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冯小青传记”之考论

2014-07-31李澜澜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青传记文人

李澜澜

(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明朝万历年间有才女冯氏小青,其事流传甚广,生平事迹可见于多部文人笔记。冯小青生于扬州,年十六嫁与杭州冯生为妾,冯生正室因妒不容,故独居孤山梅屿。冯姻亲杨夫人劝其适以脱困,小青不允。十八岁时病逝。逝后,她生平所作诗、词及《牡丹亭评》一卷遭冯妻焚毁八九,残篇后被编辑成集,刊刻出版,称为《焚馀》,并流传至今。

明万历壬子年(1612年)秋,即冯小青去世的同年仲秋,戋戋居士以其生平作《小青传》,从而拉开了明清两朝延续三百余年的“冯小青现象”的序幕。《小青传》的创作是文人关注“冯小青事”的开始,明清文坛延续多年的“冯小青现象”亦与《小青传》的写作有着紧密联系,在这一文学现象中几乎所有的戏曲、中长篇小说、诗文均以《小青传》所撰写的情节作为再创作的前提与素材。

一 “冯小青传记”创作情况

据笔者所能掌握的资料来看,明清文人对《小青传》的创作始于明万历年间,终于民国二年,历时近三百年,贯穿“冯小青现象”始终;参与创作的文人至少有十七人,惜有传记未能流传。现流传于世的《小青传》共十四则,其作者既有文采风流、青史留名的著名学者或跻身仕途的官员士大夫,也有穷愁潦倒、寂寂无闻的中下层文人,其中有些人,甚至连姓名亦无可稽考。

传记创作及版本流传具体情况如下:

1.戋戋居士所作《小青传》,作于明代万历壬子(1612年)秋仲①,现存版本有三:其一、明崇祯四年(1631年)五月念七日霄宾老人手录本,藏宁波天一阁;其二、明崇祯甲申年(1644年)刻本,收入《小青集》中;其三,明末刻本,收入明秦淮寓客《绿窗女史》中。

2.支如增(字小白,浙江嘉善人)作《小青传》,创作时间约为明代天启甲子年(1624年),现存版本有四:其一,明天启甲子年(1624年)六月刻本,收入明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文渊阁《四库全书》版;其二,明崇祯庚午(1630年)初夏刻本,收入郑元勋《媚幽阁文娱》,民国卄五年,据明代贝叶山房张氏藏版影印;其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刻本,收入雍正十二年编《西湖志》中;其四,清光绪辛巳(1881年)年钱塘丁氏刻本,收入清陈文述《兰因集》中。

3.陈翼飞(字元明,平湖人)作《小青传》,创作于支如增本《小青传》之后②,现存版本为明崇祯庚午(1630年)初夏刻本,收入郑元勋《媚幽阁文娱》,民国卄五年,据明代贝叶山房张氏藏版影印。

4.朱京藩(字价人,号不可解人)作《小青传》,创作于明崇祯己巳(1629年)年之前,现存版本为明德聚堂刊本。附朱京藩传奇《小青娘风流院》后。

5.冯梦龙(字犹龙,别号龙子犹等。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作《小青传》,创作于明末(成书于万历后),现存明刊本,收入冯梦龙《情史类略》中。

6.杨淮(字蓣兰,吴江人)作《广陵花》,创作于明末清初,收入明清之际杨淮《古艳乐府》,清末蟲天子《香艳丛书》版。

7.张岱(字宗子,山阴人)作《小青佛舍》,创作于明亡后,收入明末清初张岱《西湖梦寻》。

8.徐震(字秋涛,别号烟水散人,浙江嘉兴人)作《小青》,创作时间约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康熙初年(1662年)刊刻,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大德堂重梓,收入明末清初鸳湖烟水散人徐震《女才子书》。

9.无名文人作《小青传》,创作时间清康熙癸亥(1683年)新秋。清康熙刻本,收入张潮《虞初新志》中。

10.古吴墨浪子作《梅屿恨迹》,创作时间约约清康熙年间。清康熙刻本,收入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古今遗迹》中。

11.陈树基(字梅溪,钱塘人)作《冯元元悲心抑郁》,创作时间为清乾隆辛亥(1791年)孟冬月,收入钱塘陈梅溪《西湖拾遗》,现存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自愧轩刻本,嘉庆辛未(1812年)复刻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书业堂刻本、光绪上海申报馆重排本。

12.曾七如(名衍东,字青瞻,号七道士,山东嘉祥人)伪托祝允明作《小青》,创作时间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收入曾七如《小豆棚》。

