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直观 建构概念

2014-06-25陈新华于萍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因数数轴整数

陈新华+于萍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认识因数”。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建立因数的概念,学会找出全部因数的方法,发现因数的特点。

2.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与评析】

一、引入课题,初步感知因数是“表示1份”的数

(一)借助数球,找出12的因数

师:这有一串小球,如果请你这样数:1份1份地数,数到最后1份恰好数完,每份几个?

生:每份1个。

生:每份1个最保险,无论这串小球有多少个,都可以恰好数完。(教师协助学生1个1个地数小球,发现小球共12个)

师:现在知道一共有12个小球了,每份是几个也可以恰好数完呢?

生:每份2个。

生:每份可以是3个。

……

教师将学生答出的每份数按顺序板书到黑板上。

(评析:陈老师设计的“数球”活动是学生认识因数、建立概念的重要经历,这个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使学生形成了对因数形象的、整体的、结构性的认识,由此初步感受到因数就是“一个整数的单位”。)

(二)初步建立因数的概念

师:看来只有1、2、3、4、6、12这几个整数,以它们为1份,可以恰好凑成12。这些数与12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它们是12的因数。因数这个词虽然并不生疏,但今天要研究的是一个数的因数,特别要指出的是只有整数才能有因数,而且作为因数的数也必须是整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因数。(教师板书课题:认识因数)

(评析:通过“数球”活动,学生将“球的总数”就是要研究的“数”,“以几个为一份”就是“这个数的因数”,“能否1份1份地恰好数完”是判断“每份数”是否为“这个数”的因数的标准,“这样的每份数”能找到几个,“这个数”的“因数”就有几个……这种让概念与“数球”活动建立起对应关系的过程,是学生旧经验与新认知对接的过程,也是逐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的过程。)

二、教学新知

(一)了解因数与乘除法有关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 7是14的因数。

生:对,因为14÷7=2。

生:我也认为是对的,好比你有14个小球,7个、7个地数,数2次正好数完。

(2) 5×6=30,5是30的因数。

生:我认为是对的。5×6=30,说明6个5是30,也就是30个小球,每份5个,数6次正好数完。

(3) 5×6=30,6是30的因数。

生:当然也是对的。5是,6也一定是。

生:我同意,因为5×6=30,30÷5=6,30÷6=5。

生:(30个小球)5个、5个地数,数6次;6个、6个地数,数5次。

(评析:学生主动用“小球”来理解、分析和解释新问题,直观的模型成为了学生认识抽象概念的重要支撑,这正是直观的价值。)

2.根据算式找因数。

师:根据“5×6=30”这个算式,能找出30的两个因数。谁能再说一个算式,让大家也能找到某个数的两个因数。(一个学生说算式,大家根据算式找出某个数的两个因数)

3.归纳因数的概念。

师:这样举下去,例子太多了,能不能概括一下什么情况下我们就说a和b都是c的因数了。

生:当c÷a=b时,a和b都是c的因数。

生:或者用乘法,当a×b=c时也行。

师:“数球”让我们形象地认识了因数就是可以作为整体中1份的那些整数,字母则概括出根据这种都是整数的乘法或者除法算式,一下可以找到一个数的两个因数,因数总是成对出现的。那12的因数是不是一对一对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12的因数一对一对地画上线)

(评析:“因数”刻画的是整数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是隐形的,不容易被学生察觉、认识和理解,而“数球”活动让这种关系外显,易于感知,同时调动了已有的认知经验,使其“易于理解”。)

(二)研究找因数的方法

1.尝试尽可能多地找出28的因数。

学生先独立尝试尽可能多地找出28的因数,之后进行小组交流:28是不是只有刚才同学们找到的这些因数,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找因数的方法,并将2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在黑板上。

2.借助数轴,感悟找全因数的方法。

师:28的因数中有最小的吗?最大的呢?

生:28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28。(课件演示:出现数轴,数轴上出现1和28)

师:如果还有因数应该在1和28这对因数之间,在这个范围内,最小的是几,最大的呢?

生:最小的是2,最大的应该是14。(课件演示:数轴上出现2和14)

师:最小的好说,最大的为什么就是14呢?

生:最小的如果是2,2×14=28,最大的就应该是28。

生:15~27都不可能,它们乘1比28小,乘2就比28大了。

师:如果还有因数就应该在2和14之间,在这个范围内,最小的是几,最大的呢?

生:最小的是4,最大的是7。(课件演示:数轴上出现4和7)

生:本来最小的应该是3,但3不是28的因数,就可以试试4,4×7=28。

师:如果还有因数就应该在4和7之间了?

