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2.0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探议

2014-07-21涂波涂芳

出版广角 2014年11期
关键词:接受者数字艺术

涂波+涂芳

[摘要]Web2.0是面向大众、利用集体智慧交互发布信息和内容的开放动态的互联网模式。作为典型的科技和艺术结合的产物,Web2.0模式下的数字媒体艺术在传播媒介、传播速度、传播者身份等诸多方面展现特点。

[关键词]Web2.0;数字媒体艺术;数字艺术;传播

[作者简介]涂波: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涂芳: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1YJCZH159;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规划项目,编号:09WX226。

Web2.0是以互联网为平台,面向大众、利用集体智慧交互发布信息和内容的开放动态的互联网模式。数字艺术作为典型的科技和艺术结合的产物,接受来自网络和科技发展变化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正在不断冲破传统艺术的禁区。在Web2.0形势下,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内容、发布、传播都具有全新的特点,本文将主要就其传播方面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新媒介的兴起:自媒体传播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的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 ) 两人联合做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报告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论坛、网络社区等[2]。在传统媒体概念上,各种信息都由电视台、广播、报刊等专业的传媒机构发布,普通民众一般只是被动接受。但在Web2.0时代,网民的力量和智慧显著增强,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和微博等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普通民众也成了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形成新型的“自媒体”“草根媒体”。现在许多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都已经由以往的报料方式转变为网络报料或者从博客、微博中获取。媒体专家甚至预言,到2021年50%的新闻将由公众提供,主流新闻媒体不得不逐步采纳和实践这种全新的形式[3]。

无论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还是后来的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二者的观点都突出了媒介而不是内容对传播形式的重要影响,“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4]。信息时代移动设备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使得媒体的专业台阶大为降低,变成人人都可以“玩一把”的东西了,这也是所谓的“草根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另一特点,就是平民化、随性化。以网络视频媒体为例,近几年在网络上盛行自制视频,如“后舍男孩”“蠢爸爸小星”等。这些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制作简单,使用的设备就是普通DV机甚至摄像头,不需要过多的化妆和道具,不用专门的演播室,参演人员也并非专业人员,播报和演出的内容也以社会热点、百姓生活、流行风尚为主,风格上不像专业媒体那样一本正经、严肃,以搞笑、诙谐、讽刺为主。而正是因为它们的亲切、随意、简单,甚至带有一点无厘头的风格,获得了广大网友们追捧。显然,Web2.0时代的多元化特点也决定草根媒体既有漫不经心的反主流文化风格,也有团队合作精心策划和制作的可以媲美传统媒体的后主流风格。草根媒体、自媒体的壮大以及网络个人空间、网络社区的兴起,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也突破传统方式在网络变得风行起来,以往只能通过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机构、专业媒体才能发布和传播的概念变得模糊,各种民间的、非主流的、碎片式的艺术形式得以呈现。后现代艺术形式的反传统、反形式、反规则、不确定性、泛创作主体等将成为Web2.0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最突出特点。

二、速度的扩张:病毒式传播

网络产业具有高速的成长性,Web2.0的概念和模式在近几年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内涵和变化。比如,几年前博客还被视为Web2.0的代表产物,如今微博、微信已经大行其道,而且微博、微信由于极具特色的简洁性、便捷性、实时性、公众参与性,已经被视为一种革命性媒体力量。另一方面,互联形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随着3G、4G通信网络以及各种移动技术和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成为势不可当的趋势。

数字媒体艺术特别是那些本身是由数字方式创作的作品,比如数字绘画、CG动画、网络视频等,由于其创作及展现的平台都是基于数字的特点,因此天然适合于网络传播。传统时代的艺术品靠的是语言、文字、图像相传,速度极慢,传播的范围非常有限,虽然广播电视大大加快了传播的效率,但比起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来说只能是甘拜下风。高速度高带宽的3G、4G通信网络可以实时传播影视、动画、视频对话等大数据内容,这意味着不管是自己潜心创作的,还是即兴发挥的,抑或是从他人处得到的数字艺术作品,都可以做到随时发送给朋友或传到网络上和其他人分享,完全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阻隔,真正实现与世界同步。

Web2.0时代社交网络、自媒体的新兴还使得一种全新的“病毒式传播”成为可能。当信息具备激发传播者身份转变的条件之后,传播的网络便以最快的速度形成,并且不断地扩散延伸。信息在不同的接受者与传播者之间游走,身份的转变也在不断且持续地发生,而且这种传播也可以是反向的。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信息接受者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会引发无穷的数量及范围的增殖[5],就如同计算机病毒一样,一旦感染和激发就会迅速地自动复制疯狂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会在极短时间里迅速使得某个作品或艺术家为大家熟知,急速蹿红成为社会热点。病毒式传播本质上是基于口碑传播的原理,只不过在Web2.0时代的互联网上,这种“口碑传播”才可以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2012年韩国歌手PSY在You Tube上发布了一首名为《江南风》的MV,PSY自创的马式舞步、深具感染力的音乐节奏和另类搞笑的嘻哈风格令人疯狂。这首MV在网络发布后,在一些社交网站传播开来,迅速成为You Tube上最火的视频,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视频点击量已经达到5900万,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股恶搞、模仿的翻唱热潮。这种爆炸式扩张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正是病毒式传播的巨大力量,在Web2.0时代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三、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传播与接受、欣赏与创作