13.(越南)范廷煜(刷竹道人)作《小青传》,创作时间约为清光绪年间,收入范廷煜《百战妆台》。

14.古吴靓芬女史贾茗作《小青传》,创作时间为民国二年(1913年)九月,收入《女聊斋志异》。

在贯穿两朝的“冯小青现象”中,《小青传》的写作有一个相对于其它体裁而言较为独立的系统与传承,它的变化及发展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以上十四部传记,除刷竹道人范廷煜为越南文人所作不算在内外,其余传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与特点。

最早演绎冯小青其人其事的是由戋戋居士及支如增在明代中后期所作的传记,这两则《小青传》的写作时间最早,被后代文人接受范围最广;此外,陈翼飞、冯梦龙、杨淮、张潮、古吴靓芬女史贾茗等人所作与戋传、支传相较内容大体一致。因此,这七篇传记被笔者界定为“冯小青旧传”。

较“冯小青本事”而言,“旧传”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演绎,其主要人物形象有了或多或少的改变,其中包括:冯生被否定了出身儒林世家的身份,他的形象被庸俗化,文人称为“嘈唼憨跳不韵”[1];冯妻被否定了“豪族”的出身与“旧家”之主母的地位,她的“奇妒”被一再夸大;在冯小青的出身问题上,增加了其母“塾闺师”的职业与小青其人“瘦马”的身份。③

“冯小青旧传”是明清两朝近三百余年“冯小青现象”发展与变化的母本、基础,也基本确定了后世文人关注冯小青事的焦点所在。后世之《冯小青传记》亦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与演绎的。

二 明清之际“冯小青传记”之演绎发展

明清之际出现了三则有关小青其人其事的传记,分别是不可解人朱京藩所作《小青传》[2],附其传奇《风流院》后;张岱所作《小青佛舍》[3]56,收于其笔记《西湖梦寻》中;烟水散人徐震所作《小青》[4]1-13,为其小说集《女才子书》首卷。相比戋戋居士、支如增旧传而言,这三则传记在人物形象、事件情节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变化。

首先,就人物形象而言,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冯小青身上的文人气质。“小青旧传”的各个版本,虽然称赞小青的文才,也收录与评赞小青《焚馀》,但都仅仅将小青之“文”作为才女的特点之一。与所有才子佳人作品中会笔能文的才女一样,她的“文”与“诸技”——“音律”“奕棋”等——并列成为被文人激赏的优点。但在明清之际的三则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对于小青而言不再仅仅是她吸引文人关注的特质之一,而是文人认同小青,将其自比的本质因素。徐震之《小青》中,不再以前代的才女喻指小青,而是以三闾转世比之,并将小青“瘦影自临春水照”之句与李白“对影成三人”相较;在朱京藩《小青传》中有小青一段自叹,充满了作为文人的自觉:

不料小青竟至于斯。当日一尼僧相予:此儿福薄。予又梦见手折一花枝,片片因风墮地,不料小青竟至于斯。然天之能摧折我者,身躯也;不能埋没者,文章也。倘我死后,文章在,即我在;我在即文章人必我怜。更有文章之尤者得我矣。[2]

自古以来,立言纂文,以待流传后世,是文人的愿望及责任;境遇坎坷,“不得通其道”而发愤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是士大夫的品质。在朱京藩笔下,小青的这一段独白与太史公著《史记》之初衷何其相似: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5]2733

而徐震也在其评赞中这样论小青其诗:

予尝于雨窗灯下,读其诗而为之抚掌称幸。夫史迁不被腐刑,则《史记》可以不作。[4]2

以这一点而论,小青的性别被忽视了,她的形象变得文人化。她在这些传记中成为失意文人的化身,抒发着种种作为文人的情感与希望。

与小青形象文人化相对的是,在朱京藩、张岱的传记中冯生的形象变得与整个儒林对立起来。戋戋旧传将一位风雅的冯生变为“武林某生”,然而就算“性嘈唼憨跳不韵”,毕竟还是一位书生[1];在张岱《小青佛舍》中,小青之夫已完全不是儒林中人,只是一个“武林富人”[3]56;而在朱京藩笔下的小青夫主则是“长于钱堆,不识世事,专以布帛菽粟贱天下珠玉”[2]的老翁。

除去小青、冯生的形象变化较为明显之外,在这三则传记中,冯生正妻的形象也有一定的变化。传记作者强调了她“奇妒”的特性,以“吼声如雷”“满脸皆刀剑容”来加强她对小青“逼凌万状”的说服力。

