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4-06-30徐宇婷

文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认知隐喻教学

徐宇婷

内容摘要:隐喻(metaphor)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在认知语言学里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在深入认识隐喻的本质后,本文从英语词汇,阅读理解以及文化教学三个方面讨论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重点着眼于“如何应用”,而且通过研究,发现隐喻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值得更加深入探讨。

关键词:隐喻 认知 教学

隐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事实上,人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大量的隐喻。被认为是隐喻研究最早的先驱者——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语言处处充满隐喻,在他的箴言中就有“人生最伟大的事情之一就是成为一个隐喻大师”。隐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随着1980年Lakoff &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的出版,隐喻研究达到最繁荣的阶段。而这本书也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关于隐喻如何在英语教学里得到应用,也有很多研究。但是,很多研究只是关注于隐喻应用的某一方面,或者没有展开讨论如何应用。因此,本文会全面的分析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重点着眼于如何应用。

一.隐喻对教学的意义

Lakoff & Johnson (1987) 认为“隐喻不仅是修饰语言的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逻辑思维——一种隐喻概念体系”。它有三层含义:第一,隐喻能使语言变得活跃和令人印象深刻,它是一种帮助人们经历,思考和生活的方式。第二,隐喻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能够整理已知知识经验,然后创造新的逻辑事物。第三,隐喻能够包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特别是在语言上,例如旧词能够创造新的含义,使得语言丰富多彩。

人类认知是隐喻性的。人们经常用一种概念来界定另一种概念,用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描述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然后达到认识整个世界的目的。这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被称之为一种隐喻性思维方法。正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们的隐喻性思维方式总是展现在语言上。具体来说,人们的隐喻性思维体现在隐喻概念里,而隐喻概念隐藏在人类的概念体系里,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每个句子来展现。因此,任何语言都有隐喻性特征。换句话说,隐喻特征是任何语言的共同特征。

隐喻能够应用在英语教学的很多方面。首先,将隐喻应用在词汇教学中非常必要。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始源域(source domain),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这个过程被称为映射(mapping)。语言的发展也是如此,人类创造的第一组词和具体直观的事物有关,然后当词汇积累到一定量后,人们开始运用抽象思维来推断想象那些未知抽象事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正是隐喻创造了词语。其次,隐喻能够应用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此外,隐喻能够应用在文化教学中。语言是文化重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文化也对语言产生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类型的文化通过语言来反映。因此,为了学好一门语言,我们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隐喻是人们认识实际社会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射。很多文化现象通过隐喻来和现实进行连接。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体系,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反射着社会文化的最基本价值体系。隐喻学习必定会帮助我们的文化学习。

二.教学中的隐喻应用

既然隐喻对英语教学如此重要,在这个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隐喻是如何应用在英语教学上。

1.隐喻在词汇教学上的应用

英语单词具有多义性特征,因此给每个英语单词一个对应意义非常困难,更不用提灵活运用了。因为隐喻具有认知性,我们能够运用这个特性帮助学生们理解,记忆和运用单词。

首先,当教师解释新单词时候,可以运用隐喻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新词。正如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的这个映射过程,词汇学习也是一样。以“Succeed”这个单词为例,“succeed”可以被分为”suc”和“ceed”,而“suc”是“sub”的变体,意思是“在…下面”;“ceed”有“走”的意思.“succeed”这个单词的原始意思是“走在后面”。但是正如我们所知,一个单词的基本意思并不总是其常用意思,因此我们能够运用基本意思来理解一个单词的其他意思。通过“走“这个意思,“succeed” 得到一个类似意思“在死去的人后”,引申为“继承”。但是“succeed”最常用的意思是“胜利,成功”,这个意思怎么得来呢?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总是接在别人后面做某事,结果会如何?通常结果是好的,得偿所愿的,因此“succeed”得到了“胜利,成功”。这个过程,通过隐喻,从原始域“走在后面”拓展到目标域“胜利”。

另外,隐喻映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单词和句子的理解。例如,理解“the crowd floated through the street”, “he hungers for love” 等等难句。仅仅通过句子表面意思,学生无法理解含义。但我们设想物体的流动状态和街上的环境之间的映射,就能够理解第一句话是在描述街上的热闹景象,拥挤的人群和快速移动的速度。在第二句话中“he hungers for love”,我们使用食物上的词汇来描述爱情上的词汇。将“对食物的渴望” 映射到”对爱情的渴望“。

2. 隐喻在英语阅读教学上的应用

隐喻的认知过程在阅读上起着关键作用。因为隐喻的映射的灵活性,阅读过程不仅仅涉及到语义关联。它能够帮助读者基于词汇和语篇层次上的阅读信息建造新的信息。请看一个例子: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endprint

这是选自莎士比亚的喜剧《皆大欢喜》中的精彩对白,它所体现的是一个基本的隐喻概念 “life is a play”,里面的很多用词来自戏剧。这里的“play (戏剧)”有着丰富的内在结构,包括演员,化妆,服装,舞台,布景,灯光,观众,脚本,角色,导演等等。通过隐喻,这篇文章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含义:世界对应舞台;活在人事间的男男女女对应剧中的演员;一个人的出生对应一个演员登台,一个人的死亡对应一个演员的下台;人的一生中可能要担负很多职责,对应舞台上一人分饰几个角色的演员。通过对隐喻的理解,就能够更好的把握篇章的理解。

3. 隐喻在英语文化教学上的应用

语言反映着文化,而文化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性特征是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共同特征,因此,文化和隐喻之间也有着紧密联系。隐喻是文化的载体,将隐喻应用到文化教学中是一种实际和有效的方式。

首先,教师可以直接通过隐喻来传授英语文化。例如,西方国家的人大多数都是基督教徒,因此英语中有很多相关的隐喻,比如“the shepherd”“the morning star” “son of man”等等。通过教授,学生能知道西方的“God”是人类的创造者,基督教是西方国家的信仰,影响着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我们已经知道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时间就是金钱”“辩论是战争” “人生是舞台”这种隐含着隐喻的说法。同样的,隐喻在英文中的文化表达也非常常见,如“time is money”“argument is war”“life is a drama”。

最后,还有一些类型的词,在英语和中文中的字面是一样的,但隐喻用法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人们住在不同的区域,文化有所差异。在西方,人们喜欢动物,特别是狗,他们认为狗是友好和忠诚的象征。因此在英语表达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 “lucky dogs” “every dog has his day”这些通过隐喻反映人们爱狗心情的短语。与之相反,在中国文化中,很多人认为狗是虚伪的象征,所以出现“走狗”,“狗奴才”,“痛打落水狗”等。

综上所述,隐喻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词汇,阅读理解以及文化教学,并且着重在其“如何应用”。当然,本文有很多局限性。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远远不止这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M].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 1954.

[2]Lakoff,G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蓝纯,2003,《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汪少华.话语中的隐喻认知过程与阅读教学[J].外语教学,2005,26(2): 42245.

[5]熊学亮,刘东虹.英语学习中语法隐喻的迁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7 (2):10021051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知隐喻教学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