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在化学实验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4-07-21方苗利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0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

摘要: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阐述了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法制意识教育等。

关键词:化学实验课;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79-02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大学化学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这就容易造成教师忽略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渗透。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要认真细致地钻研化学有关的教材外,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教学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

那么,在工作中应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如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更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好的专业文化素质、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既应该具有化学工作者赋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一般,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道德素养等。作为教师应该深钻教材、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时刻把握学科动态、潜心科学研究,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平时要注重人文知识的积累,关注时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时调适心态健全人格,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般的化学实验基本是前人经过无数次的科学实验得出的成功实验,有些实验可引出一个科学故事,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教学的内容适时地介绍科学家在化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较大的共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学习分析化学中的四大滴定分析的酸碱滴定时可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他从小学习非常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非常优越的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在他的不懈的坚持下,通过无数次的探索实验,他所带的团队终于如愿的创造了名扬中外的“侯氏制碱法”,为中华民族争取了崇高的荣誉。无机化学实验时用到“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按体积3:1的比例)这一化学试剂时,教师可以适时的给学生讲丹麦科学家玻尔世界大战二战时期无奈离开波兰,玻尔巧妙的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了起来,逃过了被德国纳粹分子掠走这一劫。二战结束后,玻尔将溶于王水中的金子通过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的化学方法将其还原出来,并重新将其铸成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章。中外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故事,可以培养年青的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2.进行道德品质教育。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及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验前,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充分理清所做实验的思路以及实验的一般操作步骤和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并写好预习报告。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的操作程序,并要求学生一定要看清所用试剂瓶的标签,绝不能加错试剂并注意试剂的用量、反应温度的控制、所用仪器的准确安装、规范的操作方法等。并要及时的如实的在实验记录本上记录下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以及各种数据,尊重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假如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期的现象有一些出入,或者测定出来的数据出现了一些偏差,也决不能臆造事实或随意地参改数据,而要如实地作好记录并仔细查找原因。由于实验过程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实验结果不合格,误差较大,应当要求学生抽出空余的时间重做实验,绝不让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出其求真的科学态度。②发扬团结合作的品质教育。九零后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个性独立,但缺乏团队意识。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有的实验需分组协作完成,可培养其团队精神和集体感;如在有机化学实验时,特别是有关熔点、沸点等测定,一则是考虑到装置的安装、温度的控制等,一人有些忙不过来,这时需要学生默契地配合,才能保证实验顺利地完成。此时,教师在实验中可以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一般一张实验台面对面的安排4个学生,试剂架上放的是这4个学生所用的公用的一套试剂,教师都要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公用的试剂用完后一定要记得放回原处,以便对面的同学能及时地找到试剂,始终保持实验台面的清洁整齐和有序,养成好的实验习惯,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运用化学实验平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化学实验教学为环保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场所。化学实验教师应时刻有环保的意识,最主要的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化学实验过程中总会产生一定的“三废”(即废气、废液、废渣等)问题。这就要求化学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就要将所做的实验尽量选用对环境没有毒害或是排放后的环境能尽量受到低污染和低能耗的实验设计方案,同样还可以选择一些污染少又可以回收以及可以循环利用的化学试剂,再则还可以在保证实验能够成功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试剂的用量,尝试设计微型、半微型的化学实验,以避免消耗过量的化学试剂,能达到一举多得的功效,即既节约了试剂,减少了成本,更重要的减少环境污染。操作有毒气体或有毒气生成的实验一定要在通风橱中完成,并要将反应后生成的尾气等有毒的气体用准对性化学试剂来吸收,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对反应后产生的废液、废渣不可以随意倒入到水池,而是分类回收到指定的回收瓶内等;以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环保意识。学习化学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各种化学物质使之为人类服务,通过实验室实践的平台,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意义。

4.法制意识教育。化学实验教学中,避免不了经常性的要用到一些剧毒试剂,此时,化学教师一定要强调这些试剂的危害性,实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注意安全使用等,还要告诫我们的学生试剂台上的药品只是作为实验的时候才用,绝不能自己偷偷的拿出实验场所。一旦发现要作严厉的批评等。这时还可适时利用倍受媒体关注的一些负面报道:例如,1994年清华大学才女朱令同学铊盐中毒导致终身残疾,1997年北京大学铊盐投毒事件,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泼熊事件,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等一系列的校园案件不断,这些悲剧发生在校园里,学生的所作所为害人又害己,无视法律法规实在是触目惊心。所有的这些事件让我们再次认识到,对学生的德育素质的培养,应该放在和智育素质培养同等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大学校园中把德育教育放在日常各项的教育中,引导学生仁爱宽容,合作互助是多么的重要。

总之,只要利用化学学科特点,有很多的例子可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存教材,我们相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情况,在点点滴滴中,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有机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中,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蒋玲,王建林,韩周祥,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0,(3).

[2]柳娜,薛冰,郭登峰,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0,(25).

[3]张国林,韩莹,薛怀国,等.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0,(25).

作者简介:方苗利(1966-),女,浙江诸暨人,本科,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化学教学及有关科研、理化卫生检验技术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