Web2.0时代自媒体信息传播是多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信息传播与反馈是同步、即时的,而非传统模式下的线性、单向[6]。Web2.0时代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可以是传播者,具有双重身份,移动互联下的手机、PAD等使得这种属性更为突出。我们收到一条精彩的彩信,又可以转发给其他的朋友;看到一条好玩的段子,可以转发给其他的网友们。网络和手机传播的这种传播与接受的双重身份特性,使得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大大扩展。在人际传播双向反馈、双向影响的过程中,人们分享信息,理解他人的观点并相互影响[7]。自媒体改变了以往媒体由上而下、由一对多的“广播”模式,开始向受众间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的“网播”模式转变。而且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可以对数字艺术作品进行再次加工,实现作品的再创作。

早在1995年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就在其《数字化生存》中预言“数字化高速公路使艺术一经完成便不可更改的东西成为历史”。这种双重传播身份的特点,还使得另一种数字作品消费方式成为可能,即一件作品在不同的接受者间呈现不同的面貌。由于接受者的参与创作,传播到下一个接受者时所看到的作品面貌已经是另外一种形式,某一个或一类受众在特定阶段所欣赏到的是与其他人所不同“专属”的艺术作品。就如同传统的故事接龙,数字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补充、更改,加入了接受者的创作因素,接受者又传播给下一个受众,把这种“接龙参与”的过程持续进行。

微博、微信的流行使得这个过程更为显著,很多“段子”在“围观”“转发”的过程中被网友进行重新创作,形成各种风格的新“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完成了接受者到传播者、欣赏者到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转变。2010年一则由电子商务网站凡客商城发布的广告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兴趣,大家以极大的热情模仿着这则广告文案的文风创作出无数的“凡客体”作品,一时兴起了全民围观和创作的高潮。整个过程中无数网友参与,所创作的作品中有诙谐幽默的搞笑风格、辛辣尖锐的讽刺风格、反映日常生活的民生风格、模拟名人身份的模仿秀风格等,充分展示了广大网民无限的想象力。同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给名画穿衣服”“回复接龙”“信春哥”“P背景”“杜甫很忙”等,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全民网络艺术”形式。

四、传播的群体属性:圈子文化

Web2.0时代网络的交往由之前的泛众式交往向小众式交往转变,信息传播方式由广播模式向网播模式转变。广播模式由信息发布者将信息向大众散发是中央化、集权化的传播模式;网播模式是由一群人将信息与另一群人平等共享,是一种去中央化、平权化的传播模式。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可以发言,不一定要成为一个文学家才能发表文章,也不一定要成为一个艺术家才能创作艺术作品,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以你的方式表达你的意愿。当然人人都是主体,人人都可以表达,并不代表网络是一个杂乱、无法分类的大拼盘,每个人的个性、兴趣、关注点都不同,类似需求、个性、兴趣的个体集中到一起就形成所谓的“圈子”。现代社会中信息就是资源,而圈子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库,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都需要聚集在某个圈子中,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化生存已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借助论坛、QQ群、博客等网络工具,现实生活中的群体现象正在互联网上以虚拟的方式日益流行。

网络上大量各种各样的艺术群体聚集在门类丰富的动漫社区、摄影社区、影视社区、多媒体社区、数字绘画社区中交流艺术观点,评论艺术作品。豆瓣网就是典型的Web2.0网络社区,其理念就是“找到和你兴趣相投的人”。该网站目前有6900多万用户,由用户自建的兴趣小组已经有32万个,内容涵盖读书、影视、音乐、艺术等13个大类,主题更是种类丰富、五花八门,每天有无数文化、艺术爱好者在上面交流、分享和评论。同样,像CGTALK、插画家园、爱酷网等数字媒体艺术网站聚集着大量的艺术爱好者,形成各种人气旺盛、讨论热烈、更新频繁、作品众多的“艺术圈”。网络圈子实现了真正的“志趣相投”和“志同道合”,不认识没关系,空间距离没有关系,相似的兴趣爱好或理念想法才是重要的,认同或被认同同样幸福。

群体传播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基本遵循梅特卡夫定律,能实现有效信息的最大化传播。网络纷繁复杂,充斥着各种杂乱、无效的口水信息,群体传播由于是相同属性间的交流,大大减少了无效信息,传播价值大为增加,传播热度也较为明显,圈子的稳定性也更加牢固。但是另一方面,群体传播容易造成网络社区的自我封闭,大家有着相似的观点,进行着熟悉的对话,同样的问题、主题反复出现。数字化的自我陶醉和自我封闭是可怕的,我们听到的对话仅仅来自自己以及与自己相似的一群人[8]。

[1]Shayne Bowman,Chris Willis.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M]. 2003.

[2]周丹. 调查性报道:纸媒在新媒介环境中的起航之帆[J]. 新闻爱好者,2012(10):73-74.

[3]Dan Gillmor.We the Media[M].OReilly Media,Inc.,2006.

[4]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童晓渝,蔡佶,张磊. 第五媒体原理[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3.

[6]代玉梅. 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4-11.

[7]艾伯特·班杜拉等著. 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M]. 石义彬、彭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15.

[8]安德鲁·基因著. 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 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51.

猜你喜欢

接受者数字艺术
纸的艺术
Flu Study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爆笑街头艺术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