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声乐课教学改革之探究

2014-06-23虎翼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

虎翼

摘要:

高校声乐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专业音乐教育人才的阵地,在高校教育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当前高校声乐课改革进行探讨,有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人才,更好促进高校声乐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类;声乐课;课程改革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方向,作为培育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重点基地,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阶段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模式,大部分仍沿用了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更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对培养音乐方向的专业技巧型人才十分适宜,但对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要求来说就不是很适宜了。笔者所在的高校——河南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河南省重点名校,近年来,艺术学院为了能适应现阶段社会对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对四年制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进行了局部调整,学生反映非常好,其音乐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本文将对二年级的声乐课程安排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课程安排把以往的声乐个别课或小组课的形式,由原来的一、二年级普修,改到三四年级选修,一二年级进行统一的声乐概论课程,即声乐集体课。我院的音乐教育专业每年对本省招收40-50名学生,学生分为两组,每组的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这样比较适合集体课的教学;其次就是课程内容的安排,具体分四个学期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每个学期由不同的老师对相应的教学方向进行系统的授课。

一、二年级第一学期主要是中国民族歌曲的鉴赏、演唱,德奥艺术歌曲的鉴赏、演唱以及德语语音课的学习

包含:中国民族歌曲《燕子》《小背篓》《兰花花》《槐花几时开》《走西口》《下四川》等;德奥艺术歌曲《致音乐》《献词》《万灵节》《小夜曲》《野玫瑰》等。

1.中国音乐学院邹文琴教授曾对当今中国民族歌曲演唱的性质进行过准确的定义:“如今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在继承传统的戏曲唱法,曲艺民族声乐艺术,唱法精华的基础上,并且借鉴美声唱法科学的训练手法,比方说它的呼吸,它的位置,它的声音的穿透力而形成的一种混声唱法。当然,它绝对不等同于美声唱法。我们这种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独特的行腔韵味为特点,以演唱和形体相结合的一种声情并茂的,综合性的形式。” 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演唱民歌时,将重点要求学生把发声、咬字、吐词和母语的歌唱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字”注重的便是“喷吐的字头,扩展的字腹,高位归韵的字尾”来加以认识和运用。“以字行腔”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关键,以字带气、以字带声、以字带腔、以字归韵,做到字正腔圆。

2.德语语音包含42个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与英语和汉语的发音相比较,德语语音的发音吐气更加有力、发音器官更加紧张。德语中每一个字母都要发音,特别是辅音的发音也要非常清晰,并且大部分词的重音是在词首,所以德语听起来显得比较生硬,这也是德语语音的主要特点之一。德语元音发音需要给以说明的是:(1)元音出现在开音节中或后面只有一个辅音字母时,一般发长音;(2)元音字母与h组合时,h为长音标志不发音,元音字母发长音;(3)元音字母后面有两个或者以上辅音时,字母发短音。辅音发音需要注意的是:(1)辅音b、d、g、s出现在元音之前时,应发浊辅音,出现在音节末尾或者是后面还有其他辅音时,发清辅音;(2)字母组ch出现在a、o、u、au后面时发清辅音,出现在其他元音之前时,也应发清辅音;(3)辅h出现在元音之后,是元音发长音的标志,h本身不发音。

二、二年级第二学期主要是中外国歌剧的演唱赏析教学和流行音乐鉴赏及演唱教学

包含:中国歌剧选曲《杨白劳》《不幸的人生》《一抹夕阳》《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兰花花》《海风阵阵愁煞人》等;外国歌剧咏叹调选曲《为艺术为爱情》《人们叫我咪咪》《冰凉的小手》《星光灿烂》《柳儿别哭》《漫步街上》等。

1.我院在开展歌剧教学过程中,倡导的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法则。首先,歌剧教学课程除了教授歌剧历史背景、作品家创作缘由、作品的艺术风格等方面知识之外,还应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对歌剧的欣赏、感悟、鉴别等等方面的审美能力,深入的审视、体会歌剧;其次,选择学生相对较为容易接受的中国现代歌剧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外国经典歌剧作品,进行分析、学习、演唱。在学习过程中可分若干小组,每组学习的歌剧曲目是不一样的,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歌剧作品,特别是重点针对部分经典的歌剧片段进行现场演唱和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歌剧的艺术魅力,强化自我的审美功能。

2.流行歌曲教学课程,首先应是以鉴赏课形式为基础,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流行音乐演唱会、国内外流行歌手的演唱的表演方式,了解更多的音乐风格,开阔学生视野,从而找出适合自己的音乐风格。在歌曲曲目的选择上不做特别的限定。而赏析课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看,还要在课上建立讨论时间,在赏析时间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表达自己对音乐资料的认识和观点,使授课教师能对每个学生自身喜爱的演唱风格有一个基础的了解,然后针对每个学生喜欢的不同风格进行针对性教学,并且在课后留一些歌曲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练习演唱。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喜欢的风格作品不一定就适合他们自身的声音条件,所以还要结合每个学生的个体因素,做到进一步的因材施教;其次就是在课堂上多采取互动的教学方法,有计划的让每个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演唱,感受流行歌曲演唱的快乐。

三、结语

到二年级学期结束,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声乐演唱角度上来说,所学习的课程知识,应该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授课教学要求,即:建立正确的声乐演唱的基本发声概念,正确的意大利、德语语音拼读,中外艺术歌曲演唱赏析,部分经典中外歌剧片段的演唱及赏析,中外流行歌曲演唱及赏析。以上所描述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的课程安排,是笔者参与河南省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课题内容,其声乐教学改革尝试效果是否真正适应当今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要求,还有待时间进一步的验证,敬请专家、同行斧正。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方向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研究综述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