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素质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2014-07-21谭敏芝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8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本科生素质

张 颖,谭敏芝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基于职业素质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张 颖,谭敏芝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社会对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与高校供给的本科毕业生质量的缺口逐渐凸显,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模式,分析出当前我国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基于职业素质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实践培养模式。

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历史已有百余年,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面临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挑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要强调职业素质和行为能力。

一、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实践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困境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许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没有在市场上找到满意的工作;第二,大量的企业招不到上手快、职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管理人才。这一矛盾引起了实业界和理论界对我国“是否应该”、“应该如何”发展本科阶段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思考。

国内高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有教学理论化的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学生的实践行为能力不足,缺乏职业素质的培养,缺少个性化引导,过分功利化而缺乏人文素养,等等。近年许多高校聘用的教师大多都是直接毕业的年轻博士,缺少企业工作经验,任教同时还面临着科研压力,导致教师过分偏重学术研究而轻视社会咨询等。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和营销、人力资源、计划、生产等管理与分析工作,对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互动性,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职业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提升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美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比较

工业革命、劳动分工和市场经济是工商管理教育产生的根源,受到经济基础、社会文化、教育哲学和价值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两国间工商管理高等教育也具有较大的差异。

1.培养目标比较。美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注重自由与实用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强调面向企业、公共和私人机构、政府,从提高学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加强道德修养三方面造就未来的领导者和全面管理者,体现了在宽广的基础教育基石之上,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管理类通才。

中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仍然高度重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少数高校开始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和人文与科学知识的注入。在人才培养上,大部分高校商学院按照“通才+专才”的培养模式进行。

2.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比较。在中美大学培养计划中,按照课程性质均可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课程要求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但是课程总学分和学分分配比例却有很大不同。

美国的课程设置总体上体现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知识通融面宽,又彰显个性,富有创新活力;我国则选修课少,专业技能趋同,创新不足。

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即第二课堂和毕业阶段考核。第二课程常称为课外实践,主要表现为寒暑假实习、调研或者创业等,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则必须完成。美国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没有与学分挂钩的强制要求,更注重案例教学和“第二课堂”,如团队活动、小组研讨、俱乐部活动或专业协会,鼓励学生打工积累工作经验,且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兼职经历。

三、我国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培养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各院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培养目标大多定位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各高校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严重,且缺少个性和创新以及人文关怀,“批量化生产”的模式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对多样化和个性化人才的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我国大学课程体系是在学问中心思想教育理念下形成的,工商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在学问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呈现出了诸多特点和矛盾:一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二是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和市场的需求;三是专业划分细,整合力不够;第四,课程内容的组织突出了课程要素在时间上相互关联形成的“纵向结构”,忽视了其在空间上相互关联的“横向结构”。

此外,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借鉴性,从教材到教学方法等,均可看到美国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的影子。由于工商管理学科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及价值理念等联系紧密,这种借鉴性,短期来看对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建设的效果显著。但是,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

最后,虽然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教师中心观”、“课堂中心观”和“书本中心观”所形成的灌输式传授的方式上。

3.单主体与大课堂教学模式。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单主体,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单向流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沟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单主体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但是培养目标中的能力要素,如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和决策能力、问题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得不到培养。

此外,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我国大学课程实施更为关注经济效率,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大课堂课程教学。大课堂教学氛围不佳,教师与学生无法开展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4.教师缺乏社会工作经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留校或被引进的博士,基本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普遍缺乏实战经验,教学内容自然更偏向于理论知识。同时由于经费的限制等其他原因,我国高校较少聘请实业界人士为学生授课。

四、基于职业素质与行为能力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实践培养模式建议

本文提出基于职业素质与行为能力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培养模式建议,包含以下内容。

1.明确培养目标。工商管理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管理活动的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都有不同的要求,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与大专、MBA、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区分开来。考虑到多样性需求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目标应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力求全面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结合本校特色,考虑人才的个性化,面向社会经济需求,最终输出通识型创新人才。

