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与日语阅读教学

2014-07-24文婧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日文显性雨伞

文婧

摘要: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有些是显性的,但更多的是作为隐性因素,这些因素在无形中发挥着深刻的作用。如何准确地把握语言后面的隐性知识,是正确理解日语的关键。在日语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必须让日语学习者知晓那些隐藏于语言文字背后的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以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并帮助其完成一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关键词:隐性知识;日文阅读;知识转化中图分类号:H369.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169-02一、问题的提出

虽然日本从弥生时代开始,就长期受大陆文化的影响,至今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中国大陆文化的印迹。但是,经过日本人的提炼和融合,日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岛国文化。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差异对日语学习者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日语学习者都很容易用自身惯有的思维方式、本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去试图理解日本人和日语。

笔者曾经给日语三年级的学生上阅读课,选的课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其中有一课是川端康成的《雨伞》。文章通过对少年少女羞涩言行的细腻描写,详尽地表达了少年少女那种朦朦胧胧而又纯真无邪的爱情。本以为这篇文章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并不感兴趣,甚至有男生课堂上就提出:“日本人怎么这么矫情,谈个恋爱还遮遮掩掩,太暧昧了!”

学生的提问引发了笔者对一个问题的思考,那就是隐性知识在日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二、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当然,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并不是完全绝对的。有些知识既有隐性的方面又有显性的方面。

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根据波兰尼(1958)的观点,当语言被作为一种既定的、客观存在的客体时,它无疑具有显性知识的特征,但语言终究是一种技能,是“言说”行动中的知识, 因此同时又具备隐性知识的特点[1]。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威多森(Widdowson)则区分了交际中的“语言知识”和“言语知识”。认为语言知识揭示的是语言规律和原则, 属于陈述性知识;言语知识是对语言运用的说明, 属于程序性知识[2]。将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关于某种语言的组成成分及该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意识称为显性知识, 关于语言自动化使用的程序性知识称为隐性知识。

虽然语言既具有显性知识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隐性知识的特征,但是对于语言中究竟哪些属于显性知识,哪些属于隐性知识是很难加以明确区分的。实际上,语言的各个方面都包含有隐性的因素和隐性的程度。

在这里,笔者想着重探讨的是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与日文阅读理解与日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在教育学领域,国内对隐性知识颇具研究的学者是石中英教授,他从宏观角度探讨了隐性知识对教育改革的作用。石中英教授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显性知识,同时还存在着隐性知识。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隐性知识的存在。其次要认识和理解隐性知识的关键一步就是要使其“显性化”。要重视“实践教学”的价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考虑到相应的隐性知识[3]。三、隐性文化知识影响读者对日文阅读的理解

法国语言学家梅耶说:“语言毫无疑问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某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某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而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有些是外在的,但更多的是作为隐性因素,在无形中发挥着深刻的作用。

例如前面提到的川端康成的《雨伞》一文,因为在进入课文之前就已经对新出现的词汇和语法进行了讲解,所以在文字和语法上学生们并没有障碍。但是,学生们对于这篇文章花费如此之多的笔墨去描写少男少女两个人遮遮掩掩、欲行又止的举止行为感到无法理解,甚至认为是一种矫揉做作,就更谈不上欣赏和领会其美学意境了。当然,要给学生解释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这就与我们经常被日语初学者问到“我爱你”的日语怎么说,而我们不能简单作答一样。

