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大通关模式构建

2014-06-23梅叶

集装箱化 2014年5期
关键词:港区保税通关

梅叶

保税港区一般与港口相连或相邻,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推动区港联动发展是激发港口发展后劲、促进保税港区功能开发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大物流综合平台的关键和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区港联动良性发展、促进物资要素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成为保税港区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1]本文介绍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以下简称前湾保税港区)大通关模式构建情况,以期为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提升大物流综合效应提供途径。

1 前湾保税港区简介

1.1 港区概况

保税港区指由国务院批准设立,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业于一体,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前湾保税港区于2008年9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2,于2010年封关运营,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通关最便捷的特殊经济区域。该保税港区包括码头作业区(前湾港区二期和三期工程)、物流仓储区、加工贸易区、港口配套服务区等功能区,是我国第一个实现区(保税区)、园(保税物流园)、港(港口)整合升级发展的保税港区,也是我国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合的保税物流层次最高、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监管区域,同时是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贸易港政策模式的港区。

1.2 港区主要特点

(1)区港联动,互补发展。港口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节点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而保税港区内的企业和货物则享受特殊的税收政策。区港联动实现进出口货物从港口进入保税港区的流水线组织和关联作业,促进港口与保税港区潜能互补发展,同时带动金融、贸易、消费、信息、服务等关联产业发展。

(2)信息化程度高。前湾保税港区自封关运营以来,不断优化关联业务流程,积极搭建以延伸产业链、提升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为主要目标的信息化平台,推进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保税、通关、作业等环节无障碍模式,开展电子数据交换,打造以信息中心为特征的现代综合物流平台。保税港区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港口生产管理方式,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格式化、一致化和共享化,为广大客户终端提供便利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3)港城一体化发展。保税港区与港口联动发展为青岛西海岸贸易繁荣和经济发展注入巨大活力,有利于优化西海岸经济格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城区竞争实力提升。

2 前湾保税港区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困境

2.1 优势

2.1.1 完备的综合功能区

(1)港口作业功能,即存储通过港口进出境的货物以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货物,开展货物装卸、拖运等基本港口业务,货物在港区内停留不设时间限制。

(2)国际中转功能,即对进入保税港区的国际中转货物和国内货物进行分拆、集拼,再运至境内外目的港;此外,保税港区还提供进口保税货物整箱堆存服务,可以根据货主需要,在保税港区内进行货物综合处理或国际中转。

(3)国际配送功能,即在保税港区陆上特定区域设立仓储物流区,进境保税货物进入该库场后可以在进行商业性简单加工和批量转换后向境内外分拨配送。

(4)国际采购功能,即国内货物进入保税港区即可享受出口退税政策,采购进区的国内货物和保税货物可以在进行出口集运综合处理或商业性简单加工后向国内外分销或返销。

(5)转口贸易功能,即保税港区内企业可以从事转口贸易、交易、展示、出样、订货等经营活动。

(6)出口加工功能,即在保税港区特定区域设立出口加工区,开展加工贸易。

(7)商品展示功能,即依托国际贸易,在保税港区的特定场所展示供看样订货的展览品、样品,拓展国内外市场,以扩大国际物流量。

2.1.2 大量的优惠政策

(1)国内货物进入保税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

(2)保税港区内企业生产的供区内销售或者运往境外的产品,免征相应增值税和消费税。

(3)从保税港区进入国内销售的货物,按照货物实际状态征税。

(4)区内货物可自由流转,区内企业间货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

(5)对从境外运入保税港区内企业建设所需机器、设备和基建物资等以及生产所需机器、设备、模具、维修用品、合理数量办公用品等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6)对从境外运入保税港区内企业出口加工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件以及转口货物和在保税港区内的存储货物实行保税。

(7)境外货物(实行出口被动配额管理的货物除外)出入保税港区免验许可证,免进口配额管理。

(8)保税货物在保税港区内存储无期限限制,但存储期限超过2年的,企业应当每年向海关备案。

(9)保税港区内企业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和合同核销制度。

(10)保税港区内企业出区到国内市场销售货物可集中办理海关申报手续。

可见,保税港区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港口功能于一身,上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有的政策优势在保税港区内可以全部实现。

2.1.3 优越的区位条件

前湾保税港区地处东北亚国际主航线,是国家级开发口岸、中日韩商圈和半岛经济中心城市以及青岛市蓝色海洋经济战略的桥头堡,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战略为前湾保税港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光明的前景。

2.2 困境

2.2.1 通关方式落后

信息技术大构建与之要求的便利化方式不对称,难以实现高效便利的通关放行:纸质化通关放行环节众多,物化消耗巨大;海关、检验检疫等权限和功能相对独立,在港口与保税港区等客户之间难以搭建高效的信息平台;信息交换各环节烦琐,关联功能开发滞后,阻碍港口生产作业效率的提升。

