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恽毓鼎与四川保路运动

2014-06-26夏永丽

夏永丽

摘 要:清末以来,保路运动此起彼伏。作为晚清史官的恽毓鼎,亦自发地将此运动与晚清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予以密切关注,并将其对四川保路运动的诸多看法详实的记录在其所著《澄斋日记》中。对于四川保路运动的认识,恽毓鼎的认识经历了从最初的震惊、急切到失望,又希望,最终又转为失望的反复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封建士大夫对于家国天下的细微观察与深沉思考。

关键词:铁路国有;保路运动;统治危机;武昌起义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032-02

近年来,学界对四川保路运动的研究不断深入,范围日益广泛,从铁路国有政策、立宪派、革命派至相关人物,成就斐然。但对人物研究过多集中于盛宣怀、赵尔丰、端方等当事人或参与者,是以对相关性研究的深入不无影响。本文企图以作为晚清史官的恽毓鼎所著《澄斋日记》对四川保路运动的记载为契机,为今人了解、研究保路运动提供一个新的独特且不无价值的视角。

恽毓鼎(1863-1918),字薇荪,一字澄斋,原籍江苏常州,寄籍顺天大兴,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起居注官及国史馆总纂等职,是清廷为数不多的皇帝近臣之一,因而熟知清廷内政外交,成为许多历史事件的旁观者和记述者。其所著《澄斋日记》一书,对清末保路运动记载颇多。

一、晚清铁路国有政策与保路运动的发生

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施行“干路国有政策”,宣布将商办干线铁路一律收归国有;稍后,又以铁路为抵押,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集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各省士绅、百姓为保利权,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其中,尤以四川人民最为激烈,他们一方面强烈谴责列强侵略,宣称:“银行团比用兵还危险,要吞我们厘税关,要把我们路权占,要将警察陆军来压弹。他的政策步步碾,人人都在分势力圈,等到他势力都布满,那时节就到了亡国的一天。”①另一方面,则要求清廷罢免盛宣怀,废除“干路国有政策”,呼吁清政府“仍许四川川汉铁路照常自办。”②以四川为代表的各省保路运动,声势浩大,一时震惊朝野。在社会大形势驱使下,恽毓鼎对四川保路运动开始予以关注。

二、恽毓鼎的最初认识和主张

1911年7月12日,恽毓鼎获知保路运动的消息,记“四川争路风潮甚烈,以先帝有铁路归商民自办之谕,据此抵抗,集会数十处,不下十万人。川督驰电告急。”③此时的恽毓鼎对四川保路运动认识与寻常人认识一致,认为“此策创于邮部盛大臣,曾署名负责任。今当责成盛大臣妥办,不能办,则辞职,始合建国务大臣之本意。乃似以朝廷当其冲,监国忧烦,而部臣袖手,何必多此改制耶?”④

七月十八日,清政府调派端方带兵入川镇压。获讯后的恽毓鼎立即表示了其疑虑态度,“闻端带两营而行。此殊非计。两营乃张彪所统军,素乏纪律。吾恐保卫则不足,启祸则有馀,乱其始此矣。”二十日,又记:“川民大乱,宣告独立。命赵尔丰剿办,端方率兵两队入川晓谕。闻川省新军警兵皆民党,恐不服调遣,反助贼焰耳。”⑤可以说,恽毓鼎凭借其对清王朝内政外交的熟悉,及对保路运动的初步了解,已迅速形成深刻的思想认识,不再将保路运动看做一场普通的地方群体性事件,而是高度警惕其萌蘖作用,视其为可能引发清王朝全面统治危机的高危事件。

然而,此时的恽毓鼎因已辞官家居,无权过问朝廷决策,只好通过友人吕幼舲劝说盛宣怀辞职,据其七月二十日致吕氏书信中称:“杏公(盛宣怀)所处地位甚危,唯速自请罢斥,稍占地步。弟苦于上谒不获见,公盍以此参末议乎?若再优柔不断,恐将受其乱矣。弟与杏公休戚相关,始肯进此逆耳之言也。”⑥

