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太炎的国学思想与阅读观

2014-07-02陈亮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4期
关键词:报章音韵国粹

陈亮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因倾慕顾炎武改名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他出生于书香世家,早年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致力于“稽古之学”,在文字音韵学方面打下根基。甲午战争以后,章太炎广泛阅读西方书籍,吸收西学思想,研究中国传统学术。他在国学教育方面,很有建树,一生曾三次创办国学讲习会,以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为宗旨,是黄侃、钱玄同、朱希祖、鲁迅、周树人、周作人、许寿裳、沈兼士、汪东、刘文典等人的老师,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国学思潮初起的时候,有“国粹”“国故”“国学”等多种不同的说法。1905年2月《国粹学报》创刊,章太炎为主要撰稿人。1906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组成国学讲习会,章太炎为主讲人。1910年章太炎在日本讲演的文字集结出版,即《国故论衡》。胡适说:“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1]胡适认为国学就是国故学,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一文中,他这样说道:

“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国故”包含“国粹”;但他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所以我们现在要扩充国学的领域,包括上下三四千年的过去文化,打破一切门户成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认清了“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便可以把一切狭陋的门户之见都扫空了[2]。

章太炎国学思想的核心即是发扬“国粹”,力图以国粹来传承汉民族的文化精髓,“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3]272,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说:“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3]278认为这三大部分作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粹,构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章太炎的国学思想着重在“文字”和“文化”的层面,提倡“先小学而后文学”,主张从语言文字入手,感受民族文化,他对音韵训诂与周秦诸子极为重视。“近所与学子讨论者,以音韵训诂为基,以周、秦诸子为极,外亦兼讲释典。盖学问以语言为本质,故音韵训诂,其管钥也;以真理为归宿,故周、秦诸子,其堂奥也。”[4]236

周作人非常看重他这位老师在音韵训诂方面的成就:“我以为章太炎先生对于中国的贡献,还是以文字音韵学的成绩为最大,超过一切之上的。”[5]梁启超也对其评价甚高:“既亡命日本,涉猎西籍,以新知附益旧学,日益闳肆。其治小学,以音韵为骨干,谓文字先有声然后有形,字之创造及其孳乳,皆以音衍。所著《文始》及《国故论衡》中论文字音韵诸篇,其精义多乾嘉诸老所未发明。”[6]

章太炎非常注重语言文字,认为从字义的本原入手,有助于打好学问的基础。“现在第一总要把六书懂得,明了本义本形,再讲音韵;懂得音韵,假借的道理就明白。那么才得不写别字,不说乱话。”[7]但他对白话文并不排斥,而且有所提倡,并于1910年前后在《教育今语杂志》上,用白话文发表了《论文字的通借》《论经的大意》《论诸子的大概》《庚戌会演说录》等演讲稿。

另一方面,章太炎也明确表示小说、报章与书札文牍要有所区别:“林纾小说之文,梁启超报章之格,但可用于小说、报章,不能用之书札文牍,此人人所稔知也。”他认为,“学子习作文辞,岂专为作小说、撰报章,而舍书札文牍之恒用邪!若欲专修文学,则小说、报章固文辞之末务。且文辞虽有高下,至于披文相质,乃上下所通。议论欲直如其言,记叙则直书其事,不得虚益华辞,妄增事状。而小说多于事外刻画,报章喜为意外盈辞,此最于文体有害。”[4]

对于书札文牍等文章,章太炎认为要有法度,要做到“发情止义”。情,即“心所欲言,不得不言”,把个人不得不说的喜怒哀乐发出来,做到有内容。义,就是“作文的法度”,即合乎文格,得其体要,要符合作文章的基本准则,这法度要通过博览群书,再加以总结才能体认得到。他评价桐城派的文章,“并非没有法度,但我们细读一过,总觉得无味,这便因他们的文,虽止乎义,却非发乎情”。又说王渔洋的诗,“法度非不合,但不能引人兴趣,也因他偶到一处,即作一诗,仿佛日记一般,并非有所为而作的”。侯方域、魏叔子作为明代遗民“心有不平,发于文章,非无感情,但又绝无法度”。明末的大学问家黄梨洲与王船山“学问虽博,虽有兴亡感慨,但黄文既不类白话,又不类语录,又不类讲章,只可说是像批语,王船山非常生硬,又非故意如此,都可说是不上轨道的”[8]。可见,他的文章评价标准非常之高。

