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科研的“返魅”和“祛魅”

2014-07-18陈大伟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苏霍姆科学研究现象

陈大伟

在很多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时,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教育科研,并思考有效教育科研的思想和方法。

“教育科研”是一种简说,完整的说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什么呢?其实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育科学的研究,也就是对教育科学的研究;一种是教育的科学研究,也就是对教育进行科学研究。就中小学教师参与的教育科研,我以为,理解成“教育科学的研究”更合理和具有实践意义。而从“教育的科学研究”到“教育科学的研究”需要“祛魅”和“返魅”。

“魅”本意为传说中的精怪,此处可以理解为神秘性、难以把握性。当我们把教育科研理解成“教育的科学研究”的时候,“魅”在“科学研究”。科学的研究方法自有其严格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强调实验方法的运用,追求数学化的精确和研究结论的可重复验证,程式和手段上有开题论证、前测、控制、后测、数据处理、对比……神秘而繁琐,面对种种挑剔的目光,一线的中小学教师难以把握,也很难有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研究幸福。另一方面,教育的“魅”却在这种模仿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中被“祛”掉,神秘而复杂的教育被肢解成可以控制的单个作用的因素和要素,教育的事实和现象被简单归因和确定,教育科研与实际教育生活的距离愈来愈远。

把教育科研理解为“教育科学的研究”,首先需要对教育“返魅”。教育因其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学生生命参与而具有丰富性(要素和因素)、复杂性(要素和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流动性(教育的各种事实和现象)和整体性等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祛魅”后的教育远离了复杂而失去真实。“返魅”意味着尊重教育的难以控制和难以把握性,以敬畏的姿态看待教育、研究教育,关注生命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更多地采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

其次,需要对研究“祛魅”,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性。我们认为,研究就其本质而言,是利用理性和行动结合的力量认识和改造生活,使自己过一种更加舒适美好、更加值得回味的教育生活。研究的基础是发现生活中各种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间的关系和意义。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教育现象和事实就是自身的教育行动和行动效果,以及采取教育行动的依据和假设。教师的教育科研就是发现“教育行动的观念和依据”“教育的行动和手段”“教育的结果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关系认识中理解新的教育意义,发现教育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用研究的发现去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追求和实现合理而有成效的教育。发现关系是研究的成果,改变行为达到了更好的效果也是研究的成果。

(摘自《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苏霍姆科学研究现象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