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4-06-11厉晓鹏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月白祥林鲁镇

厉晓鹏

语文教师在讲《祝福》分析祥林嫂形象的时候总是津津乐道于她外貌的变化,而对于她两次到鲁镇衣着打扮始终没有变化却轻描淡写地做了省略处理。其实名人们写出的小说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是精心安排的,而那些细节描写更饱含着作者构思的匠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鲁迅先生在小说的细节描写上一定不会率意为之。

小说《祝福》中有关祥林嫂的衣着打扮的描写共有两处,都是她到鲁镇时的穿着,第一处是这样描写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这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的穿着;第二处则是这样描写的:“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这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的穿着。从第一次进鲁镇到第二次回鲁镇,中间相隔近五年,期间祥林嫂被强行嫁给贺老六生活了四年多,祥林嫂穿着竟然完全相同。是祥林嫂喜欢这种打扮,还是祥林嫂太会节约了,还是她家里太贫穷了?我想都不是!我们可以有这样两种理解:第一种,第一次来鲁镇是因为她的“当家人”卫祥林(“大概”“姓卫”,暂且这么称呼吧)死了,为了给丈夫守孝她头上扎着白头绳,衣服是丈夫卫祥林留给她的;第二次来到鲁镇时她的第二个丈夫贺老六也死了,她为贺老六守孝头上扎着白头绳,衣服是贺老六留给她的;第二种,两次都是为了给卫祥林守孝同时表现自己的守节头上扎着白头绳(其实她已经嫁了两次,守节也只能是心理上的自我安慰而已),衣服还是第一位丈夫卫祥林留给她的那一身衣服。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理解,因为这样更能表现祥林嫂的心理,更能体现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影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丈夫死了,应该穿着丈夫卫祥林家留给她的衣服啊。卫家山的卫祥林是个打柴的,家里很穷,所以祥林嫂不可能穿着有钱人家女人穿的旗袍了,只是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民国时期时兴的服装——上衣下裙,不过很朴素,“月白背心”是很典型的农家妇女打扮。后来祥林嫂被她婆婆抓回去,被逼再嫁给了贺老六,因祸得福却是“交了好运了”给贺老六生个男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虽然贺家墺处在深山,但家在深山的贺老六家底并不比靠打柴为生的卫祥林家贫穷,反而要好得多了,比如娶祥林嫂送财礼就花了“八十千”,不可能寒酸啊。在新家,想必祥林嫂会有更漂亮的衣服穿。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贺老六得了伤寒病死,“夫死从子”,祸不单行,儿子又被狼吃了,“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又回到鲁镇做女工。再回鲁镇的祥林嫂应该穿着贺老六留给她的衣服啊,怎么“仍然”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呢?

看来祥林嫂不是没有更好的衣服穿,而是有意这么穿着的。那么为什么祥林嫂一点也不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呢?因为,一个宁愿撞死(虽然没有如愿)也不愿再嫁的女人对卫祥林守节是很执着的,当然,这种执着是两千年封建文化尤其是封建礼教积淀至民国时的影响的反映。封建礼教中三从四德里的“妇容”就包含着衣饰的要求“服饰鲜洁”等方面,加上“既嫁从夫”,“从一而终”等等束缚,第二次来到鲁镇的祥林嫂是不会在别人面前穿着带有贺老六标志的衣服显摆的,她一定还是以卫家人的身份出现的。否则,柳妈等人拿祥林嫂开涮的话题也多了一个,《祝福》的主题也一定会削弱,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再回鲁镇的祥林嫂的服饰只能是“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的样子。也只有这样,才更彰显封建礼教对祥林嫂那个时代的所有人的毒害了。

看似闲散的一笔,竟蕴含着作者的匠心或者说深厚的文学功力,让我们非常佩服鲁迅先生的文学涵养。所以读文学大师的文章需要我们细心地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情”是和题旨息息相关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月白祥林鲁镇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四层”:引导数学高考的一面旗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祝福》中的三个“剩”
月白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