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2014-07-24宫龙江刘俏李琪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人际生源

宫龙江 刘俏 李琪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相关研究的探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水平及二者的关系。主要采用问卷法,辅以文献法等方法,对150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人际信任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会支持量表上,大学生性别与年级对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显著,生源地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社会支持的水平影响并不显著;在人际信任量表上,大学生性别与生源地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并不显著,年级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显著;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相关研究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111-03引言社会支持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精神病学的研究,它将社会支持看作是个体从他人或社会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可以帮助个体应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与危机[1]。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2]。

信任是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多维度的特点。人际信任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改变和发展的。有关研究表明,信任可以减少处于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由于时空分离所造成的距离感[3],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

已有研究表明,人际交往中的互惠合作以及彼此间获得的社会支持能够促进相互的信任。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又未完全发展的成熟阶段,因此,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实际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了解社会支持是如何影响人际信任,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增强他们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提供理论模型。研究方法

2.1对象与方法

2.1.1调查对象

选取东北石油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5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男生48人,女生87人;独生子女93人,非独生子女42人;城市学生46人,农村学生89人;大一39人,大二25人,大三37人,大四34人。所有被试均对本次调查知情同意。

2.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辅以文献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和分析。

2.2研究工具

2.2.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选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用于测量个体社会关系的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有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分量表,该问卷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2.2.2人际信任量表

选用Rotter人际信任量表,该量表共有25个项目,采用5分对称评分法,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国内应用广泛。

2.3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收回的样本情况,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和人际信任程度按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年级的不同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并掌握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的情况。

2.3.1不同性别、生源地的学生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性别对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的影响是显著的;生源地对社会支持方面则没有显著的影响。2.3.2不同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学生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比较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对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的影响是显著的;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社会支持方面则没有特别显著的影响。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地对于人际信任程度没有显著的影响。并且通过统计测量可知,大学生被试在人际信任的平均分高于理论值75分,表示信任度处于中等偏高水平。2.3.4不同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学生在人际信任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于人际信任程度是有显著影响的,从统计分析结果中可知,被试从大一到大三人际信任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大四被试人际信任水平有所下降。3.1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在性别、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对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的影响是显著的;生源地对社会支持方面则没有显著的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不存在性别上、生源地上的显著性差异。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性别以及生源地大学生在社会阅历、人际关系的方面水平基本一致。因此,性别差异和生源地差异对人际信任并无显著影响。3.2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对各个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各因素进行比较,根据人际信任总分显示出从大一到大三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趋势,到大四时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再根据统计分析检验可知,在主观支持中,大一、大三和大四显示出显著差异;客观支持中,大二、大三和大四显示出显著差异;支持利用度中,大二与大四显示出显著差异;社会支持总分上,大一、大三与大四显示出显著差异。在人际信任度总分上,大三和大四显示出显著差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大一学生刚刚开始大学新生活,对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与很高的期望,处于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中,与自己的预想有一定的差距,与周围同学、老师关系感还没有完全建立,同时也由于生活方式不同,一切都处于磨合、适应阶段,因此还处于自我保护意识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他们逐渐适应新的环境与生活,人际关系也逐渐和谐、协调起来,其自我保护意识开始逐渐减少,人际信任度也随之提高,因此从大一到大三呈现出了由低到高的趋势。大三时,人际信任水平是最高的。但到了大四,学生面临考研、就业与社会接触逐渐增多等问题,对社会的负面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人际信任某些方面产生了否定,继而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戒备心理,所以在大四出现了人际信任水平下降的趋势。

3.3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endprint

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社会支持方面则没有特别显著的影响;而人际信任水平的差异是显著的。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家中除了父母,还有兄弟姐妹相伴,这样给他们提供了更多接触他人的机会以及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在人际信任程度中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而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多是一个人在成长,这就会产生更多的戒备心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他人的怀疑态度,因此在人际信任程度中比非独生子女的水平要低。

