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疾人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模式探究
——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

2014-07-21丁显洲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0期
关键词:实训室残疾人管理人员

丁显洲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残疾人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模式探究
——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

丁显洲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中进行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而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教学场所,其运行与管理模式是否有效进行直接关系着实践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而现行的校内实训基地在运行与管理方面缺乏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从而制约了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实训管理制度,加强开放式管理,构建智能实训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使校内实训基地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成为有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场所。

残疾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科学化管理

一、残疾人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运行现状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面向残疾人开展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紧紧围绕两大专业体系,一是培养听障、视障、肢残等残疾人高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二是培养为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体系。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的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立足区域经济特点和学生的生理心智特点以及专业前景发展,结合目前学校现已开设的相关专业,共建有20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4个校外实训基地。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政府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视,我校正向着规模化、先进化的目标前进。现有实训条件基本能满足教学实训需要。但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却出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硬件设备一流,但实际运行效果一般,没有充分发挥出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实践作用。

二、残疾人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训室是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当前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校内实训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实训设备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加,且因主要面对广大残疾学生,因此在实际运行与管理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内实训基地的使用率不高,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开放程度不足。校内实训基地除了按照专业授课计划之外,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开放程度不足,这也正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课余时间学生很难有机会进入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而学生往往是依靠上课时间使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没有给学生创充足的实践练习时间,难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目的,同时,也没充分发挥或达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目的。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实训室建设功能单一、缺乏系统性,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体系。第二,可执行性强的校内实训基地开放规程匮乏,实训基地管理人员和学生没有可遵循的操作规程,一些实训室长期闲置,不仅占用了场地资源,使用率低,给管理和运转上带来不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知从何着手去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第三,残疾学生的听障、视障、肢残等特殊性势必导致对实训设备独立操作的安全性低,需要加强安全监管保障。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开放后,必须安排实训指导教师在学生课余时间内时时监控指导学生,且要求指导教师具备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而在实训指导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势必增长了教师的工作强度。第四,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开放以后,将难以避免造成设备损耗的增加,加大了设备维护成本。

2.缺乏校内实训基地使用信息共享,有效使用受限。目前,在校内实训基地的日常教学运作中,主要是根据教务人员安排实训授课课程表、师生共同使用、实训基地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与维护实训基地设备等环节构成。在这整个过程中,三者之间缺乏充分交流的信息平台和使用的信息共享不足,因此,三者所掌握的信息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在使用上产生冲突,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由此可见,校内实训基地使用信息缺乏共享会给实训管理带来诸多不便,限制了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使用。

3.实训管理队伍建设亟待扩充,专业素养亟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对实训基地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来源多是因工作需要随机调动或招聘的人员,这类人员往往对实训专业不了解,不具备实训专业指导素养,不能起到很好的实训管理和实训指导作用。二是实训基地管理人员进修培训机会少,在分配、晋级上处于弱势,在实践教学中,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肯定与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上进心受挫,容易造成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流失,难以适应高职实训管理的需要,对高职实现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也未能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残疾人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分析

(一)通过“三方共管”,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管理

“三方共管”,即学生、任课教师、实训基地管理人员三方共同管理,本着“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做到实训管理在每时每刻都有人管理:上课期间由任课教师管理,课余时间可采用“勤工助学的学生+指导教师”管理,实训基地管理员则做到时时维护实训设备保证实践教学正常进行。通过“三方共管”,最大限度地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力度,充分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实践作用,还要注意:

1.要了解和考虑到特殊学生的特点,必须做好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及危险预估等,并做好实训器材的分类管理,按设备器材的安全等级适时开放。

2.根据各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实训基地开放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并严格执行。强化开放实训基地使用登记制度,明确使用人职责,确保安全有效开放管理。

3.完善实训大纲建设,加强实训指导,加强实训流程和操作规范教育。

(二)构建智能化校内实训基地管理系统,实现实训管理信息共享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将实训管理以信息化呈现,构建智能化实训基地管理系统,实现实训管理信息共享,更好的为实训基地的管理者、授课安排者与使用者提供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以提高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对各种大型仪器设备、一般仪器设备、低值仪器设备、仪器变动、仪器使用情况、实训室、实训项目、实训技术队伍等信息进行科学化管理。此外,还可借鉴普通高校的运行模式,教师、学生、管理员持卡进入实训室,卡上芯片存储有持卡人信息,这样不但可以对实训室的所有使用人员进行记录与管理,有效维护实训室的安全,而且避免了老师或者学生下课时忘记归还钥匙,影响下节课的任课老师使用实训室,对实训室的钥匙管理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三)加强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

加大实训教辅人员队伍建设,并为实训教辅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与进修的机会,提高其专业素养。除有计划地组织在职培训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在学历上的自我提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搭建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使其尽快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第一时间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更快地提高实训教辅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优秀的实训管理者,为高校的实践教学提供更优秀的服务。

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机制灵活、方法科学、手段先进、运行高效的适合残疾人的高职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是适应残疾人实训基地的发展要求,也是推动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发展水平的有力保障。为此,必须严格遵循教学管理规律,科学管理,使其充分发挥效益,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

[1]甘昭良,方向阳.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2]毛小波.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残疾人就业水平[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3]史礼正,黄人薇.高职院校实训室科学化管理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

G814.49

A

1674-9324(2014)30-0257-02

丁显洲(1978-),男,浙江安吉人,本科,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专业教学部主任,研究方向:残疾人教育及管理。

猜你喜欢

实训室残疾人管理人员
实训室安全管理规范可操作性的探索与实践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我骄傲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建筑类专业识图实训室建设及实训组织研究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
摘一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