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廉洁思想

2014-07-21彭克清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0期
关键词:包公诗人诗歌

彭克清

(山东协和学院 思政部,山东 济南 250109)

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廉洁思想

彭克清

(山东协和学院 思政部,山东 济南 250109)

中国古代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廉洁思想资源。论文从为官清廉、勤俭朴素、修身自律、廉耻思想等方面论述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廉洁思想。这对于当今社会弘扬清廉文化、加强廉政建设也必将起到可贵的思想借鉴作用。

中国古代诗歌;廉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廉洁思想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的廉洁思想,对于当今的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有益的借鉴作用,对于个人的廉洁修身、提高和完善自我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诗歌中包含了丰富的廉洁思想。笔者就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包含的廉洁思想作浅显的论述。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享誉世界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绵延不断的精神动力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而自古至今形成的廉洁文化传统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均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的“禅让制”就包含了很强的廉洁色彩。尧年老时需要找一个接班人接替他的部落首领位置,而此人须有才有德不谋私利,且能带领部落继续生存和发展。经过选拔和考验选中了舜;舜最终也以同样的方式选择了禹作为接班人。大禹不负众望,兢兢业业,为部落谋利益,至今还留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誉。中国自秦汉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家天下”的观念得到了极大强化,天下归一家一姓所私有。实心而论,哪一个皇帝也不希望打下的江山社稷在一代人手里断送掉,他也希望他的江山永固,可以传递百代、千代、万代……。于是,要达到此目的,每个皇帝总是希望臣下要廉洁奉事,不贪污受贿,兢兢业业,忠实地服务于他的江山永固之需要。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有德养的封建文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及政治抱负,也会自觉地廉洁修身,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方向前行。自然地许多诗人文学家也把这种廉洁思想经常表现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

一、为官清廉的思想

在古代诗歌中,为官清廉的思想也是众多的诗人、文学家所表达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古代诗人不仅从正面表达为吏要刚正清廉的思想,还从其他角度表现了这种思想,主要有拒贿、崇廉劝戒、自勉等方面。

1.拒贿。为吏者要真正做到清廉,能够看见送上门的礼品而不动心,拒绝接收贿赂,则更是一种高境界。北宋庐州(今合肥)人包拯,在端州任职期间不畏权贵,为官清廉,时人称他包公。3年期满,包公回京新任,端州黎民百姓感念包公,精制一砚暗藏舟中。船过羚羊峡,包公命书童查看船上有无藏匿赃私,最后搜出匿砚,包公当众抛掷于江中。包公60寿辰那年,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可第一个送礼的竟是当朝皇上,奉旨行事的太监深谙包公脾性,早在礼盒上写好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皇上为啥送礼?宋仁宗认为包拯“清慎太过”故有此举。但包拯无意要开贿道,便在寿礼盒上回赠一诗,巧辞皇礼。诗曰:“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在明代,地方官畏惧权贵,进京是纷纷献金求媚,唯于谦不买王振的账,并作诗一首:“手帕蘑菇和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为官期间,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自此,两袖清风成为对历代清廉官吏的最大褒奖。明代的吴讷是一位清廉的官员。洪熙元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有一次,吴讷巡访贵州准备返回时,地方官员为讨好他,派人携黄金百两追上他予以馈赠。吴讷向来对行贿之举十分反感,但是他并不是简单拒绝。他接过黄金,并未启封,而是让随从取过文房四宝,在礼盒上题诗回绝,让来者带回。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送金者只好持黄金和拒贿诗悻悻而归。

2.倡廉。自古至今,凡是为吏者,应当说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若想收受贿赂肯定有理由和机会的。但是,廉洁的官吏是例外的,他们不但不接受贿赂,而且还常劝诫他们的亲朋好友要清正廉洁,生活得清清白白。唐代的李庚,为人正直,为政清廉,鄙视逢迎,一生写过不少崇尚廉洁廉政的诗作。例如他的一首《君子堂》:“文简为州时,不求赫赫誉。温恭君子儒,岂弟民父母。黄堂能几年,清风霭千古。愚公踵前修,特此相明主。”作者为官时间不短,但从来都是两袖清风,一贫如洗。在诗中,作者站在历史高度,认为:当官是好事,但真正能有几年时间?只有清洁的名誉才会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我们不能不为诗人倡导廉洁的高尚品格精神所感动。