3.4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均与人际信任程度相关显著。这不仅与家庭、学校、社会有关,也离不开个人人格特质的差异因素。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在支持他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关心支持大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同时,在接受别人的支持时,也要学会提供自己的帮助。通过检验分析可知,社会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际信任,人际信任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在与他人交往中,个体的人际信任得到不断的改变与发展,这不但能促进合作,改善人际关系,同时它也是人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之间是存在正相关的,随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量的增多,个体的人际信任也会有所提高。在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量表上,大学生性别与出生地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并不显著,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年级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显著;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讨论

在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量表上,大学生性别与年级对于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显著;生源地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于社会支持的水平影响并不显著;大学生性别与生源地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并不显著;年级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显著;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这一时期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关心支持大学生,使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以建立和提高他们正确的人际观念,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沟通,缓解人际冲突,提高合作能力。参考文献:[1]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评述[J].心理健康,2004,(5):1175-1177.[2]THOISTS P.A. 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M].Kaplan H.et(eds): Psychological Stress: 1st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33-103.[3]丁道群,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300-303.endprint

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社会支持方面则没有特别显著的影响;而人际信任水平的差异是显著的。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家中除了父母,还有兄弟姐妹相伴,这样给他们提供了更多接触他人的机会以及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在人际信任程度中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而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多是一个人在成长,这就会产生更多的戒备心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他人的怀疑态度,因此在人际信任程度中比非独生子女的水平要低。

3.4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均与人际信任程度相关显著。这不仅与家庭、学校、社会有关,也离不开个人人格特质的差异因素。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在支持他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关心支持大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同时,在接受别人的支持时,也要学会提供自己的帮助。通过检验分析可知,社会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际信任,人际信任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在与他人交往中,个体的人际信任得到不断的改变与发展,这不但能促进合作,改善人际关系,同时它也是人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之间是存在正相关的,随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量的增多,个体的人际信任也会有所提高。在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量表上,大学生性别与出生地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并不显著,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年级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显著;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讨论

在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量表上,大学生性别与年级对于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显著;生源地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于社会支持的水平影响并不显著;大学生性别与生源地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并不显著;年级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显著;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这一时期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关心支持大学生,使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以建立和提高他们正确的人际观念,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沟通,缓解人际冲突,提高合作能力。参考文献:[1]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评述[J].心理健康,2004,(5):1175-1177.[2]THOISTS P.A. 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M].Kaplan H.et(eds): Psychological Stress: 1st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33-103.[3]丁道群,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300-303.endprint

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社会支持方面则没有特别显著的影响;而人际信任水平的差异是显著的。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家中除了父母,还有兄弟姐妹相伴,这样给他们提供了更多接触他人的机会以及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在人际信任程度中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而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多是一个人在成长,这就会产生更多的戒备心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他人的怀疑态度,因此在人际信任程度中比非独生子女的水平要低。

3.4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均与人际信任程度相关显著。这不仅与家庭、学校、社会有关,也离不开个人人格特质的差异因素。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在支持他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关心支持大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同时,在接受别人的支持时,也要学会提供自己的帮助。通过检验分析可知,社会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际信任,人际信任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在与他人交往中,个体的人际信任得到不断的改变与发展,这不但能促进合作,改善人际关系,同时它也是人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之间是存在正相关的,随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量的增多,个体的人际信任也会有所提高。在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量表上,大学生性别与出生地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并不显著,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年级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显著;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讨论

在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量表上,大学生性别与年级对于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显著;生源地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于社会支持的水平影响并不显著;大学生性别与生源地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并不显著;年级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显著;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这一时期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关心支持大学生,使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以建立和提高他们正确的人际观念,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沟通,缓解人际冲突,提高合作能力。参考文献:[1]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评述[J].心理健康,2004,(5):1175-1177.[2]THOISTS P.A. 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M].Kaplan H.et(eds): Psychological Stress: 1st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33-103.[3]丁道群,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300-303.endprint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人际生源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搞好人际『弱』关系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