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与文化解读

2014-06-26张莉何静翔

关键词:动态

张莉 何静翔

摘 要:舞蹈作为“非语言文字文化”,以它特殊的表现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昌吉地区的回族舞蹈用它特有的动态特征诉说着该地区的民俗与文化。论文将以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为切入点,从回族舞蹈根元素的动态形象挖掘其本体价值,借助“历时性”的文献搜集与“共时性”的田野调查,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阐释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文化本性。

关键词:新疆昌吉;回族舞蹈;动态形象;文化解读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25-03

新疆昌吉地区位于亚洲的中心地带,地处新疆天山北麓,准格尔盆地以南,是古代西域的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亚欧各国的必经之地,俗称庭州。昌吉地区东临哈密,西接石河子,南与乌鲁木齐相连,北与塔城、阿勒泰地区相邻。昌吉地区是新疆各地州中回族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在长期与汉族、维族、哈萨克族等民族聚居的历史过程中,这里的回族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民俗文化。论文以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及其舞蹈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为切入点,对昌吉地区回族舞蹈“动态”形象与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简要解读,用昌吉地区回族传统舞蹈“落莲花”、“碟子舞”、“社火”和现当代回族舞蹈中:头部、手部、脚下步伐的“动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的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特征,从而更进一步了解昌吉地区回族舞蹈与其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从昌吉地区回族传统舞蹈“动态”形象进行文化解读

(一)解读昌吉回族传统舞蹈“落莲花”

“落莲花”是昌吉地区曾经流行较广的自娱性舞蹈。最初它是以说唱结合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进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该舞蹈以说唱跳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时有拿扇子和手帕来表演的;有两两相对进行表演的;有女拿扇子男子徒手来进行表演的,表演的形式多样动作无拘束、幅度大,脚下主要用十字屈步进行流动,回族风格较浓厚。该舞蹈在表演过程中不管是手持道具还是徒手进行表演,最后的动作都会落在莲花盛开的姿态上,从而结束舞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舞蹈是昌吉地区流传较久的回族舞蹈,在《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对落莲花的动作有较为详细的介绍,笔者在民间采风的过程中,将此舞与过去的落莲花进行了对比,发现现在昌吉地区的回族舞蹈落莲花在表演形式上更多样了,表演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动作元素上采用了很多新的与其他民族在舞蹈交流过程中的元素动作,如手的动作由单一的上下摆动变为横向上下划动,动作更多样化了,脚下的屈部动作幅度也加大,增加了不少的美感,让我们更清晰的感受到,进入现代,回族民众在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中,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舞蹈作为最基本的文化表现方式,以其动态的形象,承载了该地区回族民众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变化和发展。

(二)解读昌吉回族传统舞蹈“碟子舞”

“碟子舞”①是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中不多见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在《中华舞蹈志》(新疆卷)中对其有简单介绍,它的由来和所居住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疆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维、汉、哈、回等民族长期杂居在一起,各民族之间不管是在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彼此有影响,昌吉地区的“碟子舞”就是在维吾尔族的碟子舞中得到启发,并借鉴其艺术形式,把它艺术加工化成为了具有回族舞蹈风格的民间舞蹈,它的节奏由简到繁,从刚开始单一的节奏|××|××|××|××|的击打,到后来成为有变化的和即兴的节奏|○× ○×|○× ○×|×× ○×|× ○‖,碟子的击打就可以用作舞蹈的音乐,清脆的击打声伴以舒展优美的舞姿,二者结合的恰到好处,这种表演方式随意性较大,表演者可以边击边舞,也可以边击边唱边舞,舞者根据情绪的需要自己调整变换节奏,表演者可坐于椅子上进行边唱边舞,也可以站着进行,词可根据表演者的情绪自定,曲一般用民间小曲的曲调。

“碟子舞”所采用的道具就是小磁盘和红竹筷子。在“碟子舞”中有碟子打击的不同节奏,常见的碟子节奏点有单蝶点、拨蝶点,就是用红筷子击打碟子的不同部位,加之头、手、眼、脚相配合的肢体动作,进而形成的舞蹈动作。单碟点一般是从碟上方向碟的下方击打碟子的边,随后再击打碟底,然后再重复一次;拨碟点是左手持碟保持不动,右手将筷子竖起直着向下击打碟子的边,接着将筷子从下往上拨一下碟子的边形成的拨碟点。击打碟子的同时伴有回族的舞蹈动作,最常见原是十字步,左右扭身上步,园场步。