与上述较为统一的形象变化相比,杨夫人的形象在不同的作传者笔下显出了较大的差异。徐震笔下的杨夫人与戋传、支传中大体一致;张岱在《小青佛舍》中完全省略了杨夫人的存在;而在朱京藩笔下,杨夫人的形象则体现出了一种异于常人的通达。在现实中“雅谙文史”的夫人,在戋传中被描绘为“才而贤”,在陈翼飞传中易为“贤而侠”,这一“侠”字则在朱京藩传中作出了具体的阐释。在“小青旧传”中,杨夫人以章台柳故事劝小青再嫁,以逃离冯家。如果说,这是因为杨夫人爱怜小青,为了助小青脱困而不得不暂时忽略所谓“从一而终”的贞节观的话,朱京藩《小青传》中的杨夫人却有着从不拘泥于贞节观的通达:

杨夫人以为青春之易过也,人事之不坚也。人苟懜懜愦愦、不知早暮则已;苟而知之,不趋其长而守其短,吾不取焉。乃以司马文君之奇谕小青,又以红拂卫公之伟动小青,又以韩君平章台柳之故事订小青。[2]

在明崇祯年间的刻本中,有“是大圣人”四字评赞杨夫人的侠义胸怀,说明朱本《小青传》中杨夫人之通达亦为后世文人所认同与赞赏。

其次,以故事情节而言,这三则传记与旧传相比亦有了或多或少的不同。

与“小青旧传”相比,徐震《小青》增加了小青初见冯生“嘈唼戚施,憨跳不韵,不觉泪如雨下,惨然叹息”;随生至杭,冯妇“一闻娶妾,吼声如雷,含怒而出……但冷笑曰”[4]2-3的情节,在篇末又加云间鹤煮生夜吊小青并赋诗咏叹的情节,这些情节可以说是旧传描写的具体化及延伸。

《小青佛舍》描写的情节分外简单,只言小青本事的大体框架,但与旧传相较有两点不同,其一是小青避居之所不再是冯家别业,而是孤山一座佛舍;而同住的亦不再是一老妪,而是一尼。

相形之下,朱京藩《小青传》则大大扩充了情节,用以深化或改变人物形象:在小青入冯家之后增加了小青月下自叹的情节,夜读《牡丹亭》的情节,小青临终以诗稿、遗照托闹楼娘的情节,闹楼娘自尽以及小青托梦杨夫人等情节。

三 清代前中期的“冯小青传记”创作

清代前中期有两则小青传记问世,分别是:康熙年间古吴墨浪子所作《梅屿恨迹》[6],乾隆年间陈树基《冯元元悲心抑郁》。这两则传记虽创作时间不同,题目各异,但传记内容却几乎一模一样,只《冯元元悲心抑郁》一则相较而言首末各有一诗评赞小青其人其事。按:《西湖拾遗》实为钱塘陈树基搜辑,除冯小青传记而外,尚有《西湖佳话》中的其它篇目作品。据此可以断定,陈树基所辑小青传记源于《西湖佳话》。因此,以下分析,皆以《梅屿恨迹》为主。

与明清之际出现的三则传记比较起来,清前中期的两则传记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方面的变化则完全是向着一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如果说,明清之际的三则传记将小青其人其事文人化的话,那么清前中期的传记则是将其才子佳人化了,这样的变化直接源于小青旧传,而非徐震等三人传记的延伸,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见图1:

图1 小青传记演化图

从图1可以看出,明清之际及清前中期之小青传记均是以“小青旧传”为源头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分析古吴墨浪子及梅溪氏两传的演变就应将它们与戋传进行比较:

第一,尽力消除冯生形象的负面性。虽然在叙述冯生来历之时,亦同戋传之“武林富豪公子”,但却没有了“性嘈唼憨跳不韵”[1]的负面评价,而是突出他在家中受制于冯妇的地位。在此,可与明清之际徐震之《小青》比较,徐传中,有小青见冯生泪下一场,是因冯生为人“嘈唼戚施,憨跳不韵”,致使小青有误托之伤[4]2。《梅屿恨迹》中亦有小青落泪一幕,却与冯生其人再不相干:

小青闻之,潸然泪下道:“以素昧平生之人,一旦而从之于千里之外,母子生离,诚薄命也。”[6]612

在消除冯生形象负面性的前提下,增加情节,体现出他对小青的爱护:

冯生自思无奈,只得凂姑娘杨夫人与小六娘来劝解一番,或能令妻子回心,也未可知。遂往杨夫人处苦诉,道:“妻子初容我娶,及至小青进门,便生许大风波……甚觉难堪。明日元宵佳节,请姑娘过舍,借观灯之意,苦劝一番。”[6]613-614