生:但是5和6都不是。

师:借助数轴,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按顺序1和几,2是吗;2和几,3是吗;3和几……一对一对地找因数,实际上是在不断地缩小范围,自然就可以找出全部的因数了。endprint

(评析:借助数轴找一个数的因数,使得学生在探寻找因数的方法时能够更“有感觉”地找,这种感觉来自于数轴上点与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它使得学生对“因数”的认识更富有位置感和联系感,进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找因数的方法。)

3.练习:找出33和36的全部因数。

学生分别找出33和36的全部因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订正并板书。

(三)归纳因数的特点

师:观察黑板上12、28、33和36的因数,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的因数中都有1。

生:它们的因数中最大的都是自己。

师:想一想,其他数的因数也具备这个特点吗,为什么?

生:最小的因数一定是1,无论多少个小球,肯定都能1个、1个地数。

生:任何数都能写成1乘它本身,1是最小的,对应着它本身就应该是最大的。

(评析:此时分析一个数的因数特征,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认知基础,“数球”活动和数轴,让“因数”这一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学会。)

三、练习

教师课件出示问题: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能摆出哪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读题后,尝试完成,教师巡视)

师:这道题与因数有关系吗?

生:有关系,长方形的长、宽都是12的因数。

师:12的因数一共有6个,应该能摆出六种吧?

生:对,1×12、2×6、3×4、4×3、6×2、12×1,六种。

生:不对,应该是三种,3×4和4×3是一种。

生:(拿着自己画的图)这个长方形,这么看是4×3,转一下就是3×4了,其实还是同一个长方形。

师:这样画一画,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3×4、4×3是同一个长方形。以后在给别人讲道理或者自己解决问题时,也可以采取这样画图的方式。(结合课件演示)我们将图画得规范些会看到,一对一对的因数就是长方形的长、宽,我们在数轴上看到一对一对的因数距离越来越接近,画成的长方形就越来越像正方形。

(评析:“摆长方形”的活动也是帮助学生认识因数的直观形式,它与数轴相呼应,帮助学生感受到因数是“一对一对地出现”,只要有序地找,“一对一对”的因数就会越来越接近。这一活动让“找因数”“用因数”的过程变得更形象、更容易。同时,教师还注重点拨学生,当遇到想不清、说不明的问题时,选个直观的方式就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直观”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四、总结质疑

师:关于因数,你还有什么不明白或者想知道的吗?

生:更大的数也是这样一对一对地找因数吗?

生:为什么只有整数才有因数呢?

……

【总评】

通常“因数”与“倍数”两个概念是安排在一起教学的,重在揭示两个数之间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而本课将“认识因数”单独作为一课时进行教学,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真正理解“因数”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难在从“关系”的视角研究数,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都是独立地研究整数,而“因数”是对两个或几个整数之间“特殊”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视角的改变造成了学生认知的困难;第二,难在形成对“方法”的结构化认识,虽然学生“找到因数”并不难,但有序、全面地找因数,并理解这样做的道理是存在困难的。然而这种理解又是非常有必要的,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陈老师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需求,立足于对教材内容的活化与开发,将“认识因数”单独进行教学,这便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感悟的过程,突破认知难点,进而建立概念,掌握方法。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多种直观材料,层层深入地认识并理解数学概念、并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探寻方法。“直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让数学概念“更易于理解”,让数学思考“更有方法”,让数学变得“更容易学”,创造更适合儿童的数学教育。

(北京小学 100053)endprint

(评析:借助数轴找一个数的因数,使得学生在探寻找因数的方法时能够更“有感觉”地找,这种感觉来自于数轴上点与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它使得学生对“因数”的认识更富有位置感和联系感,进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找因数的方法。)

3.练习:找出33和36的全部因数。

学生分别找出33和36的全部因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订正并板书。

(三)归纳因数的特点

师:观察黑板上12、28、33和36的因数,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的因数中都有1。

生:它们的因数中最大的都是自己。

师:想一想,其他数的因数也具备这个特点吗,为什么?

生:最小的因数一定是1,无论多少个小球,肯定都能1个、1个地数。

生:任何数都能写成1乘它本身,1是最小的,对应着它本身就应该是最大的。

(评析:此时分析一个数的因数特征,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认知基础,“数球”活动和数轴,让“因数”这一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学会。)

三、练习

教师课件出示问题: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能摆出哪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读题后,尝试完成,教师巡视)

师:这道题与因数有关系吗?

生:有关系,长方形的长、宽都是12的因数。

师:12的因数一共有6个,应该能摆出六种吧?

生:对,1×12、2×6、3×4、4×3、6×2、12×1,六种。

生:不对,应该是三种,3×4和4×3是一种。

生:(拿着自己画的图)这个长方形,这么看是4×3,转一下就是3×4了,其实还是同一个长方形。

师:这样画一画,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3×4、4×3是同一个长方形。以后在给别人讲道理或者自己解决问题时,也可以采取这样画图的方式。(结合课件演示)我们将图画得规范些会看到,一对一对的因数就是长方形的长、宽,我们在数轴上看到一对一对的因数距离越来越接近,画成的长方形就越来越像正方形。

(评析:“摆长方形”的活动也是帮助学生认识因数的直观形式,它与数轴相呼应,帮助学生感受到因数是“一对一对地出现”,只要有序地找,“一对一对”的因数就会越来越接近。这一活动让“找因数”“用因数”的过程变得更形象、更容易。同时,教师还注重点拨学生,当遇到想不清、说不明的问题时,选个直观的方式就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直观”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四、总结质疑

师:关于因数,你还有什么不明白或者想知道的吗?