“碟子舞”中的十字步基本走法与汉族舞蹈中的十字步有相似之处,准备拍时双脚成自然位站立,第一拍动作左脚向右斜方迈一步(即左脚向二点方向上步),第二拍时右脚向前上步,变为左踏步,第三拍左脚向五点撤步变为右脚前点步,第四拍右脚向四点方向撤步成八字步结束;在做脚部动作的同时上身也有相应转动,随动作腿的方向左右转动,双手在动作的过程中击打碟边,击碟边时与步伐同步,一拍一次击打碟边,眼睛随身体的方向,看着身体对着的斜下方,头稍低。园场的步伐和汉族的园场动作一致,双脚小碎步,上身略向前倾,脚下动作轻巧灵活,流动起来如水上飘的感觉,双手持碟在头的上方击碟。“碟子舞”的出现为后来回族音乐及舞蹈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它节奏的逐渐发展变化,对回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促使昌吉地区的回族音乐舞蹈艺术更加大胆的借鉴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也让回回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并更突显其民族特色。

(三)解读昌吉传统回族舞蹈“社火”

“社火”在汉族民间舞蹈中是广为流传的,而昌吉回族民间舞蹈中也有“社火”,它的动作特点、风格特征基本上都取自于汉族民间舞的“社火”表演,它可以用纯舞蹈的表演形式进行表演,也可以边歌边舞,它是一种人们易于接受的大众形式的民间舞蹈。它可以在广场、街头,不限人数,男女一起进行表演。“社火”中也有像汉族人的跑旱船、耍狮子、耍龙灯等舞蹈表演形式,它没有特别之处,这几种舞蹈形式和汉族“社火”中的表现形式相同。昌吉回族民间舞“社火”它的步伐上采用了汉族民间舞的秧歌步伐,但又与回族舞蹈的屈步相融合,形成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自己所特有的“倒秧歌步”,在采访米泉回族艺人王秀芳时她说,“回族舞蹈社火”中的音乐可用汉族的秧歌舞的音乐,还可以用“花儿王”中的加上了“花儿”曲调的《牡丹花倒栽插》,一般就用这两种音乐形式。endprint

回族民间舞“社火”与汉族秧歌完美的结合,又形成了自己的几种具有较浓的回族风格的舞蹈步伐,它是回族民间舞集体舞中的一种,这种民间舞蹈一般在表演时分为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扭拉花”,第二部分为“倒秧歌步”,第三部分为“单惦步”,这三个部分表演时可以同时进行表演,也可以分为三个单个的部分提出来分别进行表演,这就根据实际情况,人数的多少,场地的大小进行表演,王秀芳艺人说,回族民间舞“社火”动作简单,穿的衣服五颜六色,手里拿手帕或彩绸,动作整齐、好看,给这个舞蹈也增加了不少色彩。

在“社火”的表演过程中,最基本的节奏点是汉族秧歌中的鼓点,咚,咚,起咚,起;它配以“花儿”小曲的形式,与回族舞蹈的倒秧歌步相结合,主要以画八字为队形变化,表现出了昌吉地区回族民间舞蹈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人们在街头巷尾便翩翩起舞,扭起了具有回族风格的大秧歌,这种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在昌吉地区乡村是常常能见到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回族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流传的民间舞蹈。

“落莲花”、“碟子舞”、“社火”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回族民间舞蹈,其动作与节奏、动作与音乐的结合,都从不同角度体现出,昌吉地区的回族舞蹈与它居住的环境、周边的民族及人们日常的风俗习惯是密切相关的,它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种元素、多方面原因构成并推动它向前发展,这更能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自然、舞蹈与文化、舞蹈与民俗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互相补充、彼此交流的特征。昌吉地区回族舞蹈动势的发展,则是构成区域特色民俗文化的突显标示。

二、从昌吉地区回族舞蹈局部“动态”形象进行文化解读

(一)“头部”动作分析解读

回族这个民族的形成距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他们最初在新疆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着很艰苦的屯田垦荒的生活,现在居住在昌吉地区的回族,大部分就是那时开荒种地的士兵和后来由陕、甘地区迁移过来的开荒屯田的汉族和回回民族,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由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回回民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了,不管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他们的民俗文化中,以及他们的舞蹈文化中,都能体现出他们是一个坚强勇敢、乐观团结、积极向上的民族。

