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语言起始期符号成素及其指称对象探究

2014-06-26陈璐璐

关键词:人类

陈璐璐

摘 要:符号的生成是从起源的角度探求符号本体的运用机制。符号作为人类能动性的创造活动,是社会群体和个人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人类语言的起始期,也即人类精神创造的初始阶段,符号的生成并没有建立在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符号总是与行为相连,它的再创造主要依赖于符号成素的新的排列,符号和对象的关联也是极具探索性的。

关键词:人类;语言形成;符号束;经济原则;符号生成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33-02

并非每一个语言学者都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语言是主观的“集体创造”,而不是客观的存在。那么,语言既然以集体劳作为前提,这个集体就能对此进行“再创造”——至少是可以的。对于语言来说,其必要性首先建立在符号系统这一自足整体的基础之上。人是符号的动物,能动地创造符号指代不同于它本身的他物。单个符号的生命力通过符号系统实现。这一符号指代系统,最终致力于人类实际行为交际,在语言中发挥作用。

一、符号的基本成素及其组合

丰富的客观世界是外在的,它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的感官。然而,在人类语言形成初期,这个作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对客观世界的组成因素的认识上。经过人的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过滤后的信息,即所谓的符号的基本成素,并不能够有序地分类和排列。依据赵元任的观点来说,符号成素的取材,是没有限制的。同时,基本成素种类是不确定的,这源于主体感官对外界的直接感受的不确定以及主体与其它主体相互理解的程度限制两方面。

符号的基本成素之间或许并没有什么天然的联系,他们唯一联合的媒介就是习惯在一起连用,并由此生发出的联想关系。在形成中的人那里,他们很多时候不懂得采用或效仿这种联想,只是运用简单的指号。发展到人类形成后,我们已经会很自然地把一些名称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例如把 当作月亮的符号。也就是说,当外部两个没有关联的事物在意识焦点的作用下产生关联的情况下,关联起来的意识内容便形成为符号。尽管最初我们并不知道这样做的价值所在,事实上,无联系的诸事实的组合已然成为一种习惯,在符号的构建与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在此期间,它是一种把内容拼接的形式,并因此产生了可理解的片段。也就是说,每个符号都可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所要表达的精神意识内容、表达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之前我们说到每一事物都可以当符号,但未必就是符号,符号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符号,是因为它是代表与之无联系的他物的。无论二者所属同异,前者就是后者的符号,后者就叫前者的对象。二者相对存在。每个符号都有不同于其他符号的自身的代码。符号用于唤起发出者和接受者的共同意识,固需求简短。符号的生存条件是使用,单个符号形式承载着很有限的信息,而我们的社会生活又恰恰需要尽可能多地传递信息。这就对符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符号与对象的多种组合。

然而,不论哪一时期,一切人类行为都将“经济原则”视为着力点。符号——人类的精神创造行为——也不例外。它从产生开始,就从不背离这个出发点。“经济原则”的产生首先归功于美国学者Zipf,他研究发现尽管同时摆着几把斧头,木匠使用最容易拿到的那把频率最高,然后将这一“省力动机”延伸到语言学研究上。在此基础上,我们说,人类语言初始阶段符号的生成是通过现有基本成素的重新组合,而非创造。

不可否认的是,语言形成的初期,符号并没有能够奠基在细致分析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上,因为具有比较明显的形式,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或现象对符号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形成中的人会搬弄植被制造出大的声响,这是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所做出的努力。搬弄植被会发出声响,这在具体事物中是确实存在的,被称为“指号”在赋予了人为意义“提高社会地位”后,便成为符号。这些符号都是世界上一切具体的事事物物当中确实存在的,或是根据一定的条件拟构出来的。如果说,形成中的人拟构这样的符号在许多情况下走得实在太远,他们所看做符号的形式还不尽令人满意,那么对于他们处理问题的机智和连贯性,我们也的确应当赞叹。形成后的人类生活在没有语言规则约束的自然状态下,继承并发展了这样的一些符号。

孔狄亚克指出“一切科学里,真理是通过组合和分解来被发现的,就像算术一样。”人们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之所以不能够以同样的准确性来作推理,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可靠的法则,反复用来正确地组合与分解观念。这最终归因于人们还不懂得如何确定观念。体现在符号的生成上,是符号与对象关系确立的问题。

二、符号与对象关系的确立

符号由创造时的无关之关到发展后的关联自然,必然经历符号的确定过程。对此,哲学语言观首先把符号二分为:内容和形式,并就二者的相互作用展开探讨。符号是某种形式和其所表达的内容构成的统一体。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决定了缺少其中任何一项,就形不成联系,没有联系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表达精神意识内容,无关之关的孤立也就决定了符号的不成功。

