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移民后的“一户两宅”与“候鸟”现象研究

2014-08-15薛龙义张爱国王耀麟

老区建设 2014年12期
关键词:年际农忙老宅

赵 昱 薛龙义 张爱国 王耀麟

目前,中国尚未脱贫的贫困人口多数生活在自然、社会等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仅采用传统输血式扶贫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让人民脱贫致富,并且投资成本巨大。同时,贫困地区缺乏产业开发最基本的发展条件,造血式扶贫模式对于其同样不现实。而扶贫移民模式则可以使其摆脱资源贫乏的束缚,搬迁到各项基础设施均较为完善的地区,不仅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提升,带动了迁入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为迁出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创造了时机。

扶贫移民搬迁后,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移民并未放弃原有老宅的使用权,并且在“一户两宅”的基础上,创造了“候鸟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移民每年像候鸟一般随季节变化而往返于新宅和老宅之间从事农业生产。“候鸟”现象作为移民搬迁后的一项重要生存策略选择,对移民生产生活影响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二、“候鸟”现象分类

候鸟是指随季节变化而沿纬度南北迁徙的鸟类。候鸟较其他类型鸟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拥有两个甚至多个栖息地。其冬季选择在低纬度地区越冬,夏季则选择迁徙到纬度较高地带繁殖。每年春季从越冬地由南向北迁徙到繁殖地,待到秋季又从繁殖地由北向南迁徙到越冬地。维持候鸟每年周期性迁徙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适宜的栖息地——越冬地和繁殖地。对于“候鸟”型移民的往返迁徙同样如此。两个稳定可靠的栖息地便是移民户迁徙成功所需要具备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通过调查发现,移民所从事农业生产按生产资料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由于种植业和林果业的作物生长周期都有差异,不同作物在不同时节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因此不同产业间甚至不同作物间的农忙与农闲时间都有较大区别。由于移民所侧重经营产业各有不同,而各种产业对劳动强度、时间限制、人员需求都有较大区别,并且同种产业在不同经营时段内的各种客观需求也存在差异,因此每户移民在新宅与老宅之间往返的时间、频率、人员等都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移民往返于新宅与老宅的时间长短作为划分标准,将移民分别划分“日际”候鸟型、“农忙季节”候鸟型、“年际”候鸟型。

(一)“日际”候鸟型

“日际”型候鸟是指在某一段时间范围内每天在新宅与老宅之间都要进行往返迁徙的这一类移民。这类型移民往返于新宅与老宅的时间长度是以“日”为计量单位,移民早上从新宅出发去承包地劳作,中午选择在老宅吃午饭或休息,下午劳作完毕后再返回新宅。这类型候鸟移民并不是单指从事某一类产业的移民,而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因为某种产业的客观需要而每天往返于新宅与老宅之间的移民。通过调查发现,此类型候鸟普遍存在于种植业、林果业等第一产业中。

种植业、林业基本以“年”作为一个劳作周期,可以分为农忙季节和农闲季节。由于在农闲时间的劳动量比农忙时间较少,并且劳动强度较低,农作物对农时要求较低。因此,在农闲时间移民们都普遍采用“日际”型的往返迁移策略。

(二)“农忙季节”候鸟型

“农忙季节”候鸟型是指在农业生产的农忙时期,由于农作物劳作的需要,移民选择返回老宅居住,待到农忙时期结束,才由老宅返回新宅居住。此处所讲的“农忙季节”型候鸟同“日际”型候鸟都是指从事种植业和林业的一类移民。由于种植业和林业的生长周期特性,在每年的生长周期中都有农忙季节和农闲季节的区分,移民们都会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自主选择在新宅与老宅之间往返迁徙的时间、长短、频率、周期等迁徙特性。

种植业移民家庭在播种期和成熟期平均得花费十天时间劳作并且在老宅居住,根据耕地数量、质量、劳动力数量、农用机械使用情况等不同,各移民户之间有略微差别。林果业的农忙时间比种植业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当中除了冬季,林果业的农忙时间在春季、夏季和冬季都有分布。对于从事林果业的移民户来说,全年至少需在老宅居住4个半月。

(三)“年际”候鸟型

“年际”候鸟型是指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移民选择一年四季在老宅居住,只有逢年过节才由老宅返回新宅居住。这里的“年际”型候鸟专指从事畜牧业生产劳作的移民户。由于畜牧业的特殊性,基本无农忙季节与农闲季节的区分,牲畜每天都需要上午、下午喂食两次,因此其要求移民必须每天劳作。

三、“一户两宅”与“候鸟”现象并存的内在联系

“候鸟”现象与“一户两宅”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相互转化、互相促进的关系。扶贫移民项目诱发了“一户多宅”现象的频繁发生,“一户多宅”作为候鸟型迁徙的必要条件,进而引发了“候鸟”现象,而反过来“候鸟”现象又推动了“一户多宅”的风气。“候鸟”现象与“一户两宅”之间构成一种循环往复的关系。

(一)“一户两宅”是“候鸟”现象存在的客观条件

“一户两宅”是“候鸟”型移民现象的根本前提条件,其为大批移民往返迁徙提供了可能性。在移民的迁徙过程中,老宅与新宅分别扮演了越冬地和繁殖地的角色。对于不同类型的移民户而言,栖息地在其往返迁徙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其对移民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对于“日际”型候鸟移民,老宅在承包地与新宅之间充当了一个支点的作用,使其在其间的往返迁徙更加从容。在农闲时节,移民几乎每天都穿梭在新宅与承包地之间。每天早晨从新宅出发,前往承包地劳作。由于旧宅距离承包地较新宅较近,外加上午高强度的辛苦劳作,移民便选择中午在老宅吃午饭以及午休。等到下午劳作完毕,移民便从承包地返回新宅。在移民每天的往返迁徙过程中,老宅如同一个补给站,给劳作一天的移民提供充足的物质和精神供给。

