源方面: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藏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如画的风光。

4.藏区各地方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地区支柱产业策略相似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文化产业将作为我国GDP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提升我国文化产业软实力。”“藏民族文化圈”范围内的区域在本地经济发展规划中,大都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地区经济支柱产业。例如:1.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西藏自治区政府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了“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两个目标”的六项战略定位,其中特别强调西藏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5]2.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甘孜州是康定情歌的故乡、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无论是凝固的文化遗产,还是流动的文化都是甘孜州开发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甘孜州政府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心,成为甘孜州GDP增长的支柱产业。3.2003年,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文化产业已达到阿坝州当年GDP的2.3%。文化这一朝阳产业在本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越来越突出。

中共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与繁荣;十七大更进一步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文化软实力。“十二五”规划当中特别谈到了要扶持民族特色的重大项目。综上,我国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不遗余力的扶持,未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需求所在,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也是藏民族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藏民族文化圈”与各地方政府行政协议

当今社会所有的国家与地区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国家与地区独自生存与发展,诸多国家间或地区间面临的公同问题显露出来,区域性或跨地区的合作愈来愈多,例如:2004年6月3日,福建、江西、香港、澳门等11个地区的省和特区政府,在“自愿参与、平等开放、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条件下,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该框架协议的内容涉及基础设施、旅游、农业、环境保护等十大重点领域。

(一)“藏区文化圈”各地方政府合作概述

在我国目前的区域政府合作实践中一般表现为合作区域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例如:《泛珠三角洲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

政府区域合作成果大多以“行政协议”方式表现出来,全国范围内已签署的行政协议达400份之多,例如:《关于加强沪浙两地教育交流合作的意见》、《泛珠三角区域商会合作框架协议》等。合作政府之间达成的行政协议作为联席会议制度的结果,是行政机关为达到区域利益的共赢而达成的协议。大部分行政协议是由各区域的行政机关缔结,例如通过市长联席会议、职能部门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缔结各种行政协议。政府合作协议的初衷是因为纯粹的市场调节并不能完全解决区域合作的所有需求,区域内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等需求,单凭市场调节难以有效解决所有的问题,往往需要政府进行适度的干预。政府区域合作最大优势是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信息壁垒,合作各方享有平等的知情权、话语权,实现区域决策联动,在公共事务的合作中首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立法协调机制

区域文化发展一体化,要求构建稳定、协调的规则,这种发展需求,在国家统一立法难以完全顾及的情况下,完善区域局部法制环境。区域立法协调是改进和提升地方立法的需要,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和地方利益的驱动,区域内各成员立法内容的不协调性和冲突逐步显现出来,同位阶地方立法内容的冲突,解决的主要办法是区域内各成员之间的互相沟通和协作,通过建立区域立法协调机制予以救济。[6]例如:藏区文化圈可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研讨,制定《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三)“藏民族文化圈”各自治地方区域合作协议

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一是教育的落后,二是人才的不足,迅速地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整合藏区各地方的教育、人才优势,可借鉴已存在的各类政府协议,制定《“藏民族文化圈”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协议》、《“藏民族文化圈”人才开发合作协议》、《“藏民族文化圈”无障碍旅游区一体化协议》等,将区域合作优势发挥出来。

1.《“藏民族文化圈”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协议》

藏区人力资本有效供给不足,教育滞后,2005年西藏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3.11年,如何提高教育水平,共同发展“藏民族文化圈”区域内各地方软实力,可借鉴泛珠三角区域关于教育合作方式,比如可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1.鼓励藏区内设各类高等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研讨,甚至联合办学;2.建立藏区域高等学校之间科研共享、重点学科和实验室资源共享;3.建立区域教育信息网络共享机制;4.建立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互通机制,实现网络链接。

2.《“藏民族文化圈”人才开发合作协议》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西藏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为12人/万人,比全国水平258人/万人少246人,在西部12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一。如何克服人才瓶颈的困惑,共同发展“藏民族文化圈”区域内各地方人才培养,可借鉴《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共同构建:1.公平竞争的人才生态环境,防止无序竞争;2.实现人才的跨区域资源配置和资源共享;3.构建以人才信息系统为主干的人才征信系统。在藏区范围内共同培养紧缺、急需人才,形成人才共育的全新格局。[7]

3.《“藏民族文化圈”无障碍旅游区一体化协议》

藏区旅游资源丰富,是提升藏区经济的良性资源,但各自治地方常常恶性竞争、各自为政,比如:“香格里拉”这样一个旅游文化品牌,藏区几个著名风景点都在抢品牌,互为竞争对手,如果在区域合作政府的协调下走协同竞争的模式,可以将“香格里拉”这样一个旅游文化最具魅力的品牌发展为整个藏区的共同资源,逐步形成藏区文化产业优势。“藏区文化圈”通过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全体成员共赢的局面。在无障碍旅游区合作方面,可借鉴《两广九市关于打造无障碍旅游区的合作守则》、《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杭州)宣言》,以独具藏区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构筑藏文化旅游经济。藏民族化圈内各自治地方以互补、互动、互利、互赢为原则,共同打造藏文化旅游品牌,各自治地方互为市场,互送客源,实现旅游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共享,共同实现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四、结语

过去我们的口号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不一样了,文化要唱主角,文化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向世界倾销的文化产品都是国家实力、国家形象、国家观念,拼的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文化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区域合作运行中,可以消除政区壁垒,打破闭关求全的产业格局,合理配置资源。建立“藏民族文化圈”符合藏区共同利益,同时加强“藏民族文化圈”法制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1]藏文化特性论探[EB/OL],http://www.f jdh.com/wumin/2009/04/16083459065.html,2013-11-12.

[2]周真刚.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刍议[J].贵州民族研究,2013,(4).

[3]王 星.论当代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兼评欧盟的文化政策及其意向[J].国际观察,2000,(6).

[4]李文华等.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及优化利用模式[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22.

[5]学习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综述[EB/OL],http://news.cntv.cn/china/20100702/104216_1.shtml,2013-11-12.

[6]何 渊.中国特色的区域法制协调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51-152.

[7]参见《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R].

猜你喜欢

文化圈区域合作藏区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对区域合作的思考(一)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圈里事儿
爱在黄河第一湾:“上海女婿”的藏区传奇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