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2014-07-24王耀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

王耀峰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目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的制约,还有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缺陷以及毕业生自身定位的问题。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需要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三方共同努力,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020-02一、引言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而且形势日趋严峻。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人,达到了699万人。这是1998年(大学扩招前)高校毕业生人数的8.4倍,是十年前(2003年)的3.3倍。据官方统计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上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1]。截至2013年6月9日,67%的应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2013年被人们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到了今年,2014届毕业生人数则攀升到了727万人,比去年又多了28万人,2014年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积极探索促进就业的新思路、新渠道,对大学生就业给予合理、科学的引导。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制约

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作用,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能力。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结构调整之中,经济增长动力持续不足。受世界经济及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GDP增速相对降低。这就制约了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与持续增加的毕业生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使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二)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因素是大学生整体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社会二元结构的制约。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呈现二元特征:城乡二元结构、东西部地区二元结构、体制内与体制外就业二元结构等[2]。这些二元结构的存在所带来的工作待遇、社会保障水平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引导着毕业生向大城市、东部地区、体制内扎堆,使就业竞争更为激烈。最典型的就是近年来的公务员考试热持续升温,据统计:2014年公务员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到了152万,比2013年报考人数多出14万人,报录比77〖DK(〗∶〖DK)〗1,最热岗位报录比达7 192〖DK(〗∶〖DK)〗1[3]。其二,就业市场不规范,政策措施不够合理。政府所颁布的就业政策大多存在着地域性、临时性、特殊性的局限,即侧重于“治标”而非“治本”,没能把重点放在构建面向所有劳动力群体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和提供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这就使大学毕业生面对着一个复杂、恶化的就业环境,不得不去“托关系”、“走人情”、靠“拼爹”,这使本来应当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成了就业的弱势群体。其三,一些单位用人观念存在问题,利用地理位置、经济发达或体制内的优势,低岗高配,人才高消费现象比较严重。事业单位的基层办事员也要硕士,甚至博士。(三)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影响

首先,高校专业设置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陈旧专业的惯性存在,以及对热点专业的盲目跟风,导致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网上热炒的“高校恐怖专业排行榜”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它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在局部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就业局面。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到位,依然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忽视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创新、忽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无法成为主动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此外,许多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力量薄弱、功能单一,只是一个走流程、办手续的部门,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就业的需要。(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1.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在就业中,不能客观考虑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而是盲目地选地域、挑单位、看薪水,达不到要求宁可待业,形成了“有业不就”的现象。

2.眼高手低,自身能力欠缺

由于中国的大学毕业门槛较低,许多大学生不仅专业知识不扎实,更不注重全面发展,致使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了就业难度。

3.择业准备不足

许多毕业生常因为不能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及对就业政策不熟悉,或者是缺乏应有的面试表达能力,而错失大好机会。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需要依靠经济的拉动和促进。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地发展,对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要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较低,据官方统计,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才达到44.6%[4],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2.完善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

(1)政府要对就业加强宏观指导,定期颁布指导性就业计划,让毕业生及时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合理引导就业趋势。(2)政府要制定高效的就业政策,及相配套的制度和法规。政府的就业政策要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更好地打破地域壁垒、体制壁垒,促进劳动力自由的交流与分配。政府的就业政策要有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做保障。(3)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大学生面向基层、贫困、边远、乡村地区就业的后顾之忧。(4)规范招聘程序,严格招聘纪律,培养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风气,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就业环境。(5)整合各地就业信息网络资源,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的基础上,打造几个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就业服务网站,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准确、及时的双向用人信息,减少就业环节,提高就业效率。

(二)高校要切实采取措施,对学生就业负责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是衡量一个高校实力的硬性指标之一,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也是高校应尽的责任。所以,高校必须要采取切实措施,对学生就业负起责任来。

1.改革办学模式,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人才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要避免专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2.培养富有实践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目前高校过多地倾向于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在教学中创新培养方式和方法,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锻炼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发展的能力。

3.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是一所学校就业工作的顶层设计部门,学校应倾注力量,打造高水平的就业服务团队,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更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三)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我,调整就业观念,培养自我发展、自主就业的能力

1.充分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2.调整就业观念,坚持理想,尊重现实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想马上就找到完全理想的工作岗位往往很难。大学生应该顺应趋势,调整心态,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甚至应该有先就业再择业的心理准备。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到贫困、边远地区去报效祖国的理想和觉悟。

3.应聘要有的放矢,要讲策略、讲技巧

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兴趣去搜索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去应聘,减少应聘的盲目性。同时,要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和方法,注重细节,讲究策略,以自信、轻松的心态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4.敢于竞争,自主就业,勇于创业

大学生应勇于自我推荐,主动出击,敢于竞争。在竞争中锻炼自主就业的才能。同时,大学生在条件具备,看准机会的情况下,要勇于创业,敢于做时代的弄潮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1]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百度文库.[2]郭连锋.大学生就业难归因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2):63-65.[3]国考报录比77创新高152万人过审[EB/OL].东北新闻网,2013-10-28.[4]官方解读统计公报:第三产业比重提高〖KG*3/5〗调结构有进展[EB/OL].证券时报网,2013-02-22.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最“叛逆”的毕业生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