对于“农忙季节”型候鸟移民,在农忙时期,农作物对农时要求较高,农户必须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大量农活,否则农作物的长势和产量将受极大影响。移民为了提高操作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高强度的完成生产目标,选择更靠近承包地的老宅居住,老宅成了移民在农忙时期一个暂时的居所。相比“日际”型候鸟移民,“农忙季节”型候鸟移民在老宅所待时间更长,也更集中。

对于“年际”型候鸟移民,老宅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甚至要超过新宅。在“年际”型候鸟移民户家庭,部分家庭成员几乎常年居住在老宅。老宅对于此种类型的移民,不仅是除新宅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居住场所,更是移民开展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场所。调查统计表明,年平均家庭总收入比非畜牧业家庭多10134.62元。目前,从各方面效益看,畜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的贡献明显优于以普通种植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

对于三种类型移民来说,老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缺一不可的。但对于“年际”型候鸟移民来说,老宅的至关重要性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候鸟型移民。在“日际”型候鸟移民的往返迁徙途中,老宅如驿站,为劳作一天的移民提供了一个休息、恢复和补充体力的场所。“农忙季节”型候鸟移民比“日际”型候鸟移民在老宅中所待时间较长,范围也更集中,必须按农时要求完成既定工作量,并且农忙季节对农作物的影响和要求都较高,因此老宅对其而言,重要性更强,影响也更显著。“年际”型候鸟移民相比其余两种候鸟型移民,其通常全年都居住在老宅,只有在逢年过节才暂时移居到新宅居住,短暂的停留过后便回到老宅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老宅对于“年际”型候鸟移民的作用,不仅是一个休息居住的场所,更是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候鸟”现象促进了“一户多宅”

通过以上各项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候鸟”式的生活方式确实给移民带来了生产生活的便利以及经济收入的提升。移民搬迁后增加的生产生活距离给移民带来的诸多不便,在“候鸟”式生活方式的运转下有效的缓解了移民的负担。移民搬迁前,移民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与外界交流甚少,移民的生产收入基本可以满足家庭需求,以自给自足为主,生活成本较低。移民搬迁后,移民逐渐走出了祖祖辈辈栖身的大山,随着近几年交通、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移民与外界的联系也日渐密切,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生活质量的改观带来生活成本较移民搬迁前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是在选择“候鸟”式生活方式后,移民的经济收入较移民搬迁前有较大幅度提升,为搬迁后物质生活尚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移民提供了有效缓解压力的生产生活方式。

“候鸟”现象是“一户两宅”存在、发展的产物和结果。经历了移民搬迁前后的起伏与变迁,移民已经充分体会到了“候鸟”迁徙方式给生产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与益处。现今的生活状态已经达到或许超过移民当初搬迁时对今后生产生活的期望值,这其中“候鸟”型的迁徙方式贡献良多。

面对如今日益提升的生产生活水平,移民势必会努力维持现状或者希望更进一步。但是,要继续“候鸟”型的生活方式,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便是保持候鸟迁徙的最基本条件“一户两宅”。“一户两宅”可以为移民的往返迁徙提供至少两个稳定可靠的栖息地,保障其生产生活的正常有序。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候鸟”现象必然反作用于“一户两宅”现象,不仅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已搬迁移民对老宅所有权的控制,而且对于日后产生的大量移民必将引发“羊群”效应,在前期“候鸟”型移民的影响下,必然促进移民占有老宅的强烈欲望,造成“一户多宅”现象越发普及。在仍然以农业为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移民户中,老宅对其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从扶贫移民搬迁后,移民的收入构成我们可以看出,移民的经济收入主要分为三部分:农业收入、打工收入和政府补贴。其中,农业收入在移民的收入中比重最大,达到67.08%。

四、结论

“一户两宅”作为扶贫移民工作的遗留问题,逐渐转变为“候鸟型移民”的诱发因素,“候鸟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又促进了“一户两宅”的发生频率。两者之间联系密切,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不仅事关扶贫移民项目的成败,更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候鸟”生产生活方式是“一户两宅”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支柱。移民搬迁后,催生了大量的“一户两宅”现象,移民借势而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启了“候鸟”型的生活模式,并且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目前,伴随我国扶贫移民政策的广泛实施和逐年加大的扶贫移民资金投入力度,扶贫移民搬迁人数与日俱增。可以预见,在前人的带动下,“候鸟”型的生活方式将在后期移民潮中诱发更大规模的“一户两宅”效应。

[1]黄承伟.中国农村扶贫自愿移民搬迁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陈忠祥.宁夏吊庄移民的理论分析[J].干旱区地理,1998,21(4).

[3]秦均平.宁夏农村开发移民特点及其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1990,(39).

猜你喜欢

年际农忙老宅
农忙
北太平洋海温Victoria模态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特征
儿子要卖老宅, 母亲拒绝搬离,怎么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
初春农忙
农忙
老宅
大寒农忙
1971—2010年虎林市云量与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禹城市降水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