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声乐教育现状

2014-07-24王志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声乐民族音乐

王志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外来思想的不断涌入,我国社会文化的形态也越来越多。受到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国声乐教育出现了变化,也遇到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声乐教育必须要将自己的民族特色充分地挖掘出来,这样才能彰显出中国声乐特有的魅力。基于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我国声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如何改革民族声乐教育,创建民族声乐的特色提出了若干意见,即民族声乐就是中国声乐。关键词:多元文化;中国声乐教育;民族声乐中图分类号:J60-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013-03一、多元文化视野下声乐教育的现状(一)对声乐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表现形式的数字化和多元化,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另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价值导向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在审美需求和价值导向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我们对声乐教学的改革也显得越来越迫切,否则就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多元化的审美需求。目前,我国很多的音乐专业学校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从声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同时,对声乐教育的其他领域,例如声乐艺术心理学、声乐艺术美学等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这些改革都为中国的声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些成绩的时候,还要认识到,我国的声乐教育改革进行得还不彻底,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对声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上,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为目前我国音乐类高校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通常只是对一般的声乐艺术现象进行比较简单的求和,从而来推出一般性的声乐教学规律,比较单一[1]。同时,在进行声乐艺术理论研究的时候,很少得到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使得理论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缺乏相应的广度,所以也不能发挥出理论研究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

(二)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严重脱节

与其他的文化课程相比,声乐课程的知识结构更加简单,缺少多样性,使得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比较简单。而且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只关注了声乐发声和演唱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文化艺术的教育,使得他们的声乐知识和文化知识严重脱节,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同时,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将声乐的理论知识和声乐技巧进行协调时会出现很多问题。对于不同风格音乐的体验,与其他艺术作品中隐藏含义的理解可能就不会特别深刻,也没有办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音乐技巧来准确地表达需要展现出来的情绪。这种文化课程和音乐课程严重脱节的课程设置方式,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声乐演唱的时候无法创新,也不能够理解音乐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是停留在比较简单的模仿阶段,无法充分展现出音乐演唱的魅力,发挥学生演唱的个性和特色,导致声乐演唱中出现“千人一腔”的现象[2]。

(三)声乐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较弱

有一部分声乐学生想在未来从事相关的声乐教学工作,但是他们教学的实践能力却比较薄弱,尤其是师范类的学生,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方式并不能很快地接受。所以我们在进行声乐教育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掌握音乐教学的特殊规律,把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用先进的声乐理论知识来指导声乐实践活动的展开,以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声乐人才。

(四)声乐教育缺乏民族文化的熏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文化也呈现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面对这样的一种音乐环境,我国的声乐艺术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弘扬民族声乐文化,让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在世界声乐事业中大放光彩,这也是目前我国声乐教育的首要目标。但是从1919年开始,我国艺术类学校就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音乐教学的体系,这种体系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国的声乐教学[3]。尤其是20世纪,很多国外的音乐理论家一直在鼓吹“音乐无国界”的论调[4],使得我国的声乐教育缺少了民族的特色,甚至还有一些声乐教师认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而且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作为支撑,所以在声乐的教学中一味地采用西方美声唱法的理论,忽略了民族唱法的传授。这种思想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到民族唱法对于声乐教育的重要性。要知道,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这是因为它是深深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发展而成的。如果离开了它赖以成长的土壤,在缺少民族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进行声乐研究,只会让民族声乐逐渐丧失自己的艺术生命力[5]。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目前声乐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即民族声乐就是中国声乐。二、中国声乐教育中文化多元性的主要表现

随着人们科学观念的不断发展,声乐教育的发展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需要不断地调整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出每个声乐教师的创造力,不断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和整合,共同促进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对声乐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将人类文化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声乐艺术研究的基础,认为声乐艺术的本身和对声乐艺术进行教育的行为都属于文化现象的范畴。如果我们将人类的文化现象当成一个整体来看,要想对各个文化部分和声乐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必须借助符号学。因为符号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所以能从多个文化领域和多个层面对声乐艺术的本质进行探讨[6]。只有正确认识了声乐艺术的本质,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文化现象对声乐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才能准确把握多元化的文化现象对我国声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让中国的声乐教育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回归。三、我国声乐教学发展的新思路

将声乐艺术研究放入人类文化研究的系统之内,让我们对声乐艺术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一个比较狭隘的范围之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声乐教育和国家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的关系。在有了声乐艺术的这种宏观的认识之后,我们在进行声乐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这些与之相关联的因素,让声乐教育回归到民族文化中来,以体现其自身主体性的地位将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7]。在对声乐教育的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之际,我们可以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出声乐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面,笔者对自己多年的教学进行了总结,针对我国声乐教学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一)让声乐教育回归到母语的文化土壤中,即使用普通话歌唱

