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

2014-07-18方爱玉

新课程·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有效引导化学课堂学习方法

方爱玉

摘 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强调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给学生自己的课堂,那教师如何引导呢?

关键词:化学课堂;有效引导;学习方法

一、从已知引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新课起着关键作用。在上课前,我总是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联系原有经验,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学习“物质分类”时,就从学生熟悉的物质提出问题:将O2、H2O、NH3进行分类,学生很快根据存在状态将三者分为气体、液体、固体,在学生回答完后,又及时提出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牵引学生学习新知识,获得新知?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2分钟,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其他方法,然后教师对新知识加以分析、讲解,举一些实例使学生学有所得,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在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问题,寻求知识目标,发挥自己的潜在动力去突破难点。只有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的绿洲才能得以开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在合作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互相弥补提升自己,在活动中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

1.自主合作,愉快学习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教学中要经常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和讨论,解决问题,从中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更懂得怎样与人交流、合作。如,把SO2、CO2、SiO2、NH3进行分类,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不属同一类,请将其挑选出来,并说明理由。我把前后桌四个同学设为一组让他们讨论,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回答,说有三种分法:A根据存在状态不同,可把SiO2挑出,因为SiO2是固体,其他三种是气体;B根据溶解性不同,又是挑出SiO2,因为SiO2难溶于水,其他三种可溶于水;C根据组成不同,可把NH3挑出,NH3是非氧化物,其他是氧化物。集体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组与组之间又有不同思路。如判断下列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①Cu;②Fe;③CO2;④SO2;⑤氯化钠;⑥硫酸钠溶液;⑦BaSO4。在学生讨论一会儿时间,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电解质:⑤⑥⑦非电解质:③④。并解释①②不是电解质理由,我反问道:①②为什么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他流利的回答这两种是单质,而不管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大前提必须是化合物,正当他得意时,另一位同学说⑥不是电解质,虽然常见的酸、碱、盐是电解质,硫酸钠是盐,硫酸钠溶液能导电,但它是混合物,所以不是电解质。整个课堂生气勃勃,充满浓烈、热闹的气氛,学生在充满合作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优差互补,教师成了组织者,课堂成了学生自由驰骋的天空。

2.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同时又要努力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参与实验设计,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化学课我尽量在实验室上,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师做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就到得出结论“圆底烧瓶内外存在压强差”。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圆底烧瓶内外怎样才能存在压强差?”有的学生说:“氨气被水迅速吸收。”教师再问:“在圆底烧瓶中盛氯化氢、二氧化碳气体能否形成喷泉?”学生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氯化氢能形成喷泉,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形成喷泉。”接着教师再问:“二氧化碳气体要形成喷泉,在水中要加入什么物质?”此时,有的学生很快就回答:“在水中要加入碱。”教师马上给予肯定,然后说:“现在,你能否总结形成喷泉的条件?”学生总结的都很好。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套能够形成喷泉的装置。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设计出了很多方案,很多学生的设计图原理正确,设计新颖。可在动手时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我就引导他们首先要弄清楚需用哪些仪器,各种仪器有何用途,必须注意什么问题,最后要注意装置原则,学生在教师“和风细雨”式的点拨下,及时知迷而返,很快的顺利完成实验,获得预期的效果,个个兴高采烈的说,我们的课堂太有趣了,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学习课堂。

经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习,学生借助实验、教材和教师的辅导,克服一个个学习难关,逐渐逼近学习目标,获得认知需要的满足、成功的体验,体验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重视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如何使每个学生各显神通呢?

如,在教学“硝酸”知识时,向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给学生的讨论题如下:

1.一定量铜和足量浓硝酸反应情况如何?

2.一定量铜和适量浓硝酸反应情况如何?

3.足量铜和一定量浓硝酸反应情况如何?

学生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趁热打铁,此时启发学生由此及彼:由浓硝酸又会联想到什么?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能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开发学生的个性特长,大胆质疑,有的学生提出“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情况”,还有的学生提出“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反应情况”等。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烈场面,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学习的氛围。

又如,在“硫酸”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浓硫酸的特性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如何鉴别一瓶浓硫酸和一瓶稀硫酸?通过学生的发散思维,可得出以下方法:

方法一:观察状态,油状粘稠的液体是浓硫酸。

方法二:根据密度,等体积的液体较重的是浓硫酸。

方法三:溶于水,放出大量热的是浓硫酸。

方法四:各取少许加入蔗糖中,能使蔗糖脱水碳化的是浓硫酸。

方法五:加入铜片并加热,产生气体的是浓硫酸;无现象的是稀硫酸。

方法六:加入铁钉,无明显现象的是浓硫酸;有气体生成的是稀硫酸。

方法七: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的是浓硫酸;只变红的是稀硫酸。

教师这样做很能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从而他们就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就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就能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另外,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广阔性和敏捷性等得到行之有效的强化、开拓和训练,在知识应用、方法设计、思维创新诸方面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化学教学,必须要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观念,重视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质量,才能使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本质的提高,而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堂的首席。

参考文献:

李博宁.高中生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 福建省德化县第八中学)

?誗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有效引导化学课堂学习方法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