在人类语言状态下,符号得以生成一定是以联系为基础的,人类符号化的思维与符号化的行为为之提供保障。符号内在地存在有一种交换功能,分布在给予者和接受者之间,换言之,符号只能从使用它的世界获得意义,并在使用过程中意义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符号的意义在于借简单符号代替复杂对象,因此符号的对象常常是很抽象的东西,符号本体大都是具体的,是事物当中的一种。逻辑上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本身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方面。因此,在人类语言状态下运用该方法时,会从横向和纵向上产生一系列的符号束。符号束就是在那些符号本体和具有相似特性的对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这些符号束彼此处于相互关联之中,其中每一束都有自己的单元和自己的相互关系,也只有与对象结合后才产生意义。符号与对象的相连通过联想和内省维持发出信息的特性。据此,我们从两个角度去考察符号的生成:一是在符号不变的情况下对象如何变化;二是在对象不变的情况下符号如何变化。前者涉及对象的含混性,后者涉及符号替换的一般规律。endprint

首先,符号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通过意义与对象建立起联系。在共同范畴中,如果某一符号发生变化,那么其他符号也将发生相应地变化。例如同样的,符号也会因对象上的共同点而在意识中汇合。这种对象层面的联系(例如具有共同的行为)会使符号束中所有的成员都蒙上某种意义色彩,有时也会阻止其中的某一成员替代新的对象。反之,当符号束中对象的联系变弱时,有关的符号选择替代对象的过程中也就摆脱了原来的制约。

在实际运用中,符号会进一步发生意义的变化。我们把这种变化分为两类:(1)如果一个符号经常用于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人们就不会通过比较去领会该词真正的含义,从而使它的意义发生变化;(2)在相反的情况下,符号愈是运用于不同的环境,也愈改变对象,因为不同的环境引导一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某一符号的意义,结果产生一个符号多种意义,对应多个对象。一个符号多种意义,在文字形成以后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一词多义。然而,支配它的是引起多个对象的任意性。

我们把符号的替换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主观上的说话者或者接受者的心理;二是客观上的社会的条件。从前者来看,当符号由于某种原因遭到破坏从而丧失表达力量的时候,运用符号的人就会将它替换,改用别的符号来表示同一个对象。例如狩猎时使用呼喊声告诉同伴自己的位置,就采用焚烧冒烟等方法。另外,接受者对说话人所表达的意识内容的理解程度也会对此有所影响。在这方面符号的替换中,社会条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出于违背社会习俗以及某个强大部族的威望都会引起符号的替换。例如某一强势个体在某情境下创造一个符号,并把一个对象和它连接起来。人类发展中美国对印第安人语言的毁灭就是这样。

除此之外,人们用一个符号替换另一个符号,在此替换中可能产生第二种对象。例如狩猎时第一次遇到鹿,一个人说lu,并在脑海中粗略地留下鹿的影像。当他想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同伴时,他把同伴置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之中,连同那个音:lu以及他脑海中粗略的影像。对于接受者来说,鹿是陌生的,恰巧他在同样的情境下见过与鹿相似的动物,当时他称之为shu。于是他以为他所说的shu就是lu,当他用shu去替换lu时就会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另外一个对象。很显然,那时的人们为了使此符号有说服力,必须还有其他相伴的什么,比如语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符号与对象的确立往往服从公共原则。这是由其群居、群猎、群享的社会基础决定的。

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在宇宙中不过是一个微粒,但比人这个微粒还要小的大脑却可以包容并思索整个宇宙。符号生成的过程也即人们不断探索、思考与创新的过程。当人们勤于思考,知道符号如何产生并且明白符号的生成原理后,就能够按照这些观念之间的联系把它们进行分析和综合。如此,符号与对象的含混性问题便得到了解决。这个重大的探索成果对于后期文字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潜在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人类语言起始期,符号的本态是惰性,它的第二种状态才是活的。符号的再创造不是从客观的原始材料出发,而是现有符号中生发,它是一种拼接内容的形式,并因此产生了意义的单元。符号与对象关系的确立依赖的正是人类群居范围内公共的确定性。然而,这一时期的符号的生成也是极富探索性的,从简单的使用到使用者的习惯,再到符号的再创造都离不开符号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人类的精神创造力量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法]孔狄亚克..人类知识起源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

〔2〕赵元任.符号学大纲[C].//吴宗济,赵新那.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77~208.

〔3〕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08.

〔4〕韩宝育.语言符号与人类意识的语言表现[J].兰州大学学报,2003,31(5):116~120.

〔5〕韩芸.“经济原则”发展概述[J].中国外语,2007,4(6):53~56.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类
颤抖吧,人类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没有进化好
人类过去长啥样
出发!去最北人类定居地
人类第一杀手
共建“人类之眼”
人类,快醒醒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当人类缩小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