2.2.2 缺乏高效化、系统化、共享化信息资源平台

前湾保税港区各职能部门与商户(客户)之间存在业务、商业和技术壁垒,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导致报通关、集疏港、船舶配载、采购配送、出口加工等作业环节效率低下。

2.2.3 港区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前湾保税港区主要包括前湾港区二期和三期集装箱码头,四期集装箱及汽车滚装船泊位正在酝酿中。对于以国际中转业务为主的前湾港区,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理应向国际标准看齐;但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港区难以实现新技术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与保税港区接轨运行,导致区港联动效应难以显现。

3 前湾保税港区大通关模式构建

3.1 大通关的含义

大通关指口岸各部门、单位、企业等采取有效手段,使口岸物流、单证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高效、顺畅地运转,实现口岸管理部门有效监管与高效服务的结合。大通关是涉及海关、外经贸主管部门、运输、仓储、海事、银行、保险等多个国家执法机关和商业机构的系统工程。实施大通关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通关效率,减少审批程序和办事环节,使口岸各单位建立快捷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科学、高效的监管,真正实现货物“快进快出”。大通关的核心任务是构建以港口和海关为核心的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在关联职能机构间的流通和共享。实施大通关的核心目标是简化通关程序,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破解信息技术瓶颈,在关联机构和单位之间搭建大物流平台,从而促进物流效率提升和大物流深度发展。

3.2 构建大通关模式的主要举措

3.2.1 改善口岸环境,实施区域通关

区域通关改革是海关总署以企业守法管理为导向,以跨关区快速通关为目标,运用信息化手段,实行“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从而为进出口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服务。近年来,青岛港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不断改善口岸环境:在推进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大通关的基础上,推广多点报关、口岸验收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监管模式;开展与内陆省份区域通关合作改革试点,不断简化跨关区转关作业流程,降低物流成本,扩大青岛港货源吸引力和口岸辐射力。同时,口岸各部门联手打造世界知名、通关便捷、服务优质、成本低廉的口岸品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推出属地报检、口岸验收管理模式;边防检查站实行受理和网上报检运作模式,全面推进“零待时”和“绿色”通道礼遇活动,确保船舶随到随靠,到港即可作业,完船即可离港。

区域通关拥有以下优势:(1)通关程序简捷,真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2)实现进出口货物提前报关,进口货物抵港前以及出口货物在确定出口商品名称、数量等之后即可向海关申报;(3)收付汇及退税快捷,企业在属地海关办理退税、结汇、付汇等手续,操作便利;(4)通关成本较低,企业在属地海关申报可以节省大笔口岸通关费用;(5)运输便利,除布控查验等特殊情况外,进出口货物无须使用海关监管车辆承运。

在面向西北和西南内陆地区广泛开发、建设内陆无水港的基础上,青岛港信息中心积极建立与之匹配的货源组织信息网,实现海关与货源地关联合作。例如,青岛港与潍坊、济南、太原、西安、新疆等地海关签署通关放行协议,实施异地通关放行,对通过港口进入保税港区的货物给予优惠政策和关联作业便利。

3.2.2 全面实施无纸化通关

无纸化通关是海关以企业分类管理和风险分析为基础,按照风险等级对进出口货物实施分类,改变海关验核纸质报关单及随附单证的传统做法,运用信息化技术直接对企业通过中国电子口岸录入申报的报关单及随附单证电子数据进行无纸审核、验放处理的通关作业方式。无纸化通关方式省去现场审单、现场取税、银行缴税、海关核税等传统通关流程的多个环节,为企业节省大量时间和物流成本。

自青岛港海关于2012年探索实施无纸化通关以来,青岛港受益匪浅,前湾保税港区无纸化通关效果尤为显著。企业保税可以直接向海关发送报关单电子数据,无须到海关递交纸质单证,大大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自2013年以来,前湾保税港区全面实施无纸化通关,减少大量纸面单证,每年节约成本达100万元人民币以上。此外,无纸化通关的实施减少客户车辆使用,2013年前湾保税港区减少碳排放量超过。

3.2.3 完善监管服务

近年来,青岛港致力于推广多点报关、口岸验放监管模式,以拓宽企业通关空间:以黄岛、大港为口岸,实现关区内多点报关,企业报关不必拘泥于属地,可选择关区内任何现场申报,由黄岛、大港口岸验放;在大港与黄岛之间实行互为口岸的多点报关,允许企业自主选择申报现场。同时,前湾保税港区积极采取多种举措,不断完善监管服务。

