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学科建设问题研究

2014-07-25胡虹

关键词:分配制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摘要:骨干示范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中心的宗旨,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文章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及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分配制度的学科建设策略。

关键词:示范高职院校;骨干高职院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分配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42-02

2006年11月,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教育部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将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包括优先安排招生录取批次、鼓励开展单独招生试点等。2010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回顾高职院校的示范性建设成果让我们看到,不光是2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财力上获得了支持,实训实验条件都上了新的台阶,教师队伍也得到了1—2轮的教学改革的培训与实践,在教育质量上有了较大提升。现在摆在骨干示范院校面前的命题是,在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完成建设项目验收以后,如何继续做优做强,继续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层次上绝大多数为专科,且大多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其“科学研究”功能相对薄弱,在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方面强调其“职业性”,忽略“学科性”。但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办学层次上移也是现代职教的需求,目前已有高职院校独立试办高职本科专业、与本科进行合作试办“3+2”专业办学模式。因此这时需要审视高等职业院校在学科建设上出现的若干问题。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

学者对学科的论述有所不同, 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而已[1]。

学科建设主要是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确定研究方向以产出研究成果;而专业建设主要是专业人才目标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等。

学科建设对任何高校都是必需的,只是不同类型的高校侧重不同。学科建设并不局限于学科带头人建设、纯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学科建设是每个高校的系统工程, 也是全局性的基础工程[2]。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及问题

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科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 学科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专业就通过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切块、组织来形成课程以及一定的课程组合的方式来满足。所以,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学科建设是基础, 专业建设是成果,中间通过课程这一桥梁来连接。

而职业院校尚对学科建设认识不清,这是因为其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要素科学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是以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的变化进行专业的设置与调整。专业建设是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围绕着专业人才目标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进行教师的引进、实验设备的采购。在专业建设中强调打破学科型教学模式,围绕工作实践与应用整合教学内容。而学科建设仅仅是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遴选学科带头人、锻炼科研梯队雏形、申报院级、市级科研课题等。

因此,本科院校和职业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形成过程中实为互逆。像高等职业教育这样以专业建设为基础进行的学科建设会面临哪些棘手的问题?

(一)转型带来的问题

现今的骨干示范职业院校都面临着由教育教学型院校向产业应用性院校的转变,但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首要的工作仍是教学,教学工作量占到了职业时间的大多半。这样的情况在本科院校里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科研型院校转变时也曾出现,随着高校师资的增加和院校自身向科研倾斜的政策,大部分教授、副教授的年教学工作量可以降低到80—150个学时以下,使这些人员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纯教学很难在本科院校的大环境下提升教师自身职称水平。

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东部沿海省份的高考升学率已快接近100%,例如江苏省拥有7920万人口总量和高等教育47.5%的毛入学率。2013年江苏省参与高职自主招生的学校增加到26所,还有37所高职院校实行了之前争议颇大的“注册入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期望高职院校采用同样的办法放开引进师资(不久的将来学生人数必然下降,如我国台湾省现在面临的情况),让更多的教师把职业时间投入到科研、工程应用上,对院校本身也存在内生的阻力。但即使有再多的困难也要转型,因为要继续发展就要进行创新性的学科建设,没有科研工作哪里有学科建设?

(二)学科带头人匮乏

在很多本科院校初创时期,往往一个海归强人就能撑起一个院系,而现今的高职院校虽然已经能招聘到教授、博士、高工这样的专业技术人才,但这些人往往因为刚到新的环境,科研氛围、资源、日常事务等和以往的情况相差很多,很难马上进入先前的工作状态。同时现在高校间人事流动性也很大,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也往往考虑到自身发展的原因转投科研型本科院校。再者高职院校中有科研能力的人,往往其他能力也较为突出,大都被组织部门普遍撒网成为各级部门的领导或干部后备力量。这些方面的原因导致期望有效的学科建设常缺乏人这个关键因素。

(三)缺少学科人才梯队

与本科院校基本上已形成“导师—年轻教师—博士(硕士)—本科生”这样一个研究梯队相比,高职院校教师之间的业务联系大多在教学层面,产业应用、科研研究层面往往独来独往,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纵向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主要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工程应用型问题。这些与企业的横向型课题往往涉及人脉、知识产权、商业价值等很多问题,因此很难形成类似基础研究的人才梯队的传承。并且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基础知识薄弱,且在学校的时间仅两三年,往往在实验室刚刚能上手,就要毕业了。这些问题都限制了高职院校人才梯队的形成。

三、基于分配制度的学科建设策略

上述三个问题在外因内因上都制约着骨干示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建设,如何破解最终落脚到一个问题的解决上,即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一)合理分析师资

哪里都有人才,但全才太少,太辛苦。笔者曾与一个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交流最近的工作生活情况,不乏抱怨之词。主要是工作(杂务太多)—学习(压力太大)—家庭(小孩难管),其中他的一句话概括了全部:“一天下来,往往坐下来静心干点事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了。”其实人才、全才也都是普通人,若他适合教学,就多上些课;若他适合科研就多些研究;若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则多当几个班的班主任,而不是样样都要干,都要干好。这样也许能少些辛苦,多些创造。但为什么更多的教师愿意选择行政管理岗,大多的教师愿意多上课,没有多少教师愿意多带几个班的班主任,这都是由于现阶段高职院校分配体制尚没有理顺造成的。

因此高职院校要真正进行学科建设,由教学型院校转型为产业应用型院校为以后的升本做准备,则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分配制度改革,真正打通管理—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工作量计算方式、调整模式和人员内部择岗,限制管理人员的数量,限制双肩挑的人数。

(二)学科带头人——外引内生

现阶段很多示范高职院校都在校内进行遴选学科带头人,往往是专业带头人同时也成了学科带头人,这样会导致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混淆。因此首先要理清具体的管理部门:专业建设的管理部门从上到下分别是教育部高教司、省教育厅高教处和学校教务处,这一块不是问题。而学科建设的管理部门按层次分别是国务院学位办、省学位办和本科院校的研究生院(部、处)或学科发展规划处,高职院校则没有对应的管理部门,因为高职学院大多没有学科发展规划处和学位委员会。学科建设大多是由教务处组织申报,人事处负责管理。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科建设中,可以考虑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实施的副学士学位授予,以此归口来负责学科建设事宜。

学科带头人初期可以从本科高校、科研院所引进, 构建实用的学术梯队,学院提供相关资源和扶持,后期则从本校中青年教师中培养。当然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想留得住人才,不能靠给位子(当领导)而是要靠给条件、资源,所以关键还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三)以市场手段形成学科团队

高职学院有别于本科院校内生的“师生”关系作为学科团队,科研团队的纽带,在引进或培养学科带头人后,学科团队的形成无法靠简单的行政手段解决,这需要给教师合作创造一个共赢的环境。现阶段高职院校下大力气进行的科创园等产业园区建设,为这样的环境提供了载体。江苏省南京市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这也得益于2010年出台的《省政府关于支持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简称为南京科技九条,这九条里有八条是涉及对高校教职工科研创业制度的指导政策。有了这样的政策指导,就有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科技创业园这样的越来越多的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

产业园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岗位,也让高职院校的教师依托这些产业园区和高新科技产业,能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市场手段形成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的学科团队。

只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找准有别于本科院校的自己的学科方向和目标,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平台, 在学科布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定位。

参考文献:

[1]陆军,宋筱平.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2]茌家飚等.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

收稿日期:2013-09-17

作者简介:胡虹(1977—),女,四川广安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工业催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分配制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新中国七十年探索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