但盛宣怀似乎未领其美意,清政府也似乎下定决心,不愿改弦更张。对此,恽毓鼎只能是付之奈何,但在其日记中零散记录着其情绪的忧虑和愤懑。七月二十四日记:“端侍郎沙市来电,署川臬周善培被乱党所戕,统制朱庆勋自尽。朝旨催端入川,起前总督岑春煊会同赵督平乱。唯岑既无名位足以节制,又无兵勇可以调遣,仅饬其乘轮逆上,单骑入川,恐难得力也。以余测之,成都恐已失守矣。”二十六日又记:“朝廷措置川事颇张皇,已命端方,复起岑春煊;又寄谕滇督李经羲援川,李以不能离滇辞;旋又寄谕陕抚钱能训援川,钱以栈道不便行军辞;又谕粤督张鸣岐分兵援川,张以粤乱方棘辞。阁臣不明地势,不达军情,故疆臣多不受命。大局如此,深切杞忧。”⑦

七月二十八日,四川形势稍有好转,一度中断的电报得以恢复,恽毓鼎获知“城围略解,唯乱党四起,一时尚难平靖耳。”此后十余日,因河北固安县等地发生水灾,恽毓鼎忙于赈灾,对四川事态关注度有所下降。如八月初三日记:“又赴农务总会商办固安急赈……”初五日记:“未刻与嗣香前辈约齐,同访丁大京兆,商拨备荒经费银十五万两,为急赈及冬春赈抚之用,灾民庶几得生矣。”⑧

三、事态的扩大:恽毓鼎笔下的武昌起义

八月十九日,恽毓鼎获知四川嘉定、雅州等府县相继失守,对川事的忧虑重新升起。其《日记》中记:“午前无云而雷,兵象也。”次日,又记:“阅报纸,叙州府失守。川事糜烂至此,朝廷犹不肯罢斥赵尔丰,别简有威望之员,岂竟弃川不顾耶?在火车上见月出时其色如血。”竟将天象与战乱相联系,可见此时的恽毓鼎对四川事态发展的忧虑之深。然而,恽毓鼎并不知道,就在十九日晚上,他所深深忧虑的兵象就已经应验,在这一天晚上,武昌起义突然爆发。二十日黎明,武昌失守。

二十一日,恽毓鼎获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其记:“十一钟始起,下床即接宝惠快信,知革命党于二十日黎明据武昌省城,总督瑞澂弃城遁,湖北提督张彪继之,藩臬以下不知下落。奉旨革瑞澂职,仍署湖广总督,带罪图功。命陆军大臣荫昌督兵赴援。”⑨次日又记:“又闻汉阳县城失守,铁厂、枪炮厂俱为所据,匪党推黄陂黎元洪为首,系新军协统。……藩臬以下官或遁或匿,无一守者,匪党坐而得之。”⑩

武昌起义很快震惊中外。即使京师之内,也是人心惶惶、一片混乱。其记“二十三日晴。一日谣言葚多,传某某处皆兵变失守矣,或系伪电,或出讹传,均无其事。外城吴厅丞(篯孙)张皇失措,勒停唱戏,讥察行人,而无识无胆之京官,挈眷出都。邮传大臣复欲停止京津火车,一时人心摇惑,市面大扰,银行、钱店纷纷兑取银洋,周转不灵,遂致接踵闭门,钞票竟成废纸,甚至大清银行钞票亦不收用,是无国家矣。”11

四、清廷的举措和恽毓鼎的希望

种种乱象表明此时的清王朝统治已摇摇欲坠。对此,恽毓鼎焦虑万分,力图有所补救,七月二十五日“作书致民政部大臣代筹维持市面之策。”次日,“度支部发银二百万两,以百万维持官银行,以百万发商会维持市面,人心稍定。”12