也正因为冯生这样的爱护,使得小青与他之间的情爱成为可能,在冯妇禁锢小青,不许与冯生私相交通的时候,作者甚至这样描绘他们之间的状况:

真所谓:一个是画儿中的爱宠;一个是影儿里的情郎。就要做一年一会的牵牛织女,也是不能的了。[6]613

这样的描绘,使小青与冯生的关系更像一些通俗小说、戏剧中所展现的才子佳人。冯生看重小青的才貌,小青亦以冯生为“情郎”。

第二, 冯妇形象的变化。冯生正妻妒妇的形象其实已深入人心,在所有的“冯小青传记”中都无法改变。然而,在《梅屿恨迹》中的冯妻不仅是一个妒妇而已,她完全像一个被妒意充斥的泼妇。她在家庭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冯生处在时时被她所辖制的境遇,按传中所言,是“束于妒妇”[6]611;她肆无忌惮地虐待小青,没有其余任何一部传记中提到冯妇苛待小青时会有这样的描写:“一骂就是三朝四夜,一打便到万紫千红”[6]613。徐震等人传记中的小青更像处在一个被猜忌、被幽禁、被监视的境况中,她所遭受的更似一种冷暴力而非这样赤祼祼的肉体虐待。因此可看出,明清之际时出现的传记与清前中期传记之不同:前者,小青的悲剧是小青所托非人(冯生的“嘈唼戚施”)与冯妇的幽禁苛待;后者,小青的悲剧完全是因为冯妇的虐待,在这一点上,小青的悲剧,亦是冯生的悲剧。前者,小青的悲剧托喻着文人的情怀;后者,小青的悲剧其实是一场被棒打鸳鸯的爱情悲剧。

第三,杨夫人的形象。在小青旧传中,以及在明清之际的徐震等人所作传记中,杨夫人是小青的知己同调,惺惺相惜,互相怜爱;在《梅屿恨迹》中,虽也不乏杨夫人叹赞小青才貌之举,但她更是以一个保护者的姿态出现的。她首先是冯生的姑母,因冯生的央求出现,劝解冯妇善待小青;楼船上劝小青另嫁以脱火坑亦是以一个长辈的口吻。与其说她是小青的保护者,不如说她是小青与冯生共同的保护者,虽然她的保护因太过无力而失败。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前中期出现的两则“小青传记”的变化所在。如果说,徐震等人的传记借强调冯小青身上的文人气质而将传记文人化的话,那么这两则传记则是消除冯生其人的负面性,加强他与小青的情感因素而将传记才子佳人化了。在这里,小青的故事正式成为了一个爱情故事,当然,是一个结局悲惨的爱情故事。

四 “冯小青后传”的创作

实际上,对“冯小青事”的演绎在清乾隆时就结束了,如果考虑到《冯元元悲心抑郁》一文其实与《梅屿恨迹》基本相同的话,这个时限还可以上推到清康熙年间。民国年间古吴靓芬女史扫贾茗《女聊斋志异》之《小青传》可以划归“小青旧传”,而乾隆年间曾七如所写一篇《小青》严格而言并不是一则传记,它描绘冯小青逝后之事,故可称为“冯小青后传”。

曾七如作《小青》,收入其作《小豆棚》。文中叙述王生行本于画肆中购得美人卷,日夕焚香祭拜,并以诗词相吊,画中女子现身,即冯小青也。小青与生欢好,并以诗词唱和,调琴剪烛以度光阴。生父察觉小青之事,于是焚画,令小青不能返回画中,遂与王生成婚。婚后善事翁姑,为王生生儿育女,再不做笔墨事。后生父致仕归老,生夫妻厮守,终身田园之乐。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曾七如笔下的《小青》仅仅是借小青的名义而完成的一篇与冯小青本事无直接关系的仙凡爱情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这篇传记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一些与“冯小青本事”有关人物的形象改变及相关结局:

关于小青其人,首先,王生幼时有相者谓其当配一仙女,故冯小青当时必已登仙;其次,嫁与王生后,小青的形象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生前的日作诗词自遣到“生平不作一笔墨事”,在王生问起原因之时,小青答:“内仪志美,中馈称贤,更非丈夫可比。何必咏柳絮如风前,颂椒花于元日?”[7]168

冯妇其人,在曾作中化为狸奴。

杨夫人亦在曾传中言及:

