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渭方言与文言文教学的联系

2014-07-09常军强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通渭口技古代汉语

常军强

在近十年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通渭方言与很多古代汉语中出现的字词,在意义、词性、用法、读音上都有着一定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很好地延续和保留了这个词在古代原有的一切属性。但这个字的词性和用法等,在普通话的日常习惯用语中已经不存在或发生了重大改变。基于此,遂收集抄录,对比分析研究,以期交流。

曳【yè】,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口技》一文。原句是“曳屋许许声”,意思是拉倒被火烧着的房屋时发出“许许”的声音。“曳”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拉、牵、引”。《河中石兽》一文中“棹数小舟,曳铁钯”,翻译出来是“划几艘小船,拿农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的“负箧曳屣”,意思是“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唐代柳宗元《柳河东集》一文中的“曳笏却立”也都是如此。这个字的词性和用法在普通话日常习惯用语中已经不存在或发生了重大改变,在通渭方言中其意思、读音、词性、用法则与文言文中的完全一样。比如通渭方言中经常口头表达“你走的时候把我曳上”,打一桶水说成“曳上一桶水”,“我在后头推,你在前头曳”,“牵头驴帮着曳一下车”,等等。

团【tuán】,出自《口技》一文。原句是“众宾团坐”,意思是所有的宾客都围着口技表演者坐着。“团”意思是“围,环绕”。在通渭方言中其读音、意思、用法、词性都与此相同。比如“风太大,大家团住会暖和一点”,词语有“泥团”“线团”“搅团”等。

间焉【jiànyān】,出自九年级下册《左传·曹刿论战》一文“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是做官的人的事情,你又参与什么呢?“间焉”的意思是“参与”,其词性为动词。在通渭方言中,“间焉”指硬参与到某些本不应自己参与的事情中去,有过分积极和爱耍小聪明之意,其词性是形容词。比如“大人之间的事情,你一个小孩子间焉的什么?”“这个娃娃间焉的很。”由此可见,通渭方言中的“间焉”一词,与两千年前的意思相同,词性不同。《口技》一文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的意思是“夹杂”,也与此同。

次【cì】,出自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一文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意思是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在这里的意思是“驻扎,停留”。《离骚》中“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次”引申为等候、暂停。通渭方言中也经常用到。比如“你不要次了,再次就来不及了。”“他还在家里次着呢!”其意思是“等候,停留”,与此义相同。

僵劲【jìn】,出自《送东阳马生序》中“四肢僵劲不能动”,其意思是“僵硬”。但在通渭方言中,把“硬”读成【jìn】,意思是“坚硬”,可见这个词在古代和通渭方言中读音和意思完全相同。

扃牖【jiōngyǒu】,《项脊轩志》中有“余扃牖而居”,意思是关起门在屋里呆着。“扃”的意思是关(门、窗),“牖”的意思是窗。在通渭方言中也有,只不过是把扃字读成【jiú】,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且词性都是动词。比如“把门窗扃牖好,不要被风刮破玻璃”。

苫【shàn】,出自蒲松龄《狼》中“主人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这个字在现在普通话日常用语中已经很难找到,其意义和用法已经不为人知。但在通渭方言中却大量运用。比如“苫粪走”,“把粮食苫住”,“赶紧苫一下,快下雨了”,等等。

业已【yèyǐ】,也可作“业以”,意思是已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汉书·东方朔传》:“上默然不应,良久曰:‘吾业以设饮,后而自改。”王先谦补注:“以、已同。”在通渭方言中,把业字读成【jié】,比如作业读成【zejié】,因此把业已读成【jiéyǐ】。如“这件事情业已过去了”,意思是已经过去了。可以说这个词除读音不同外,意义和用法等完全相同。

失笑【shīxiào】,忍不住发笑,不自主地发笑。《三国志·吴志·步骘传》:“然时采其言,多所济赖。”《吴录》:“后有吕范、诸葛恪为说骘所言,云:‘每读步骘表,辄失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通渭方言中的失笑一词,其意义、用法、读音、词性等,都与一千多年前的“失笑”完全相同。比如“这个故事太让人失笑了”。

恓惶【xīhuáng】,王实甫《长亭送别》中有“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其意思是分别以后,一定要经常给我写信。“恓恓惶惶”一词解释为凄惶悲伤的样子。通渭方言里“恓惶”的意思是想念。比如“没见姑姑这么长时间了,恓惶了没?”放在古文中解释上句,则为“一定要很想我的寄信给我”。因此这个词也与通渭方言有一定联系。

以上这些联系的形成,可能与通渭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历史上通渭县一直处在中国版图的西北边陲,秦长城横穿通渭全境;宋金时期,修堡筑寨之风盛行,素有“千堡之乡”之称。也正因此,通渭与中原的交流相对少且迟缓,语言的演变也相对缓慢和稳固。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话成为现今的流行用语,很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已经大量的发生改变或遗失。正是这种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相对稀少和迟缓的原因,使得通渭方言中大量保存了古代汉语一些词汇的原有意义、用法以及读音。通渭方言与古代汉语的联系范围广阔,很多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的空间和价值。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渭口技古代汉语
《墨竹八图》水墨画
擅长口技的猎人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发展中的通渭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浅谈口技表演的技巧与训练
通渭影子腔
“丝绸之路·翰墨通渭”第二届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