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2014-07-18京洪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宜兰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京洪

刘宜兰老师执教的《滥竽充数》这一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本课教学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具体落实在字词句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实践上。我作为与刘宜兰老师牵手的名师,和她一同经历备课、磨课、赛课的过程,因此,对这堂课的设计意图和教学历程深有体会。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朗读训练层次明

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读,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韵味直至读懂意思和寓意。刘老师着实在这方面花了时间,下了工夫,而且读得层次分明、目标明确。

第一层次——初读,读通词句

这一层次老师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声读、男女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将文言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舍得花时间强调“说”“处”“好”“湣”“廪”等字的读音、意思,并拓展了复姓的知识。

第二层次——再读,读懂意思

这一层次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读懂大意,因为课文是一则小古文,内容较浅显,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此项任务。老师在这一环节摒弃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为此环节的说话训练和后面的写话训练腾出了时间。

第三层次——诵读,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要高度重视积累。阅读、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刘宜兰老师让学生当堂背诵这则文言文,旨在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二、说话训练穿插妙

刘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处处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多次巧妙地穿插说话训练。

1.在“再读,读懂意思”这一环节中,设计了四次说话训练:

(1)三百人吹竽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吗?

(2)南郭处士在齐宣王面前会怎样请求、吹嘘自己呢?

(3)南郭处士是怎样蒙混过关的?请展开想象描述他吹竽时的神态、动作。

(4)南郭处士听到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演奏的消息后会怎么想呢?

这四次说话训练既丰满了文本,也为后面的写话训练作了铺垫。

2.在“研读,明白寓意”这一环节中,本课采用了形神兼备的做法,又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望着狼狈而逃的南郭处士,你想对他说什么?”

学生对南郭处士说的话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顺理成章寓意就归纳出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三、走出文本练笔巧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即教师在课堂上借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因此,刘宜兰老师这一课另一个教学重点便落在了扩写补白上。

《滥竽充数》是则寓言,故事短小,不过44个字,其中有许多留白之处。刘宜兰老师之前进行了说话训练,在作足了铺垫后,便让学生用现代文扩写故事,巧妙地把“写”挤了进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文言文《杨氏之子》时,设计了一个故事新编的练笔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了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可谓匠心独运。刘宜兰老师参考借鉴了这个练笔设计,她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扩写一段内容:第一组扩写第一句,补充三百人吹竽的场面描写;第二组扩写第二句,补充南郭处士吹嘘自己的语言描写;第三组也扩写第二句,补充南郭处士吹竽时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第四组扩写第三句,补充南郭处士听到消息后的心理活动描写。一次练笔,对学生进行了场面描写、语言描写、神态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看似容量很大,但这样设计巧妙地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让学生走出文本,把自己的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后来学生作品展示时,那生动的语言将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都得益于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教师素养功底深

整个教学过程都能体现刘宜兰老师综合素质高、语文功底深,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

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语文知识能作出正确判断,如指正复姓“令狐”的读音,即兴点评学生的练笔……

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朗读能起示范作用,普通话标准,语言得体,教态亲切……

当然也有需改进之处:如教学时间有点紧,学生积极性还没完全调动起来,教师也还有些拘谨而没有放开……

总之,这堂课真正告别了繁琐分析的阅读教学,给高年级古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股清风。语文课就应该这样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语文的内涵和应用规律。?endprint

猜你喜欢

宜兰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来去匆匆宜兰行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