日本文化虽然也有西方的开放洒脱,但是更多的是东方的含蓄保守。一般都会将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尤其在大庭广众之下。所以才导致于课文《雨伞》中所发生的一幕:明明没怎么下雨,少年却打个雨伞来掩饰自己的羞涩;少女本想伸手帮忙扶伞柄,却又一个劲地似乎在往伞外躲;少年不好意思与少女并排坐在一起照相,扶着椅子的手指轻轻触到少女的和服外套,他却感到仿佛在拥抱少女的裸体;一直对自己的乱发“耿耿于怀”的少女一直忍耐着,想要拢拢自己的头发,却担心给少男留下不好的印象。少男想提醒少女一下,又担心伤害到少女的自尊心而沉默着;离开照相馆的时候,少女发现自己拿了少年的雨伞,大吃一惊,因为她觉得自己这不经意的行为仿佛在表明她自己已经属于他了[4]。也正因为如此,当日本人要表达自己的爱意的时候,不说“I Love You”,而顾左右而言他,说些什么“月色真美”之类的。甚至连求婚的时候,也说一些拐弯抹角的话:“请帮我洗内裤。”“喜欢我的爸妈吗?喜欢我的家人吗?成为一家人好吗?”“你愿意每天早上为我做早饭吗?”“以后每天早上,我们一起刷牙好吗?”“请一直陪伴我左右。”

如果我们要更深层次地给学生讲解为什么日本人一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总是运用这种含蓄委婉、暧昧的表达方式的话,就要触及到日本的岛国文化了。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日本人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协作,才能生存下来,所以也就形成了日本人牢固的集团意识和集团文化。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特别珍惜集团内部之间的稳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害怕被集团内部的人孤立,千方百计都要协调好与集团成员之间的关系。为此,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感情深深地埋藏起来,生怕伤害到周围的人,也怕被周围的人取笑。所以,日本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仅一般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愿意直截了当地拒绝别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多使用一些暧昧的语言,任凭听话人去猜。温和、婉转、含蓄,既留存了一定的神秘感,也避免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把自己相左的意见伤害到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与此同时,由于岛国圈子小,日本人讲究也能够做到“以心传心”。日本人之间有着丰富和细腻的感觉,可以通过微小的眼神、语气的变化,甚至是肢体上的细微动作来传神达意。特别是在感情方面,日本人比欧美人要来得婉转和暧昧。endprint

当然,也可以从日本文学的美学特征来加以印证说明。日本文学始终贯穿着纤细、含蓄、感伤、清淡而纯真的格调,非常注重捕捉最能打动人心的“物哀”。而川端康成则很好地继承了这个传统,他能够将人类最细微、最短暂的感觉以最准确的词语描绘出来。

在这里,《雨伞》一文中所出现的字、词、句法的运用在课前进行讲解,可以理解为显性知识,而文章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知识,包括日本的岛国文化、含蓄表达习惯、集团文化、日本文学的美学特征等等,这些相对某些读者来说则是隐性知识,难以用文字简单表达,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拥有。而一旦缺乏对这些隐性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就很难理解文中少男少女欲言又止、欲行反退的充满矛盾的行为举止;很难理解到作者描写少男少女一起去拍一张照片这一件简单的事情竟然要花费如此多的笔墨;当然就更谈不上获得《雨伞》这篇文章的美学价值享受了。

由此可见,在日语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过程中,理解与掌握这种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在语言与人、语言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理解语言。可以说,能否更深程度地把握语言后面的日本文化,是正确理解日语的关健。四、结语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提问引发出了笔者对于隐性知识与日文阅读理解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根据以波兰尼为代表的各个领域的学者们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分析与研究,无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日语以及日文阅读中都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在日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作为日语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隐性知识的传授。

根据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换理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人类创造性活动中是可以相互转换的[5]。因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日语学习者构建头脑中缺乏的相关的图式,也就是要帮助日语学习者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日文阅读理解的课程中,教师不能只单单注重文字、语法的讲解,同时还要想法设法地让日语学习者知晓那些隐藏于文字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隐性知识,以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提升习得者日语方面的素养和积淀,从而帮助其不断完成一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参考文献:[1]Ellis R. Measur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of a Second Language: A Psychometric Study[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pecial issues),2005,(5):141-172.[2]Widdowson H.G.Teaching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47.[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4.[4]翟东娜.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4-95.[5]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4.endprint

猜你喜欢

日文显性雨伞
雨伞树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作为证据的足跡(mör)与它的证明力一以卫拉特法为中心(日文)
有关蒙古国西部卫拉特系集团的农耕与自我认同的预备考察(日文)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雨伞的“家”
日文花样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智趣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