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后习题训练 “虚化”现象的思考

2014-08-07吴雪玲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4期

吴雪玲

许多教师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参,却忽略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习题,要知道它们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后面都根据课标要求、文本特征等安排了4~5个课后习题,这些习题大体有下面几种类型:朗读背诵、描红、词语积累运用、对重点句的感悟及迁移运用等。仔细读这些课后习题,很多提示了本课教学的知识重点、学习方法等。如果我们在课堂预设时能借助这些课后习题,巧妙安排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完成自主训练,减轻教师、学生负担。

一、 解读文本时,关注课后题——精选内容,把握训练重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如果仔细推敲一下,你就会发现课后的许多训练题目或多或少提醒本篇课文应教什么。这些题目中有的提醒我们注意学生阅读本文时的“拦路虎”——易错的字音、词意,有的是贯穿全文的中心问题,有的则给我们提供了迁移训练的内容,同时也在提醒我们教学中需对本段语言描写进行充分的感悟,了解写法等等。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天鹅的故事》课后有这样几个题目:

1.朗读课文,复述描写天鹅破冰的几段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读读下面的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音。

4.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5.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读书、写字放在首位,向我们暗示了教学中这两项基本能力训练的重要,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而把第1、4、5题整合起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不仅提示我们本课教学的重点——天鹅破冰的过程,还提示了我们本文中作者写作的密码——第6节中整体场面的描写,这里也是学生感悟、习得文本语言的重要凭借。其中,第4题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深入走进重点段的一个中心问题,可以这样稍加修改:斯杰潘老人喜欢打猎,而正是这群天鹅,却使他的猎枪再也没有动过,一挂就是30年。究竟是什么感动了老人呢?这样,抓住老人“喜欢打猎”和“猎枪一挂就是30年,再也没有动过”的矛盾点提问,更能激发学生深入读文的欲望,然后再抓住让学生感动的天鹅的英雄壮举进行深入解读。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第2课时的重点目标预设为:

1.学习课文5、6节,通过抓关键词引导想象、模拟体验,感悟天鹅团结、奉献的壮举,激发学生关爱生命。

2.仿照第6节的写法,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任务的场面。

二、 教学过程中,改进课后题——“无痕”训练,提升语文能力

1.适当补充

有些课后习题,类型很好,但有的会限制学生思维,有的不能贴近学生实际,这时可以适当加以补充,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后有这样一个迁移训练题目:

读读抄抄,选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

闷热 旷地 雷声大作

附近 纤弱 大雨如注

这个题目用于训练学生积累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夏天雨景很恰当。对于雨景,学生都有亲身体验。可教学这篇课文时正值春季,又刚刚经历过几场春雨,如果只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词语来写雨景,他们只能凭着回忆写夏天的雨景。这样,一方面思维会被文章中描述的雨景所束缚,另一方面,学生刚刚经历的写作素材——春雨,也就白白“溜掉”了。而补充一些词语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在下面接着补充了“春雨如丝”、“春雨如油”、“细雨绵绵”、“淅淅沥沥”、“细如牛毛”几个描写春雨的词语,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去写,并且提示他们还可以加上人物的活动、自己的心理。下面是几个学生的精彩语句:

春雨淅淅沥沥,从空中洒向各个角落,雨滴很像一颗颗晶莹透明的珍珠,好看极了。

奶奶说春雨如油,我仿佛看到花草树木在细如牛毛的春雨中嬉戏、玩耍,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餐”。

刚才还是晴朗的天空,不一会儿就乌云密布,我们赶紧躲进凉亭里。没过几分钟,豆大的雨点就从空中飘落下来,打在地上“啪啪”地响。紧接着,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整个世界变得阴森恐怖起来……

2.变换形式

课后训练有很多是用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教学中可以换一种方式呈现,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经历思维的挑战。“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课后的最后一题,作为对爱因斯坦形象的正确认识,我在引导学生品读完课文后,适量补充了爱因斯坦的成就及故事,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在班级内进行了小辩论。学生情绪高涨,双方同学针锋相对。在辩论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等能力得到了提升。

体会加点词语的妙用,也是课后经常出现的训练类型。如果能在教学中通过对比或设置与课文内容、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情境,就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感悟其用词的准确。例如《埃及的金字塔》课后习题2:“读一读,注意带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我在教学中是采取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训练的:

对比出示:

这座塔高146米多。

这座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引导:

(1)读一读,两个句子,感觉有什么不同?

(2)进一步引导,闭眼想象:我们的教学楼有4层,想一想,金字塔相当于多少个教学楼那么高?把它的高读出来,把你的惊叹表达出来。

(3)作者为了把金字塔的宏伟体现出来,不光列举了数字,还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作了比较,使遥远而又陌生的金字塔离我们近了。你能学习写一写吗?进行迁移训练:

①我们学校门前的杨树真高,()。

②奶奶家的鸡下的蛋真大,( )。

③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去爬女娃山,越往上爬越陡,()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悟,抓住数字联系身边事物再引导想象,学生走进了文本,体会了举数字、作比较的妙处,最后通过训练强化了学生的理解、感悟。

3.巧搭台阶

许多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背诵、复述这两项,而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被教师重视,有的放在课外,有的课堂上匆匆而过,致使训练“虚化”。如果在教学中能巧搭台阶,教给学生背诵、复述的方法,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外的负担。例如背诵《大江保卫战》第5节时,就可以出示几个排比句中的排比词让学生填空式背诵;教学《灰椋鸟》第4节,就可以抓住一些表示顺序的词(一开始——没有几分钟——先回来的——后到的——)来背诵;指导学生复述《祁黄羊》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晋悼公的心里变化来复述或表演,这样学得灵活,记得牢固,文本语言真正内化为孩子的语言。

三、 教学活动后,“活化”课后题——灵活拓展,激发参与意识

课后练习中有一部分就文本内容进行课外拓展的训练,主要是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后,许多教师都是布置学生“搜集某某资料讲给同学、家长听”、“课后阅读某某书籍”等,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根本不去做。这样,此类课后习题形同虚设,歪曲了编者的意图,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有目的地搜集和多样易变地搜集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月光启蒙》课后让学生搜集家乡的民歌童谣,我布置学生跟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周围的老年人学唱民歌、民谣;《梦圆飞天》课后让学生搜集关于“神舟”号飞船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这样,学生再也不把搜集作业当成一种负担,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的能力,使他们获得了最有分量的收获。

总之,课后习题的设计是教材编写者用心经营的内容,是教材的重要部分。新课标提出教师要与教材编者对话的理念,而关注课后习题,并创造性地使用课后习题,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同时,这样做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简约、扎实、有效。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