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借助语言的载体体现出来,才能拥有长久发展的生命力。纵观中外古今,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脱离与语言的关系,即便有,这种文化也已经消亡。所以说,语言是文化发展最基础的条件,而母语就是我们出生之后通过和其他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成员沟通之后所掌握的第一种语言[8],是每一种文化最传统的根本所在。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曾经说过:“语言是一种关系的呈现,也就是说语言是在人的制度之上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使用语言的活动都会受到社会关系和相应法则的制约。我们只需要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行为,就可以判断出当事人的文化方式。”[9]从上述观点中我们获知,人类的社会行为会通过所使用的母语,用其文化所固有的特征进行最真实的表达[10],所以每个民族的音乐艺术都会因为母语的不同而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也正因如此,母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声乐教育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在声乐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母语,因为它能将母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表现出来。所以说,声乐艺术是母语和音乐经过结合之后的产物,一个民族母语的结构会直接对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产生影响[11]。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而言,中国的语言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它具有了明显的声调和节奏的特点,还具备了中国音乐模式所特有的思维认识和审美感受。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专业的音乐学院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已经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只知道运用西方声音训练的理论和技巧进行声乐教学。所以要想让传统的民族声乐教育回归到汉语的表达上来,首先就要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因为这种课程体系就是以西方的音乐结构为根据来设置的,只有真正突破这种西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束缚,才能真正让我国的民族声乐回归到汉语的文化土壤之中。

为了能够真正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的汉语回归,笔者认为应该在现有音乐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上,适当地增加一些与汉语文化相关的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汉语环境中特有的声乐艺术形式,对汉语音乐体系下音乐概念的表达有明确的感知。同时,适当地增加汉语文化的课程,还能不断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既能够吸收世界声乐教学的精华,又能够弘扬民族声乐的艺术文化。

(二)将方言引入到多元化的声乐教育中

声乐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相比,最大的风格特征就是具有语言上的韵味。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一个没有方言基础的歌唱者是没有办法唱好民歌的。虽然文字在秦始皇时代就已经统一了,但受到历史、地理和习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地方在汉字统一的基础上,依然保留着自己所特有的语言和文字。再加上我国地域的辽阔性和民族构成的多样性,即便是语言和文字都已经统一了,但是在语言的发音上还存在着天南海北的方言差异。因为每一种方言在发音的时候舌头、唇部、口腔的开合度等都有所不同,所以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引入方言进行教学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方言是一种非常丰富的音色资源。

在1992年召开的国际音乐会上,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位音乐教授就曾经说过:“对于现在很多的音乐艺术形式来说,它们最主要的特点并不是固定的音高和节奏,而是音色。”[12]正是因为中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方言资源,所以我国的民族声乐中有很多不同的声腔系统和演唱方法。就拿我国北方的方言来说,他们比较注重咬字发音,以直硬和沉浊为主要的发声特点,所以一般北方的民歌大部分都比较豪迈,具有鲜明的棱角感。而南方所说的吴侬软语则造就了江南民歌特有的温婉和细腻。著名的声乐教育兰佩蒂也曾经说过:“在意大利民族声乐的唱法中,因为它需要和美声进行密切的配合,所以意大利的歌唱者大多数都能很准确地发出开放性的‘啊音,但是其他国家的歌唱家要做这一点就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13]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声乐艺术中发声的腔调美和语言的风格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盲目地借鉴西方的发声技巧,而不考虑我国语言的实际特色,就不可能展现出我国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

在实际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因为我国方言的种类太丰富,所以不可能让学生学会所有的方言,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方言特点来选择其他地域的方言进行学习。在进行方言学习的时候,可以将听和辨、模仿等方式结合起来。同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母语和方言的音乐教育模式,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理论课,例如中国乐理课、器乐课、艺术史课等。这是因为中国的音乐有比较鲜明的旋律特色,器乐的表演风格以及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对声乐的艺术形式和语调、腔调和韵味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引入到声乐教学中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已经给教育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进行现代化教育的同时,我国的音乐教育也受到了现代化技术的影响,用电脑、计算机等进行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声乐教育也逐渐变成了现实。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声乐艺术中的辅助音乐理论、作曲技术理论都能进行非常简便的操作。我们在进行实际的声乐教学活动时,可以利用一些电脑的音乐教育软件来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教育资源来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还能够保证各种声乐教学形式之间在保持自我特色的基础上实现相互促进。例如可运用音乐软件中的作曲方法,在谱表上现场标出声部范围,同时出现不同音高的音并配以声像教材,使学生增强真实感受,树立不同类型的声音特征和正确发音的概念[14]。近几年来,市面上已出现了很多的音乐软件,这些软件包罗万象,涵盖知识面较广,使用也非常方便。可利用集体课的形式,由于配以解说,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这样不仅使学生欣赏了声乐作品,还能学到相关的声乐知识,陶冶情操。

综上所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已经导致了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也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面对世界声乐艺术的不断创新,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如何在各种挑战中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是我们所有的声乐教学工作者需要正视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我国声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科学、理性的分析,然后在人类文化的视角中,从回归母语、方言的应用和现代化技术的引入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行中国声乐教育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参考文献:[1]马闻静.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教育探究[J].青春岁月,2013,(19):263.[2]董云.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韦希.当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高师音乐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张雯雯.《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雷蕾.当代声乐曲谱教材述评及其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7]侯柯.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8]谢弦.新疆高校声乐教学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9]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2):122-126.[10]杨艳,张骥.当代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窥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97-101.[11]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焦姣.新世纪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观念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13]郭博理.哲学与中国当代声乐教育[J].学术研究,2010,(7):27-31.[14]姚小兰.试论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猜你喜欢

声乐民族音乐
我们的民族
多元民族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