稍后,迫于形势,清廷将盛宣怀革职,永不叙用;下令将护四川总督王人文、署四川总督赵尔丰均交阁议处,并释放川绅谘议局蒲殿俊、罗纶、邓孝可、颜楷、张澜等人。清廷的举措,一度令恽毓鼎欣喜异常,认为“朝廷措置川事得宜,川乱不足平矣。”13

九月初九日,清廷又颁布“罪己诏”,开党禁,赦戊戌变政及犯革命嫌疑诸人;诏亲贵不得任内阁及国务大臣,俟军务略定,即实行;诏开国会,庶政公诸舆论;以赵秉钧署民政大臣;命顺天府设官钱局、平粜局以平市价;添练巡警,以卫闾阎。恽毓鼎闻讯后,更是喜出望外,称之为“自皇上践祚以来,诏令之美,今日为第一。殷忧启圣,我国家承平有日矣。恭读数诏,不禁悲喜交集。”14

十一日,清廷又解散庆亲王奕劻内阁,下旨由袁世凯组织新内阁,更令恽毓鼎认为“朝局大变,果能举从前老朽庸劣腐败之人物习气,一扫而空之,上下一心,力图整顿,巩皇基而安区寓,大有可望矣。”15

袁世凯东山再起后,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强大的军事进攻,另一方面暗中以武力逼宫,满洲亲贵昏庸无能,妥协退让,被迫交出政权。事态的发展风云变幻,远出乎恽毓鼎的预料之外,令其悲愤异常,据其记载:“以大势观之,满洲亡矣。”16 “不意年甫五十,将见此事,悲愤久之。”17 然而,时势至此,已成定局。稍后,宣统帝宣布退位,清王朝正式结束。恽毓鼎的满腔爱国忠君热枕及对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的忧虑牵挂,都随之烟消云散。

五、痛定思痛:恽毓鼎的反思及其评价

痛定思痛,保路运动的发生,其实质是晚清政权统治日益腐朽、列强趁机加强侵略、中央政权与地方社会冲突加剧的一种综合表现和提前喷发。对此,恽毓鼎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因此,这种本质反过来影响了他对保路运动的认识态度、思想主张。所以,在保路运动爆发后,恽毓鼎立即予以高度关注,极力筹划维持市面稳定、主张严惩逃亡官员等。

但是,恽毓鼎的家庭出身、知识结构和仕宦经历,决定了他无法从根本上认清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只能将其归咎于执政者的昏庸贪腐和科举制度的废除,宣称:亡国有三妖,“一东洋留学生,一新军,一资政院咨议局。三妖之中,尤以第一种为诸魔之母。”18 追根溯源,在于光绪三十一年张之洞、张百熙两人联合奏请废除了科举制度,声称:“罪魁祸首则在张之洞、张百熙之力主令学生留学东洋。”19 “今日大局之坏,根于人心,而人心之坏,根于学术。若夫学术之坏,则张之洞、张百熙其罪魁也。”20 但是,却始终未将矛头对准作为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宣统皇帝等。

这种看似矛盾而又现实存在的思想认识怪圈,恰恰反映了清末民初那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以恽毓鼎为代表的一些传统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历程,他们受到了时代风潮的冲击,深切的感受到了清政权危亡的气息,然而,又从情感上对这个风烛残年的政权充满留恋、惋惜,对以科举制度为媒介的中国传统文化沉醉、痴迷。这种感受和情感又相互冲击,在没有寻找到新的思想突破口之前,只能是愈发的趋向于后视,表现出强烈的保守倾向。

注 释:

①四国借款合同歌(传单).隗瀛涛.四川保路运动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22.

②川汉铁路公司特别股东会呈赵尔丰请代奏川路仍归商办文.戴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恽毓鼎.澄斋日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546,546,547,547,548, 549,551,551、552,552,554,555,556,557,561,561,555,562.

参考文献:

〔1〕隗瀛涛.四川保路运动史[M].长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戴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戴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4〕李长莉.开放的时代与保守的个人——一个清末士大夫思想与生活的两重世界[J].学术研究,2007(11).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