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是“治水良药”?

2014-08-14黄丹雯

环境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物膜原位水体

黄丹雯

水是地球万物的命脉所在,滋养万物、哺育生命。然而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下,河水清清、两岸绿影的景象是越来越难看到了,使用干净、健康的水似乎成为人们的一种奢望。面对不断恶化的水环境,各地纷纷寻求治水良方,治水投入更是不断攀升。但是,我们却经常遗憾地看到,治水常常陷入“治理——变好——反弹——治理——变好——反弹”这样一个怪圈。

对此,业内水环境治理专家强调,“水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员,水污染的治理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截污、绿化上面,还应当同整个水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

水质反复为哪般?

去年6月,广州市环保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首批50条河涌5月份的水质监测信息。监测信息显示,广州中心城区的31条河涌中仅有荔湾区的大沙河达标。50条河涌的达标率只有22%,且多集中在郊区。

事实上,早在2009年初,广州市政府便定下计划表,承诺至2010年6月底,共投入486.15亿元进行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整治工程平均1天吞入资金1亿元。但如今三年过去,整治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此前投入10亿元治理,被广州当做样板工程的东濠涌,亦尴尬地处于劣五类水之列。

淡水河、石马河(以下简称“两河”)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一直是广东省水污染防治的重点。2008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相继将“两河”整治工作列入重点督办,加快深、莞、惠三市对河流污染的整治进程,开展了河涌整治、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水处理、两岸环境美化等一系列措施。经过5年联合综合整治,到2012年底,淡水河水质达到了阶段性目标,石马河水质显著改善。

不过,前不久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两河”流域实地调研时却发现,“一些支流景观做得很不错,但是污水黑臭,形成了强烈反差。”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也显示,2013年“两河”部分河涌水质出现反弹。

投入巨资、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时间的水环境整治,为何结果总不尽人意呢?“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截污、清淤和调水补水这种‘老三样的治理模式还不能根本消除河道污染、消除黑臭。”广州市振鸿科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黎赓桓指出。

很多地方治水主要搞两边绿化、硬化,河道非常漂亮,但是并没有考虑水怎么变清的问题。另一方面,专家也提到,面对几十年积累的严重污染,短期内实施高强度、大规模的治水工作,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

利用微生物或为治理良策

面对传统治水方式出现的尴尬局面,很多地方纷纷推陈出新,希望能够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2009年,南京市鼓楼区率先实施了微纳米气泡治污法。这种治污方法是通过在水下安装一个微纳米气泡机,气泡机在河道中发出一个个微米纳米级的小气泡,气泡在水里“畅游”直至破灭。气泡在这个“畅游”过程中能够和污染物结合生成CO2、N2和水。然而,使用这种方法,每800米的河段就要花去320万元,这只能作为一个补充治理措施。如果分流工程没有全部完成,污水直接进入河道,治污效果还会大打折扣。鼓楼区临河居住的市民就指出,这个河道尽管治理了,但黑臭依旧。

而一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植物治污,结果又是怎样的呢?秦淮河复成河就是采用植物治污方法来净化水体,但是附近居民却表明,虽然河面上种了美人蕉、鸢尾草,看起来是漂亮了很多,但感觉这些对水体净化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河面还是时不时飘来一些臭味。而且垃圾进入这些植物里就很难被冲出来,后来这些被植物撤除了反而感觉水更干净些。对于这种植物治污法,南京师范大学的湿地专家则表示,也许治污效果远不及景观效果,而且要想让水变清,还需要其他治理方式来搭配。

生物膜法是目前污水处理中较为热门的技术,生物膜上栖息着大量的细菌和真菌类微生物及原生动物。当污水进入滤池,通过滤料表面时,生物膜大量地吸附水中各种有机物,伴随着氧气的溶入,膜上的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其代谢产物随水流走,产生的CO2等气体从水中逸出进入大气中,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不过,当生物膜长到一定厚度时,老化的生物膜活性会降低并脱落,所以生物膜并不是永久的,而是不断地形成,不断地脱落,要不断地更新着。这样的治水方法效果比较理想,但其后期维护费用是相当高的。

事实上,有业内人士就曾提到,按照生态学的方法,治理河道有两点很重要,首先要让水体中有足够的溶解氧,其次就是要有生物载体,能够让各种微生物附着,这些微生物进行新陈代谢作用,吸附、消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这样出来的水就相对干净了。

根据这一原理,国外一些国家将微生物运用到了治水工作中,实现了水质的不断净化、水生态基本能恢复如初。因为微生物对有机化合物有着强大的分解能力,这些“天然的环境卫士”以污染物为食,像碳水化合物类污染物、蛋白质类污染物,都能被各种微生物分解,为它们的生长繁殖提供能量。

专家指出,微生物的体积小,但相对来说,表面积却很大,繁殖力亦是惊人,能不断与周围环境快速进行物质交换。污水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微生物能从污水中获取养分,同时降解和利用有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这样的技术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不会对湖泊造成二次污染。

“土著”微生物为河道减负

2009年4月,一个工程项目在南漖涌一段约500米的水域进行,经过3个月的治理,南漖涌这段水域基本消除了黑臭,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顺利通过广州市荔湾区环保局的验收。该项工程就是采用原位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修复技术进行治污,这项工程的成功验收,使得南漖涌成为了当时的一条“样板河”。负责这一项目的广州市振鸿科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向笔者透露,这种原位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是在河涌的基础上,通过曝气设备及生物巢,发挥多种“土著”微生物的协同、消解等作用,控制和消除河涌外源和内源污染,为河道“减负”。

原位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是一种适用于河道消淤和水生生态修复的微生物技术。这一技术在传统治水的基础上,将人工选育出来的高效降解“土著”微生物投入河流、湖泊中,结合增氧富氧技术,形成高效微生物降解体系,快速削减受污染的河流、湖泊中的污染物,使水质快速改善,迅速消除黑臭现象,重建河流、湖泊良性生态平衡。

该工程的技术总监黎赓恒提到,河道污染严重、河底淤泥大量沉积、有机污染物及过剩的营养物质是造成河道黑臭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利用“土著”微生物分解污染物,恢复水生生态可能成为未来治水的一个发展方向。

业内人士指出,与其他同类技术相比,原位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更强调原位治理,主要是从河流、湖泊里提取“土著”微生物进行筛选培育,其中活性微生物浓度最高可达到2000亿个/ml,为目前国内最高水平,利用“土著”微生物为主的治理也可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生态安全。

在采用微生物开展的生态修复过程中,水体的生物种群会逐渐丰富起来,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在水体生物群落中,多种生物相互影响、自动调节,并趋向生态平衡。也就是说,原位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是在治理期间通过调控改变了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加快了水体污染物削减的速度,使水体环境健康起来、重建生态平衡、逐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黎赓恒还提到,“我们的技术是在截污基础上对河流湖泊生态治理修复做一个补充。”这一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截污、清淤不彻底或一时无法截污、清淤的河涌以及受潮汐影响流态变化复杂的河道中运用,效果会比较明显。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物膜原位水体
影响生物膜形成的因素
原位合成多元陶瓷增强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藏羊肉中优势腐败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膜形成特性
原位电离小型便携式质谱的研究进展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
复合纳米材料Cu2O@Au对水体中罗丹明B的检测应用研究
初探生物膜工艺处理生活废水的实践
不同生物膜滴滤池处理低浓度污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