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靖军事教育思想的军事训练教育分析

2014-06-26赵卫平

关键词:李靖

赵卫平

摘 要:隋末唐初名将李靖,在多年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中,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不仅因为他英勇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教育思想与理论。军事训练教育是李靖军事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基本指导思想是训练“节制之兵”。”为此,李靖提出了“教得其道”的训练方法,并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

关键词:李靖;军事教育思想;节制之兵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55-03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北)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靖少负志气,有文武才略,其舅韩擒虎每抚之曰:“可与言将帅之略者,独此子耳!”[1]曾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卫国公。著有多部兵书,大都亡佚。现存世者,有散见于《通典》、《太平御览》中的《卫公李靖兵法》部分内容,清人汪宗沂辑为《卫公李靖兵法》四卷。《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及《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也有反映其军事观点的记载。李靖继承了孙子、吴子等兵家的军事教育思想并有所创新和发展。

军事教育是指以教育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为根据,对现役和预备官兵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2]。中国的军事教育始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真正产生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有一些关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的著作,如黄朴民解读《唐太宗李卫公问对》[3]、戴庞海、阎睿、周媛注译《兵经百字 唐李问对》[4]、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校注》[5]、《李卫公问对浅说》[6]、骈宇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7]等,这几部解读、译注之类书籍专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下简称《问对》)为研究主题;其次,有一些关于李靖军事思想研究的著作,如赵良《略论〈唐李问对〉对“奇正“思想的发展》[8]、刘巨《略论唐将李靖的战略和武德》[9]、黄朴民,徐勇《小议李靖对番、汉兵关系的认识》[10]、郭绍林《说〈李靖兵法〉论将帅的素质和职责》[11]等对李靖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主要对李靖的兵法理论研究较多,包括用兵奇正、用兵虚实、探攻守之道等,提出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再者,有一些以“番兵”与汉兵关系为研究主题的著作,如黄朴民,徐勇《小议李靖对番、汉兵关系的认识》对《问对》中李靖回答唐太宗提问时,关于“番兵”与汉兵关系的若干论述作了深入研究,指出“番兵”与汉兵各有所长,应力求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整体协同作战的能力;并认为李靖在处理“番”汉民族关系方面向唐太宗提出的这个“治力”方法,集中反映了李靖战略思想高屋建瓴、辩证全面的本质属性;还有一些在研究中涉及到李靖军事教育思想的著作,如于汝波《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理论建树》在第二部分关于《李靖问对》的主要理论建树第二点提出“训‘节制之兵的治军思想”[12],认为《问对》十分重视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其基本思想是训练“节制之兵”,并就如何训练“节制之兵”作了评述。郭绍林《说〈李靖兵法〉论将帅的素质和职责》指出将帅“重其名节”才能忠于国家和职守;“料敌制胜”取决于将帅的综合素质和主观能动性;“持军之急务,莫大于赏罚”;勤勉无懈,体恤士卒;气势、地势、因势是将帅临战必须把握和利用的三要素。

从前人对《问对》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前人关于《问对》真伪问题论述最多,但意见也最为分歧,至今对其作者及成书年代仍未得出一个比较公认的明确结论。从前人对李靖的军事思想研究成果来看,他们主要对李靖的兵法理论研究较多,包括用兵奇正、用兵虚实、探攻守之道等,提出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为后人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这些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其本身所蕴含的军事价值,并没有将其思想延伸开去,关于其军事思想的现代价值和研究意义论述不多。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战争与政治之间以及中外战争比较的方面,而对李靖军事思想或军事教育思想,甚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国内外而对李靖的军事教育思想研究几乎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有的也只是在一些关于《问对》译注及李靖的军事思想研究中顺带提到。

二、军事训练教育

李靖十分重视军事训练教育,他为了不忘武备,竭尽全力地“训之以甲兵”,亲自向将士传授兵法。李靖对练将、练兵以及练阵法都有一套独特的方法。

(一)练将

李靖认为将帅在战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练兵之前先要练将,要练就一支训练有素的“节制之兵”,练将尤为重要。在战争中,如果想要打败敌人,要想“致人而不致于人”,就必须建立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就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将帅是整个军队的核心,从而必须高度重视将帅的选择及任用。将帅作为战争的最高决策者、谋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强调将帅要具备忠义、持重、多谋等素质,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军队的强弱以及战争的胜败。

《问对》中李靖提到,侍奉君主应“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13]侍奉君主应当是在上朝时端庄严肃,忠心耿耿,尽臣子的职责,竭尽真诚,求得君主的信任。故选将用人当推举“忠义之臣”,反对“外貌下士,内实嫉贤”[14]者,即选将用人最忌讳象长孙无忌那样表面上恭谦下士,内心实际上妒贤嫉能的人;领兵作战应做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15];这句话是孙武所说的,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也不会失去战败敌人的机会,强调领兵作战的将帅要善于谋伐取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16],不用战争就能使敌人屈服的人是上等的将领,百战百胜的人是中等的将领,深挖沟高筑垒以自守防卫的人是下等的将领。治国君主要善于将将,不但“能保全功臣”,而且能“任以吏事”[17],即保全有功之臣,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再立新功。李靖认为作为一名将帅不仅要忠、智、严、信,还要勤、仁和勇。可见,选贤任能,择材任将是组建军队的首要任务。将帅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三军的性命,战争的成与败。所以说,一名优秀的将帅不仅能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以身作则,而且要懂得如何指挥战争,严于律己,要具备忠实守信,勇武智谋,克尽职守,竭诚待人的优秀品质及内涵,这对于加强军队建设,带领全军战士作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endprint

