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14-07-24关永承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设置

关永承

摘要:高职院校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要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在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下,研究探索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期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076-02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然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却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和距离。为给各个行业培养适用人才,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后顾之忧,笔者认为,应该深入探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建立在校企密切合作的基础之上,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这种工学结合模式,各国都有,只是称谓不同,如:美国称为“合作教育”,英国称为“三明治教育”,我国则称为“工学结合”[1]。工学结合在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使专业及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职业岗位紧密结合,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就教什么,按需而设、按需而教;二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和方式上,把专业技能的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训练相结合,把企业生产项目(产品)引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之中;三是要安排充分的岗位实习,使学生所学能得到充分的练习、运用,最终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二、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

工学结合课程是将学生导入工作体系,从工作的整体性出发认识知识与工作的关系,并且按照工作程序来设置课程。课程的设置要能够体现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在必需知识不改变的前提下,将一些系统学科知识进行重组,使之更加适应自然形成的工作结构,能够形成学生整体的职业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理念应该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学习中获取理论知识,在工作中锻炼职业技能,课程力求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采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三、工学结合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单兵作战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大多数是各自为战。很多职业院校都是闭门造车,独立进行课程改革,缺少企业的积极参与,缺乏各行业专家的指导,有很多课程改革都是想当然。因此,课程设置存在缺失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等等问题。即便是有些院校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代表性不强等原因不适合大范围推广。

2.教师缺乏课程改革热情

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师认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才是教师的第一要务,自己仅仅是一个课程的执行者,课程设置的决策者是领导、教育专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样会导致课程设置脱离现实的教学环境,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威主义[2]。另外,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不仅要会讲课,更要能够率先垂范。但是目前高职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非专业出身,行业经验缺乏自不必说。由于教师没有参与过课程开发工作,他们缺乏课程开发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学科体系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还有对课程开发工作产生的畏难情绪,不想给自己加重负担等都会直接影响课程设置的质量[3]。

3.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目前,虽然社会各界人士基本达成共识,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处于浅层次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各种经济利益。学生到企业学习,不能迅速从学生转化为工人,不能立刻投身生产第一线,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从而影响企业的利益。另外,企业是创造价值的地方,与学校合作如何确保学生的学习和工人的生产活动不冲突,如何保证学生和企业的利益不受伤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视角,他们考虑的问题的角度自然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企业很难保持与学校的长期的、有效的合作。

4.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大

工学结合将工作和学习高度结合、同一化。它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一系列方法,强化学生的技能知识和技巧,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普通高校惯有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师的课时分配,校企间的沟通协调,学生学习、生活的日常管理等都要重新审视,无形中学校的教学管理难度加大了。四、工学结合课程设置改革策略

1.建立合作、开放、多元的课程改革机构

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课程改革一定不能是闭门造车,学校应该听取多方意见,力求课改成果更切合实际、更有推广价值。因此,除了吸纳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之外,我们应该广泛邀请行业精英、普通教师、普通学生参与,形成一种合作、开放、多元的课程改革组织结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开发课程,共享开发课程的优势资源。

2.激发教师课程改革的热情

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来自一线教师,但同时最大的阻力也同样来自教师。从目前我国的教育实践看,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转变教师观念,使其真正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其息息相关。管理者应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和指导,让教师真正成为职业教育专家,成为课程改革的专家,而不是只有领导才是专家。那么学院整体教学质量也就会有所保障,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就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2)给予高职专业课教师参加所任学科的继续教育的机会,同时积极帮助专业课教师联系知名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和见习,鼓励教师投身一线生产中去,以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

(3)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扫除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机制上的障碍,如参与课程改革工作量的计算,课程成果与每位参与教师职称评定或经济利益上的关联等。教师只有克服了自身的畏难情绪,才会自觉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

3.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1)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并切实抓好法规文件的执行,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同时,给予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以税收等政策方面的优惠,以激发企业参与的热情。

(2)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主要负责,全面协调、管理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有条件的院校可派一名专职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3)校企签订协议,明确各自职责。企业负责保证培养质量,学校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则在设备、场地等方面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从而做到校企双赢。

4.完善教学组织与课程改革组织建设

学校必须把校企合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学院教学工作要以校企合作为中心,学校要让企业在确立市场需求、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发言权。针对课程改革中所需改变的相关行政运作及教学管理措施,校领导应与企业专家、教师进行研商,确保为课程改革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和支持,不断完善教学组织与课程改革组织建设。

总之,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重点工作,要抓住重点,把握关键,注重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好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改革工作,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参考文献:[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阿荣.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9).[3]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设置
盐工学人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