(1)开展区域通关改革试点,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要求。按照海关总署区域通关的统一部署,对守法企业试行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方式,并简化跨关区转关作业流程,促进转关运输建康、快速发展;扩大港口辐射面和辐射力,促进山东省与邻近省份共赢互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2)深化无纸化通关和网上支付改革,扩大适用企业范围。结合多点报关,全面推广无纸化通关和网上支付,规范属地交单和异地网上支付,试点进口无纸化通关。目前,前湾保税港区网上支付税款金额达到关区税款总额的70%。

(3) 扩大贸易守法管理诚信企业规模,倡导“守法便利”理念。根据辖区企业的诚信水平和现实条件,分批逐步扩大贸易守法管理模式的适用地域和企业范围,推动更多企业进入贸易守法管理的快车道。

(4)大力促进保税物流发展。积极探索保税监管模式的整合方式,构建以区港联动为龙头、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枢纽、以优化的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为网点的多元化保税物流体系,推动保税港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经济区域的申报和筹备,辐射并带动区域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发展。

(5)完善通关咨询和应急处理机制,打造海关服务优质品牌。建立统一的综合咨询机构,受理进出口企业及社会各界通过电话、函件、互联网等途径提出的业务咨询,形成一口对外、网上流传、统一答复的工作机制,快速协调和解决企业在通关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6)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步伐,搭建大通关公共信息平台。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模式,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快联网进度,完善运营管理机制,把山东电子口岸建设成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大通关统一信息平台。

(7)加强“零待时”服务。 青岛边防检查站围绕打造优质、高效通关环境的目标,推出多项“零待时”服务措施:①启用网上报检系统,对入境船舶实行预检,实现船舶在港“零待时”;②改进客货班轮检查流程,要求船方加强自管,边检执勤人员除特殊情况外不再登船检查,船舶抵港后旅客即可下船,实现旅客在港“零待时”;③自筹资金印制与“梅沙”系统相匹配的《登船许可证》,充分发挥新系统优势,提高办证效率,实现证件办理“零待时”;④建立畅通的监督投诉渠道,及时处理投诉事件,实现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的“零待时”。

3.2.4 完善港口检验检疫措施

发挥青岛市“中国品牌之都”的优势,扩大出口名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建立青岛市出口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项目库,对青岛市名牌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对出口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项目库内的企业和产品逐一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优先推荐国家出口名牌企业出口免验,并重点帮扶其获得国外权威机构认证,开拓国际市场;对获得中国名牌、省级出口名牌的工业产品出口企业实施统一企业管理,免予批批检验,在“绿色”通道及无纸化通关放行等方面给予便捷的检验检疫模式;对青岛市出口量大的非名牌企业加大检验检疫技术、信息、政策等帮扶力度。

在检验检疫模式和机制方面:推进实施电子执法工程,积极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管理模式;创建方便快捷的检验检疫验放机制,保证食品安全,防止疫病传入;进一步强化青岛港现有检验检疫措施,规范进出口货物放行通关模式,实现“一次吊箱、一次开箱、一次查验、一次卫生除害处理”;对青岛棉花交易中心、橡胶交易中心和大豆交割库采取提前检验、分批核销的运作模式,缩短检验周期,提高验放出证效率。

3.2.5 构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

对前湾保税港区铁路系统实施电气化改造,提升海铁联运集疏运能力;在保税港区通往前湾港区三期码头疏港高速公路建成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保税港区通往前湾港区四期码头的疏港立交公路;完善前湾港区通往保税港区镰湾河桥通道的管制机制;规划并改善前湾港区四期汽车整装进出口码头的交通网络,设计高水平的智能化码头交通体系。

4 结束语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大通关模式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其在促进保税港区功能开发的同时有利于增强港口活力,辐射并带动半岛经济圈经济发展。青岛港要建设第四代世界强港,应充分调研和论证,成立前湾保税港区功能开发研究小组,充分运用保税港区政策优势,深度开展相关业务。此外,前湾保税港区应致力于开发保税港区功能,大力发展相关金融业务[2],强力推进保税港区向自由港转变;同时,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开发智能化信息终端(如客户响应中心系统)[3],开展“微服务”[4]等,通过客户自助化操作,实现信息多功能互动交换,推动保税港区客户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麒栋. 我国保税港区建设和发展前景[J]. 水运管理,2008,30(9):1-4.

[2] 陈钧浩. 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功能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5):114-118.

[3] 刘铮. 集装箱码头客户响应中心设计[J]. 集装箱化,2013,24(12):9-11.

[4] 蔡琳琳. 集装箱码头服务“微”创新[J]. 集装箱化,2013,24(12):12-13.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4-02-27)

猜你喜欢

港区保税通关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假作真时真亦假:逻辑通关②
人大常委会审议“港区国安法”草案
博物馆通关小列车
通关手
保税港区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3.7%
释疑解惑
关于建立港口危险品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探索
广州港集装箱码头运输格局研究
湖北省水运口岸即将新增5个对外开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