章太炎也主张诗歌要发抒性情,有所寄托:“本情性限辞语,则诗盛;远情性憙杂书,则诗衰。”[9]他说:“吟咏情性,古今所同,而声律调度异焉……《三百篇》者,四言之至也。”[9]认为自汉朝以后,四言诗已少有优秀之作,五、七言诗应运而生,他对魏晋诗歌评价甚高,认为既有经世抱负,又有身世感叹,慷慨激昂,极具性情,大都是他心目中的佳作。

章太炎认为读书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还要向书本之外去寻求。他说:“书籍不过是学问的一项,真求学的,还要靠书籍以外的经验,学校不过是教育的一部,真施教的,还要靠学问以外的灌输。”[7]他认为,本国人应该有本国的常识,“有了这种常识,好广的再求广,好精的再求精,那是渐渐的远去,渐渐的上去了。若是不然,专好精的,或者弊病还少;专好广的,就是全然空虚。譬如一滴的水,吹成一个大泡。外面看来虽大,中间纯然没有,那个弊病就狠多哩!”[7]

章太炎提出读书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得,有所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问既然为求智慧,得了前人已成的学问,不可将就歇手;将就歇手,自己仍没有自己的心得。”[7]好比借了钱做买卖,把本钱还掉以后,还要有赢利才行,不然只是白忙活一场。认为“博学要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创见;否则就是读尽了天下书,也只是书笥,装了些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独有的东西。”“学问是无止境的,后人应比前人更进一步;学习外国的东西,也要独立思考,有新发现;追随抄袭,是没有出路的。”[10]

章太炎认为读书治学,既要求是,又要致用。“今日切要之学只有两条道路:(一)求是,(二)致用。求是之学不见得完全可以致用,致用之学也不必完全能够求是。合致用与求是二者冶于一炉,才是今日切要之学。”[11]“在致用上,第一要紧是阅历,第二要紧是勤劳,书本子上的学问,不过帮助一点儿,那里有专靠帮助的!学问本来是求智慧,也不专为致用。”[7]强调求学是为了开智,开智以后才谈得上致用,而致用不能光靠书本上的学问。

章太炎认为不读史书,就无从爱国。他说:“现在的青年,应当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的人;现在的中国,是处在什么时期,自己对国家负有什么责任。这一切在史志上面全都可以找到明确的答复……一国之历史正似一家之家谱,其中所载尽已往之事实,此事实即历史也。若一国之历史衰,可占其民族之爱国心亦必衰。”[11]以他的经验,只要用三年半的时间,即可读完重要的史籍。“看记事的书用一年半的时间;典章制度的书,用八个月时间;奏议的书用十个月的时间。有志之士,勤勤恳恳,下三年半的功夫,对史事即可烂熟了。”[12]

章太炎提倡多读经典,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增长知识,“我们要人看经典,是使人增长历史的知识,用意在开通人。”[7]他于1924年在《华国》月刊上发表的《中学国文书目》收录了39种古籍。他认为“凡习国文,贵在知本达用,发越志趣,空理不足矜,浮文不足尚也。中学诸生,年在成童之上,记诵之力方强,博学笃志,将以此始,若导以佻奇,则终身无就。”[13]章氏推荐的主要都是些传统经典,如《诗毛传郑笺》《春秋左传杜解》《二程遗书》《颜氏学记》《清服制图》等,另附有“总参考书”,如《读史方舆纪要》《乾隆府厅州县志》等,本意是想让中学生多阅读这些国学经典著作,可惜由于太专深,能够接受的并不多。

[1] 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国文学会丛刊[J].1922(1):1-10.

[2]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C]//郭绍虞.近代文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167-177.

[3]章炳麟.章太炎政论选集(上)[M].汤志钧,编.北京:中华书局,1977:272,278.

[4]章太炎.章太炎书信集[M].马勇,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236,118.

[5]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上)[M].周作人,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53.

[6]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 清代学术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朱维铮,校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78.

[7] 章太炎.章太炎的白话文[M].陈平原,选编.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78,60,77,59,54,85.

[8] 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2.

[9]章太炎.国故论衡[M].陈平原,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0,88.

[10]汤炳正.忆太炎先生[J].中国文化.1993(8):184-190.

[11] 秦燕春考释.章太炎:历史的重要[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77,79.

[12] 韩府.章太炎设计的读史日程[J].阅读与写作,2007(10):33.

[13]章炳麟.中学国文书目[J].华国,1924(2):16-26.

猜你喜欢

报章音韵国粹
游子丹青弘国粹——记响水籍国画家胡祝三
中医
第二届“国粹杯”中华诗词楹联大赛征稿启事
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言俄患以塑爱国心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