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胆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35例临床观察*

2014-06-17蔡宝贵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胃气流性胆汁

彭 超, 蔡宝贵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 江苏 南京 211800)

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病变。临床以胃痛、呕吐、痞满、嘈杂、嗳气、泛酸等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伴胆汁返流的治疗仍停留在对症处理阶段,主要采用胃动力药和黏膜保护剂[1],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使用多潘立酮或莫沙比利配合铝碳酸镁治疗,除了常有口干、食欲缺乏、腹泻等不适,仍存在治疗后易复发特点。临床观察显示,反流性胃炎中黏膜萎缩及肠化生较非反流者多。动物实验也表明:长期的胆汁大量反流,可引起黏膜肌层增厚并成束深入固有膜,固有膜变薄,腺体萎缩,可见明显炎症,并有大量淋巴细胞聚集成堆,部分出现肠上皮化生[2]。因此胆汁反流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密切相关,与胃黏膜癌前病变有明显的平行关系,故积极探索本病的防治,可阻断或逆转其向胃癌的发展,对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其病位在胃、胆,与肝、脾有关。胆以通降为顺,其通借肝之疏泄,其降赖胃气下行。脾主升清,胃主和降,脾胃虚弱,则和降失司,胃气不降则胆气不舒,幽门功能受碍。本科采用自拟降胆和胃汤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5例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53岁,平均40.8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10年,平均3.63 a。对照组35例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最小者28岁,最大者49岁,平均38.31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2年,平均3.89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实用中医消化病学》[3]制定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试行)。①有不同程度的胃脘疼痛灼热、嘈杂、嗳气、口苦、呕恶、泛酸、纳差、脘腹胀闷、倦怠、乏力等症。②胃镜检查发现胃内有胆汁潴留;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或萎缩样改变。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主次证拟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和《中医内科学》[5]中“胃痛”、“嘈杂”等病证的肝郁气滞及脾胃虚弱证证候标准。主证:①胃脘胀痛或隐痛;②遇情志不遂或劳累、受凉加重;③嗳气、矢气则舒或空腹甚,得食痛减,食后饱胀;④易怒、善叹息。次证:①胸闷食少;②泛吐清水;③舌苔薄白;④脉弦。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柴胡12 g,苏梗15 g,香附15 g,桔梗10 g,枳壳12 g,白术15 g,煅瓦楞子15 g,丹参12 g。 水煎服,每日1剂。对照组:多潘立酮配合铝碳酸镁治疗,3次/d,口服。2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复查胃镜,观察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200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拟定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判定标准(试行)。

1.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主证与次证全部消失。显效:主证与次证均有明显改善,或个别主证轻度改善,但次证全部消失。有效:主、次证均有改善,或主证未有改善,但次证全部消失。无效:主、次证均无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变。

1.4.2 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胃黏膜红润,黏膜光滑,胃液色清,幽门口无黄绿色液体反流冒出。显效:胃黏膜局部轻度充血或水肿,胃液色清,较治疗前黄绿色储留液有明显减轻。有效:胃黏膜轻度充血或水肿,黏膜粗糙,胃内有浅黄色储留液,幽门口有黄绿色液体反流入胃。无效:黏膜充血水肿或苍白,:胃内储留液呈黄绿色,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

2 治疗结果

2.1 2组证候疗效标准 见表1。

表1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2组治疗后胃镜检查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胃镜检查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性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乃“邪在胆,逆在胃”(《灵枢·四时气篇》)。脾胃虚弱,胆胃气机升降失常是其主要病理机制,与肝热、胆胃瘀阻等密切相关。因胆附于肝,与胃相邻,为“中精之腑”(《灵枢·本输篇》),内藏胆汁,并藉肝之疏泄,助脾胃以化物。胆汁因胃气通降下行之力,而使之下泄,即所谓“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黄元御《四圣心源》)。反之,“甲木之生缘于胃气之逆,胃气之逆缘中气之虚”(《长沙药解》)。脾胃升降运化功能正常,肝气条达、胃气和降,则胆汁分泌、排泄正常。若胃气不降而上逆,则呕恶噫嗳吞酸;胆胃通降失常,胆汁上逆入胃,可见口苦、呕吐胆汁。临床辨证常以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证为多见。

本科自拟降胆和胃汤由柴胡、苏梗、香附、桔梗、枳壳、白术、煅瓦楞子、丹参。方中柴胡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6]:香附与苏梗,二药合用,一血一气,共起理气解郁,行气止痛之功;而桔梗与枳壳,两药配伍,一升一降,一宣一散,可疏理气机,调和脾胃之升降。枳实与白术合用,源于《内外伤辨惑论》,本方易枳实为枳壳,其中枳壳长于行气开胸,白术健脾运中,一走一守,两药合用,相辅相成,共建健脾、理气,化食消痞之功。而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临床常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中医认为:久病致瘀,而瘀阻络脉,不通则痛,现代研究也认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各种病变都是瘀血或瘀血的病理产物[7],方中以丹参祛瘀生新、止痛。”另加用瓦楞子[8]:其具有化瘀散结,制酸止痛功效。诸药并用具有疏肝降胆、和胃通降之功,从中医证候疗效评定及胃镜疗效评定,治疗组有效率都优于对照,且相对副作用较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杨鸿,侯家玉.胆汁反流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5):26.

[3]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6.

[4]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

[5]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0.

[6]吕景山.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84.

[7]李泓.血浆TXA2,PGI2水平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1):701-704.

[8]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胃气流性胆汁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唐映梅:带你认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