生:更大的数也是这样一对一对地找因数吗?

生:为什么只有整数才有因数呢?

……

【总评】

通常“因数”与“倍数”两个概念是安排在一起教学的,重在揭示两个数之间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而本课将“认识因数”单独作为一课时进行教学,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真正理解“因数”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难在从“关系”的视角研究数,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都是独立地研究整数,而“因数”是对两个或几个整数之间“特殊”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视角的改变造成了学生认知的困难;第二,难在形成对“方法”的结构化认识,虽然学生“找到因数”并不难,但有序、全面地找因数,并理解这样做的道理是存在困难的。然而这种理解又是非常有必要的,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陈老师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需求,立足于对教材内容的活化与开发,将“认识因数”单独进行教学,这便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感悟的过程,突破认知难点,进而建立概念,掌握方法。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多种直观材料,层层深入地认识并理解数学概念、并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探寻方法。“直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让数学概念“更易于理解”,让数学思考“更有方法”,让数学变得“更容易学”,创造更适合儿童的数学教育。

(北京小学 100053)endprint

(评析:借助数轴找一个数的因数,使得学生在探寻找因数的方法时能够更“有感觉”地找,这种感觉来自于数轴上点与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它使得学生对“因数”的认识更富有位置感和联系感,进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找因数的方法。)

3.练习:找出33和36的全部因数。

学生分别找出33和36的全部因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订正并板书。

(三)归纳因数的特点

师:观察黑板上12、28、33和36的因数,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的因数中都有1。

生:它们的因数中最大的都是自己。

师:想一想,其他数的因数也具备这个特点吗,为什么?

生:最小的因数一定是1,无论多少个小球,肯定都能1个、1个地数。

生:任何数都能写成1乘它本身,1是最小的,对应着它本身就应该是最大的。

(评析:此时分析一个数的因数特征,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认知基础,“数球”活动和数轴,让“因数”这一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学会。)

三、练习

教师课件出示问题: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能摆出哪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读题后,尝试完成,教师巡视)

师:这道题与因数有关系吗?

生:有关系,长方形的长、宽都是12的因数。

师:12的因数一共有6个,应该能摆出六种吧?

生:对,1×12、2×6、3×4、4×3、6×2、12×1,六种。

生:不对,应该是三种,3×4和4×3是一种。

生:(拿着自己画的图)这个长方形,这么看是4×3,转一下就是3×4了,其实还是同一个长方形。

师:这样画一画,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3×4、4×3是同一个长方形。以后在给别人讲道理或者自己解决问题时,也可以采取这样画图的方式。(结合课件演示)我们将图画得规范些会看到,一对一对的因数就是长方形的长、宽,我们在数轴上看到一对一对的因数距离越来越接近,画成的长方形就越来越像正方形。

(评析:“摆长方形”的活动也是帮助学生认识因数的直观形式,它与数轴相呼应,帮助学生感受到因数是“一对一对地出现”,只要有序地找,“一对一对”的因数就会越来越接近。这一活动让“找因数”“用因数”的过程变得更形象、更容易。同时,教师还注重点拨学生,当遇到想不清、说不明的问题时,选个直观的方式就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直观”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四、总结质疑

师:关于因数,你还有什么不明白或者想知道的吗?

生:更大的数也是这样一对一对地找因数吗?

生:为什么只有整数才有因数呢?

……

【总评】

通常“因数”与“倍数”两个概念是安排在一起教学的,重在揭示两个数之间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而本课将“认识因数”单独作为一课时进行教学,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真正理解“因数”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难在从“关系”的视角研究数,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都是独立地研究整数,而“因数”是对两个或几个整数之间“特殊”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视角的改变造成了学生认知的困难;第二,难在形成对“方法”的结构化认识,虽然学生“找到因数”并不难,但有序、全面地找因数,并理解这样做的道理是存在困难的。然而这种理解又是非常有必要的,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陈老师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需求,立足于对教材内容的活化与开发,将“认识因数”单独进行教学,这便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感悟的过程,突破认知难点,进而建立概念,掌握方法。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多种直观材料,层层深入地认识并理解数学概念、并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探寻方法。“直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让数学概念“更易于理解”,让数学思考“更有方法”,让数学变得“更容易学”,创造更适合儿童的数学教育。

(北京小学 100053)endprint

猜你喜欢

因数数轴整数
这是流行病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如何学好数轴
因数与倍数问题常见错例
“实数”检测题
答案
数轴上的小数
求整数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