生曰:“杨夫人从何处来?”女曰:“蕊珠宫侍值班也。”[7]167

可见杨夫人逝后亦登仙界。

相对纂写冯小青本事的传记而言,曾七如所作《小青》更像是对《小青传》中人物的评赞与总结。

结语

作为传记文学,相对戏曲、通俗小说而言,《小青传》创作动机并非在普通市民、中下层民众间吸引读者,故而语言古雅、优美、凄婉动人,带有更多的文人气息,所运用的诸多典故更昭示出它的受众——一般来说只能是有着传统文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且绝大多数是经历了明清时代诸多社会变革的儒家士子;也正是因此,通过《小青传》多次的再创作,加诸于其中众多的文学意象、内涵表征亦是当时的文人所特有的,只有他们才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创作一个有关红颜薄命的才女的传记,亦只有他们才能阅读、理解并真心地赞同这样的传记。因此,《小青传》是纯文人的文学,这些传记是明清时代的文人所作,而它的预定读者亦是有着相同或相近境遇的明清文人。

明清之际出现的《小青传》其文人化的演绎倾向极为明显。这一时期的文人,处于末世与乱世之中,在怀疑与困惑之间,唯一能够坚守与执着的是作为文人的品行、道德与价值。冯小青之文采风流让文人惺惺相惜,她在家中的卑贱地位与被放逐的命运让文人、尤其是“困于场屋”之不遇之文人感同身受;她进退失据、徘徊无路的处境让易代文人有切肤之痛;为了突出冯小青作为文人在冯家的恶劣处境,文人甚至不顾事实否定冯生在儒林的地位,将小青的夫主与整个儒林对立起来——这到底是表现小青作为文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对立,还是在表现整个社会环境对文人的重压?在此基础上,在明清之际国家衰亡、异族入侵的情况下,小青对道德的坚守,超出了性别的范围,实际上被上升到了家国的高度,她被比拟为屈子之后身;小青对文学的执着,成为不幸文人在“治国平天下”之理想破灭之后、在衰世与乱世中对于文人价值的执着,太史公“思垂空文以自见”的理想在《小青传》里得到了重现。

清代前中期的《小青传》呈现出了与前一时期完全不同的趋势。在帝国进入承平时代,文人或认同满清之治,或畏惧于文字诸狱,或心有不甘但大局已定,甚至前代遗民纷纷谢世的情况下,“冯小青传”的演绎转为才子佳人化。这一时期的传记与冯小青本事相差甚远。《小青传》中所有人物的形象都简化成为爱情故事当中的正反面,小青命运悲剧的原因被局限在了冯妻的妒忌之上,小青的形象意义被狭隘化,完全成为了一个爱情悲剧当中的女主角。

乾隆年间的“冯小青后传”是“冯小青现象”延续近两个世纪之后的产物。在此时,前朝武陵之才女冯小青已在文坛成为一则掌故、一个传奇。可与此相对证的是,在“后传”中她与杨夫人都已登仙界;而“冯小青旧传”中之冯妻则化为狸奴,符合中国古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思维,此其一;其二,在“后传”中,在清代女性创作极繁荣兴盛的情况下,作者表现出了对女性写作与女性作家的看法,对于女性地位、责任与价值的坚持:无论冯小青其人形象有多少光环,她最终还是回归了家庭,因为“内仪志美,中馈称贤,更非丈夫可比”。在文人眼中,小青毕竟是一个女子,而一个女子的价值一定是体现在家庭中的。在几乎同一时代的《红楼梦》一书中,宝钗亦曾有同样的表达:“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绩的事才是……”[8]292所以,在通俗小说、戏剧等作品还在如火如荼地拔高小青、在她身上叠加种种文化含蕴的同时,在传记这一完全属于文人的文学样式中,冯小青以一个普通女人的身份获得了幸福,实现了被文人认同的人生价值。

注释:

① 宁波天一阁所藏霄宾老人手录本,卷前有“万历壬子秋仲戋戋居士所写《小青传》”字样。

② 据郑元勋编撰《媚幽阁文娱》,此传录于支如增旧传之后,题目上有“改前本”字样。郑元勋. 媚幽阁文娱[M]. 四库禁毁书丛刊[Z].172册.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147页。

③ 具体论述,详见拙作《明清“冯小青旧传”之考论》,《齐鲁学刊》2012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 戋戋居士.小青传[M]//绿窗女史[M].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2] 朱京藩.小青传[M]//附传奇《风流院》卷后.明崇祯二年德聚堂刻本.

[3] 张岱.小青佛舍[M]//西湖梦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 徐震.小青[M]//女才子书.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5] 司马迁.报任安书[M]//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

[6] 古吴墨浪子.梅屿恨迹[M]//西湖佳话古今遗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 曾七如.小青[M]//小豆棚.湖北:荆楚书社,1989.

[8]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小青传记文人
元宝山小青山寨(中国画)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文人吃蛙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小青、小银和小白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