2.重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工商管理学科外部环境依赖度高,高校必须高瞻远瞩,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价值,并形成学校的专属特色。课程整合应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加强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由此激发学生真正的学习动机。

工商管理本科课程如何与学生职业能力(个性)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是课程整合的关键所在。针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三点调整建议:第一,牢固根基,增加通识教育课的权重,并提高选修课的比例,课程差异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二,确定核心课程要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当前各行各业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核心课程要精练,彰显专业特色,突出企业组织、战略管理、决策管理、公司治理与运作等课程的核心地位;第三,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哲学修养,增设商业伦理、社会责任、人性的哲学与科学、艺术欣赏、心理学等课程;第四,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

3.进行职业引导,划分学生类型。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是要么继续深造要么直接就业。因此,高校不仅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更要将这部分信息传递到每个学生,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学生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恰当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尽快走出迷茫期,引导学生丰富大学生活。在教学体系中加入职业素质教育和规划相关的课程,同时配套本科生导师制,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引导,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和模拟招聘大赛,帮助他们进行个人职业规划。通过职业引导,一般可将学生分成两种类型:应用型和研究型。

应用型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不同组织从事管理工作或者自主创业,对于这一类学生应当在职业引导中考虑他们的志向和特点,通过性格测试预期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结合专业细分,有针对性地开设科学合理的专业课和企业仿真模拟相关课程,增加实验课时,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实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中。

研究型学生的志向是毕业后继续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对专业理论知识要求高,这部分学生应该在课程选修过程中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研究性试验,阅读经典文献,尝试撰写和发表论文,在本科生导师的代领下参加相关课题研究,了解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学术造诣。

4.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实践环节对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增强其岗位胜任能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第一,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例如ERP沙盘模拟实验、财务会计模拟实验、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等,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二,落实必修实践活动,鼓励自主实习。毕业论文需结合实际调研和专业实习,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真实价值;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实践活动,支持学生自主实习,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参与商界活动,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从而充实教学,而且向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习条件和更多了解企业运作的机会。同时提倡教师主动承担企业咨询项目,并鼓励学生参与此类课题,实现企业和高校的良性互动,最终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管理人才。

5.创新并完善教学方法。现实生活中的管理活动更多需要的是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而非学术水平。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不能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当建立基于职业素质和实践行为能力的培养模式,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作用,实现知识的双向沟通。为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应探索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真正落实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教学,并布置切合实际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学习中验证教学内容,真正领悟知识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6.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当前许多高校只在学生的论文阶段分配指导老师,学生与导师接触时间短、交流沟通少,学生基本上没有时间和机会参与导师的各项课题,导师也少有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目标进行职业引导,这种传统方式不利于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培养。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避免这一弊端。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在条件允许时,还可以推进职业导师和科研导师的双导师制度,从不同角度基于学生指导,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且职业素养高的综合型人才。

[1]刘冬蕾.玛丽岩,郝鹏飞.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2).

[2]李涛.张智利.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3]Faculty of the Committee on General Education,Harvard University.GeneralEducation[EB/OL].http://webdocs.registrar.fas. harvard.edu/courses/GeneralEducation.html.2010-10-08.

[4]St. John's College. How does St.John's prepare me for my future?[EB/OL]. http://learnmore.stjohnscollege.edu/future.html.2010-10-20.

[5]Duke University. Degree Programs[EB/OL]. http://www.registrar.duke.edu/bulletins/Undergraduate/2003-04/degree.pdf.2010-10-15.

[6]Brown University. Brown gives students the freedom to direct their education [EB/OL].http://www.brown.edu/academics. 2010-10-21.

[7]杨静.张庆亮.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现代企业,2006,(10).

[8]严佳琪.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7).

[9]胡兵.乔晶.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2,(1).

[10]刘铁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5).

G642.0

A

1674-9324(2014)28-0063-03

本文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职业素质与行为能力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本科生素质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