3.自勉。清代的郑板桥先后做过十二年七品县令。在任期间,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的疾苦,终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毅然辞官返里。他曾画一幅《柱石图》,画幅中央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题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也似乎吐露他自己的同样遭遇及自我勉励。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不为五斗米而玷污了自己的清正高洁的品质。

二、勤俭朴素的思想

中国古代许多诗人都曾亲眼目睹过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他们对百姓富有同情怜悯之心,在诗作中表达了这种思想。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以精炼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和引人深思的立意,勾勒出了一幅丰年图景。最后两句则提醒人们要勤俭节约、珍惜农民辛辛苦苦用劳累和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晚唐诗人李商隐也表达了同样思想,其《咏史》中说:“历尽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诗人着眼于历史的时空,深刻总结了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道出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深刻哲理,令人深思。南宋理学家朱熹曾作《无题》诗,表达了他对百姓生活困难的同情和教戒子女生活要勤俭的思想:“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6]45朱熹任秘书阁修撰时,一次去看他的女儿和女婿,不巧女婿外出了,便被女儿留住吃饭。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愧疚的泪水。朱熹便神情肃然地题了这首诗留给女婿。女婿归来后,见岳父如此崇尚俭朴,备受感动,即把该诗贴在壁间,当作座右铭。明代有一个习惯,地方官进京朝见述职时,一般官员都带一定的礼品送给京城的权贵。明代流行一首民谣:“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粪斗,布政是叉袋口,都将去京里抖。”而况钟进京朝见却两袖清风,谢绝苏州百姓为他准备的进京礼物。他临行前作诗二首:“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兵相饯行,马前洒酒注如泉。”“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1442年况钟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他的灵柩运回江西时,苏州数十万百姓穿孝服为他送行。在运灵柩的船中,只有一些书籍衣物。况钟在富庶的苏州担任知府十余年,却没有为自己购置一间房,在家乡靖安,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购得半亩地。他死后,苏州7个县的老百姓为他立祠纪念,况钟廉正清明的事迹被百姓永远记在心里。在况钟的家乡,江西省靖安县况钟墓后清风亭上刻有一幅对联:“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这正是况钟一生清廉真实的写照!

三、修身自律的思想

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完美的人格,追求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古往今来,凡能成就一番大事的人,无不首先做到对自己严格要求,正心、修身。即使在逆境中,也尽力保持自己的人格,自觉抵御外来不利因素的玷污,坚守自己的节操。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白:“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品通过第二天早晨与友人在江边分别的情节,请别友给洛阳亲友带去“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口信,表达了诗人虽处逆境、依然冰清玉洁、坚持高洁情操的信念。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更是他一生清正廉洁名声的映照:“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四、廉耻的思想

孔子云:“行己有耻。”一个人生活在世,都应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做出连自己都觉得羞耻的事情。丧失了廉耻之心,一个人就到了难以救药的地步。中国古代许多诗歌中包含了廉耻的思想,而且诗人多是通过物喻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物喻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是文学创作中常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中国古代许多诗人常常借物言清廉之志。南宋宰相、诗人、抗金英雄李纲有一首传咏千古的《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刚在诗中写了牛的奉献精神,对人们贡献多而索取少。表面看似写牛,实际是以牛自喻,令我们看到了一个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清官高尚廉洁的光辉形象。元代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色彩,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尤其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讨好人,只愿散发一股清香的正气,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五、结语

中国古代诗歌中包含了丰富的廉洁思想文化资源,它揭示出抨击贪婪与愚蠢、弘扬清正廉洁风气的社会价值与精神。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的廉洁文化思想并长期坚持下去,必将对我们当今的廉洁文化建设起到重要而有益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于个人的廉洁修身、提高和完善自我乃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彭勃.中华廉吏传[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1.

[2]梁石,梁栋.历代清廉诗词联赋大观[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1.

[3]闫春三.古人拒贿与戒贪佳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9,(09).

[4]芦笛.郑板桥散论[J].新美术,1981,(03).

[5]葛杰,仓阳卿.绝句三百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6]郑金华.朱熹的“俭朴诗”[J].老友,2003,(03).

[7]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

[8]黄益庸.历代民生诗(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1.

I22

A

1674-9324(2014)30-0228-03

山东协和学院人文社科课题(中国古诗词中的廉洁思想研究,编号:XHXY201316)。

彭克清(1969—),男,山东邹平人,历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史、中国古代艺术史。

猜你喜欢

包公诗人诗歌
包公断案故事之巧断偷吃鸡蛋案
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包公”坐堂
“包公为什么不转世”的结构形态与叙事意义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