昌吉地区回族舞蹈中的摇头、碎摇头和摆头动作,就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人们用舞蹈的形式发自内心地表现出对现代生活的祝福,就像维吾尔族的移颈动作,它就是一个典型的对现在美好生活的赞扬。回回民族的舞蹈动作碎摇头,是头部在快速的以较小的幅度进行左右摇动;摇头,则是头每拍一次向左、向右各摇动一次;摆头的动作幅度较大,它是头部随着节奏大幅度地每拍向左、右各摆动一次。在昌吉回族舞蹈《尕老汉》中有大量的头部动作如:尕老汉们在一出场时头部动作为摇头,在大家开心的笑时做碎摇头动作,头部不同的摇动方式表达出人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心理状态。

(二)“手部”动作分析解读

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手部动作与回族民众的生活习俗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知道居住在新疆昌吉地区的回回民族的来源,了解了回回民族是一个不畏艰苦、勇敢、正义的民族,他们为了追求安定、幸福的生活、防身、健体,在回族民众中就有了习武的爱好,这在一些回族舞蹈中也能看到与习武相似的东西,比如说回族舞蹈中的个别手势,就与武术有较相似的地方,手势燕掌,它的拇指与食指相捏,剩下其余三个手指成自然状伸直;燕掌蹉步等动作,都能发现回回民族好习武的风俗习惯,这些舞蹈动作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使人更清晰的感受到,舞蹈源于生活,舞蹈是人们最直接的也是最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

(三)“脚下步伐”动作分析解读

早期生活在昌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主要以农耕为生产生活方式,回回民族在与汉、维吾尔、哈萨克族等民族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屈步是回回民族舞蹈中的典型步伐,在屈步与摇头加之一顺撇的动作特征就很明显的被称之为回回民族舞蹈的标志性动作。

回族舞蹈中的屈步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指脚在着地时的不同位置,而产生出人们所表现的不同情绪、不同氛围,给人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我们能够在他们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到回回民族对幸福生活的满足与祝愿。回族舞蹈中的屈步一般常用的节奏是2/4拍的平均节奏,动作与节拍相合,一拍一次来完成该动作。这个动作的过程是:准备拍双脚成自然位,双膝微屈,动作腿向前迈步时身体的重心略向支撑腿的方向移动,当动作腿着地后身体的重心再移回原位,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次屈伸动作。接着,再换脚进行来完成屈伸动作的过程,这种动作反复进行就构成了回族舞蹈的屈伸步。此动作根据表演的需要可大可小,从而表现出该舞蹈的不同情绪,同时在屈步过程中,舞者根据舞蹈需要,采用以脚的不同位置来完成屈伸步。当动作脚为前脚掌着地做屈伸步时,此动作就能给人一种灵巧、敏捷的优美姿态,该动作一般表现出人的欢快情绪;如果动作脚在做屈伸步时以脚后跟为着落点落地时,它又给人一种踏实、大方的感觉,在舞蹈《尕老汉》中可以见到这个动作,它表现出一群开心快乐的回族老汉们的体态特征;当屈步以全脚掌为落地点着地时则给人一种朴实、自如、祥和、安静的感觉,该动作在舞蹈的转换和流动的过程中用的比较多。

在对“头部、手部、脚下步伐”做了解读之后,我们可以感受到,昌吉地区的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的形成,不是单一元素的产生,它的产生与发展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它作为文化的组成元素,是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的。

结语:在对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进行文化解读之后,我们更加清晰的感受到,祖国西北边疆回族舞蹈的动态特征,它的存在与发展都根植于新疆昌吉这块沃土之上,这里的民俗与文化奠定了该地区舞蹈文化的发展轨迹,作为文化元素之一的舞蹈文化,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孕育出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回族舞蹈,它的动态形象与其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透过这里的回族舞蹈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新疆昌吉地区的民俗文化,可以进一步了解昌吉地区回族人们的生存发展状态,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更能够理解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动态”形象的价值意义之所在,理解了这一地域的回族舞蹈的存在与发展,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认识该地区回族舞蹈的文化本性。

注 释:

①“碟子舞”是回族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新疆昌吉地区。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
小动态
动态
动态
党建动态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