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颈部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综合分析

2014-08-13唐万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4期
关键词:涎腺头颈部肉瘤

唐万鹏

肌上皮癌(epithelial-myoeppithelial carcinoma, EMC)是由Shelchon首先在1943年报告并给予命名,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重新出版的《涎腺肿瘤的组织学分型》中将肌上皮癌作为一种类型提出[1]。肌上皮癌也称之为肌上皮瘤(malignant myoepithelioma, MME)主要发生于机体大小涎腺的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本院2005年1月~2014年1月共收治12例头颈肌上皮癌患者, 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为以后疾病的尽早、准确诊断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5年1月~2014年1月12例头颈部肌上皮癌患者, 其中男7例, 女5例, 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6.0±14.6)岁。12例患者均采用了手术治疗, 10例患者作了术后放疗, 病理类型实性型4例。

1.2 方法 标本经4%甲醛液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P法, 单克隆抗体及试剂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3 结果判定 主要以细胞膜或者细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标志, P53为细胞核着色, 阳性强度按照>50%(+++),26%~50%(++), 5%~25%(+), <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后, 于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例病例中复发者为2例, 远处转移2例, 死亡者1例,5年总生存率为58.33%(7/12);实性型与病理类型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切缘阳性与阴性及有无神经侵犯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肌上皮癌临床上又称之为恶性肌上皮瘤, 主要发生于大小涎腺的恶性肿瘤。在20世纪90年代由WHO将肌上皮瘤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理类型在临床上提出。

头颈部肌上皮癌沿神经侵袭性生长, 临床复发率较高,最容易发生于远处转移, 属于临床上罕见及较难以根治的肿瘤之一, 在广泛的手术切除以及综合治疗后5年后的复发率较高, 原发部位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在10年甚至在20年后仍然会发生远处转移[2]。头颈部肌上皮癌病理特点为上皮癌和肉瘤样区域双向性分化, 如果为同源性肉瘤样成分多见异型的梭型细胞区域, 呈束状排列浸润性生长, 异源性成分表现为软骨肉瘤以及平滑肌肉瘤等。免疫组织化学肉瘤样区域双相表达上皮标记, 本组中12例病例中复发者为2例, 远处转移2例, 死亡者1例, 5年总生存率为58.33%;实性型与病理类型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切缘阳性与阴性及有无神经侵犯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头颈部肌上皮癌生物学特性表现为高度恶性以及强侵袭性, 复发后多伴有淋巴结转移, 多数患者确诊后为晚期, 因此准确掌握上皮癌的病理特点对今后临床及时、尽早确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聂旭光,刘云生,郝宏.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肿瘤防治杂志, 2009,8(5):493-495.

[2]陶泽璋,刘剑锋,肖伯奎,等.头颈部鳞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癌症, 2007,19(7):671-673.

猜你喜欢

涎腺头颈部肉瘤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头颈部鳞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干及涎腺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口腔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