靖曰:“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臣当以此教诸将”[18]。李靖说过,兵法千章万句,不外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罢了,我将用这条最基本的原理去教育诸位将领。

(二)练士卒

军队遵规章,守纪律,是确保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自古至今,都是如此。诸葛亮曾言:“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19]”《孙子》曰:“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20]”这都说明军事训练教育要有一定的章法,要把部队训练成一支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军队,即使将领无能,也能打胜仗;相反,如果军队缺乏训练、军纪松散,即使将领有才能,也会打败仗。

靖曰:“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21]”李靖说,训练方法得当,士兵就会乐于听从命令;训练方法不得当,尽管早晚不停地督促和责备,也必定无济于事。这说明教育和训练是否得法的重要性。《法》曰:“令素行以教其民者,则民服。[22]”《孙子兵法》说:“平素能够严格执行命令,管教士卒,战时士卒就会服从指挥,勇敢杀敌。”

唐太宗鉴于“旧将老卒,凋零殆尽,诸军新置,不经阵敌,[23]”军队面临着提高军事素质的这种实际状况,向李靖提出“今教以何道为要?”的问题。李靖回答道:“臣尝教士,分为三等:必先结伍法,伍法既成,授之军校,此一等也;军校之法,以一为十,以十为百,此一等也;授之裨将,裨将乃总诸校之队,聚为阵图,此一等也[24]。意即对“不经战阵”的新部队训练,要循序渐进,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把五人编成一伍进行伍法训练。伍法练好后,再进行军校训练。这是第一个阶段。军校训练的方法,就是把一个单位当作十个单位,十个单位当作百个单位,从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进行练习训练。这是第二个阶段。然后交给裨将(副将)训练,裨将再在训练好的各校部队的基础上,将它们集结起来进行阵法的训练。这是第三个阶段。

(三)练阵法

李靖十分重视阵法训练,主张从实战需要来训练士兵,从而达到在战斗中“斗乱而法不乱”、“形圆而势不散”、“绝而不离,却而不散”的效果。练阵法是古代战争中常见且十分重要的一种训练方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统一队列阵形,使全军上下动作协调统一,以适应敌情变化,充分发挥军队整体作战的能力。靖曰:“臣本诸葛亮八阵法,[25]”《问对》中李靖指出他创制的六花阵是在诸葛亮的八阵法基础上创制出来的,其阵法原则为:“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26]”李靖创立的六花阵法的基本原则是,大阵包容小阵,大营包容小营,四方四角相互衔接,一曲一折相互对应。由八阵变为六阵,由方阵变为内圆而外方。外围六阵为正兵,中军为奇兵。并对八阵的名称赋予了新的解释,“八阵本一也,分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号;风、云者,本乎旛名;龙、虎、鸟、蛇者,本乎队伍之别。后世误传,诡设物象,何止八而已乎?[27]”“方生于步,圆生于奇,方所以矩其步,圆所以缀其旋。是以步数定于地,行缀应于天。步定缀齐,则变化不乱。[28]”方是用来规定战场的范围,圆是用来连接各方机动的路线。步数固定,回旋整齐。“凡立队,相去各十步,驻队去前队二十步;每隔一队,立一战队。前进以五十步为节。角一声,诸队皆散立,不过十步之内。至第四角声,笼枪跪坐。于是鼓之,三呼三击,三十步至五十步以制敌之变。马军从背出,亦以五十步临时节止。前正后奇,观敌如何。再鼓之,则前奇后正,复邀敌来,伺隙捣虚。此六花大率皆然也。[29]”由此可见,六花阵法布阵非常严密的,阵形也是变化多端的,瞄准时机向敌人弱处进攻,从而取胜。为了使得六花阵法在训练中能按照将帅的意图练成功,并在具体的作战中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李靖还提到,军队在日常的军事训练中,就必须更加注重基本步伐和动作的训练,指挥信号的识别和正确使用,训练阵形的转换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卷67《李靖传》.

〔2〕胡志勇.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85.

〔3〕黄朴民.唐太宗李卫公问对[M].湖南:岳麓书社,2011.

〔4〕戴庞海,阎睿,周媛.兵经百字 唐李问对[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5〕吴如嵩,王显臣校注.李卫公问对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7〕骈宇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8〕赵良.略论《唐李问对》对“奇正”思想的发展[J].学理论,2009(6).

〔9〕〔18〕〔22〕〔23〕〔24〕〔25〕〔26〕〔27〕〔28〕〔29〕刘巨.略论唐将李靖的战略和武德[J].社会科学战线,1994(6),中国古代史.

〔10〕〔15〕〔16〕〔17〕黄朴民,徐勇.小议李靖对番、汉兵关系的认识[J].齐鲁学刊,1994(2).

〔11〕郭绍林.说《李靖兵法》论将帅的素质和职责[J].军事历史研究,2003(3).

〔12〕于汝波.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理论建树[J].军事历史研究,1998(3).

〔13〕《李卫公问对》卷中.

〔14〕《李卫公问对》卷下.

〔19〕诸葛亮《兵要》.

〔20〕《孙子·地形篇》.

〔21〕《李卫公问对》卷上.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靖
雷厉风行的功臣——李靖
新语
基于改进下垂控制的直流微网运行研究
李靖见微知著
勇于“归零”才能重新出发
勇于“归零”才能重新出发
Staff development:an essential segment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李靖的气度
不争辩的李靖
文韬武略冠李唐——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