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旅游承载力的西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2014-06-09柳应华王汝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者承载力

柳应华 宗 刚 王汝辉

(①②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 北京100112③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8)

一、引言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做大做强做精西藏旅游业”,将西藏建设成“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将旅游业列为战略支撑产业,并要求增强其主导产业地位[1]。另一方面,西藏是公认的中国乃至全世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民族文化非常独特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口密度非常小、设施建设非常滞后、社会发育程度非常低下的地区。旅游业是社会性行业,离不开资源、环境、管理以及其他产业的支撑。因此,面临上述诸多约束条件,如何选择凸显“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理所当然成为贯彻中央“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战略部署,推动西藏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西藏旅游一直是热门研究话题。西藏旅游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地位和作用上,徐嵩龄(2001)[2]、刘强(2003)、赵国庆(2004)等通过各自的研究途径,对旅游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证,在旅游业是西藏的主导经济产业地位上逐步统一了认识。代艳(2006、2007)运用产业经济学中支柱产业的相关理论分析后,提出西藏旅游产业应采用超前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3]。由于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需要,西藏走生态旅游之路已经成为政府和很多学者的共识。学者们对西藏各地生态旅游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张敏、方怀龙等(2006、2007、2008)[4]持续对林芝地区生态旅游,王雪梅等(2003)对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李凡等(2005)对那曲地区的生态旅游进行了探讨。虽然关于西藏旅游产业和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目前基本上是定性研究,涉及定量研究成果较少;立足西藏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约束条件,探讨西藏到底该选择何种旅游类型,何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专项研究更少见。鉴于此,本文引入技术经济学方法,尝试将旅游产业面临的约束条件,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承载力核心指标使之定量化,并结合西藏调研数据测算,确定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一)生态旅游内涵及特征

不同的生态旅游者和机构给出的概念不同。为了更好地提炼生态旅游的核心特征,笔者将生态旅游的几个经典定义列举如下[5]:

瓦伦丁(Valentine,1992)定义: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自然旅游方式,它以相对未被侵扰的自然区域为基础,其活动不破坏环境,不会导致自然环境退化(保护),并直接促进保护区的持续保护与管理(甚至有所改进),而且遵循适当的与合理的管理方式。斯凯思(Scace,1992)定义: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旅游体验,它将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尊重东道主社区的完整性。巴特勒(Butler,1993)定义:不能导致环境资源的退化,不侵蚀资源的完整性;意识形态上,生态旅游主要按自然环境本身的状态去接受它,而不是为了个人的舒适对自然环境进行明显的改善;是对自然环境的第一手体验;关注内在的价值而不是外在的价值,旅游者满足程度的期望值是以欣赏和教育来衡量的,而不是以追求刺激和锻炼身体的成就来衡量的。沃考克(Allcock,1994)定义:包含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对他的管理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特点。强调自然环境中包含了文化因素,同时生态可持续性必然包括返回社区对资源进行长期的保护。古德温(Goodwin,1996)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低影响的自然旅游,他会促进对物种及动植物栖息地的维护,其方式有直接促进保护,或通过向当地社区居民提供足够的收益来促进间接的保护,因为收益会使社区居民将他们的野生动植物遗产作为收益的来源而加以保护。范内尔(Fennell,1999)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形式的,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它的中心主要是体验及了解自然,生态旅游应该进行合乎生态伦理道德的管理,并促进其低影响、非消耗性的特点,而且要定位于社区(控制、利益和规模)。它主要发生在自然区域,并促进这类地区的保护与保存。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2000)定义: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的旅游方式,它主要关注对自然区域的体验,培养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与保护。

基于对经典定义的研究发现,定义主要包括两大内容:目的和手段。从目的上讲,随着研究推进,越来越倾向于以目的表述作为定义;就目的而言,最开始就提出环境保护和社区的完整性两大模块,几乎所有定义都强调这两个模块,只是有些直接作为目标,有些作为对环境保护的一种手段。随着研究推进,越来越倾向于作为目的提出。由此可见,环境和文化保护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特质。

定义中一直强调的手段和方式,主要描述生态旅游产品形态基本特征,从需求方的期望和旅游者动机上进行,以自然为基础,而且这个外延一直延伸,文化因素一直作为与之关联的因素,目前甚至有学者将土著文化旅游也作为生态旅游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体验、学习、欣赏和教育。如何通过管理等系列手段来促进生态旅游落实,也就是通过对供给方系列描述来确定生态旅游作为概念的外延。由此可见,适当的管理方式,合乎生态伦理道德的管理方式等,也逐步成为生态旅游的应有之义。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区别的核心维度,见表1。

(二)生态旅游形态

国外学者莫里森(1996)[6]、韦弗和奥特曼(2000)等逐步将生态旅游者根据态度、行为和动机等条件,划分为一般生态旅游者、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和过渡性生态旅游者。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者对环境责任感、旅游设施依赖度、旅游产品体验深度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和行为特征,基于此,笔者将其视为三种不同的生态旅游形态[7]。

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具有强烈的生物中心论,而且这种态度加深了对自然环境所负有的强烈责任感。他们有一种信念,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加深资源基础,他们要求与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有意义的交流;这种态度导致他们偏爱完全主动的、富有挑战性的体验,这种体验包括近距离与大自然接触与不需要非常到位的服务,不会利用大规模的便利住宿条件和服务。因此,这类旅游者喜欢自己进行旅行的安排,自力更生,或者是小团队及专业化的旅行,这类旅行要求有足够的时间,以便能够进入他们喜爱的相对未被侵扰的自然区域。强调个人体验,体力的挑战,长途旅行,喜欢荒野环境。

表1 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区别的核心维度表

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展示出了明显的人类中心论,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不像严格的生态旅游者那样深刻,他们的态度更倾向于保持现状而不是增强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他们对自然环境进行接触的要求水平也相对较低。一般生态旅游者偏好的体验是少一些体力的活动,有旅馆、饮食、卫生设施、停车场及其他服务。他们通常以大团队的形式旅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不介意与其他的一般生态旅游者结伴而行,因此,他们容忍拥挤度的极限值较高。一般生态旅游者参加生态旅游只是将其作为多种目的旅行中的一个目的,因此,产生了一日游为基础的短途旅行。一般生态旅游者学习有关自然的知识,他们更喜欢通过导游解说、小径上的指示牌或解说中心获得解说性的知识。一般生态旅游者喜欢通过旅行社或旅游经营机构替他们安排旅行行程。本质上,一般生态旅游者,喜欢偶尔和自然接触一下,以显示与其它形式的旅游者的不同。这类旅游者对任何形式的信息资源都不很积极,但被调查对象大量依赖口头语言传达信息。

有专家认为,应该还包括一个过渡性团队,他们在对学习自然环境及促进持续增长的态度上,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一致;但是,他们对服务条件的热爱更接近于甚至超过一般的生态旅游者。他们强烈依赖于旅行社安排行程,喜欢有陪同人员的旅行,他们认为国家公园应该为他们的参观提供足够的服务,因此,可以把他们描述为:通过正规的旅游业来参与生态旅游的自然爱好者。这类旅游者的动机更倾向于社会因素,即与具有类似思想的人们相遇,向其他人述说他们的体验。这类旅游者非常倾向于参加由导游带领的山径漫游活动。这类旅游者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提供强烈的自然体验,甚至是荒野的体验,另一方面又要求高质量的服务和中介服务。

通过对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类型的理论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大众旅游、严格生态旅游、一般生态旅游和过渡型生态旅游,对环境资源、旅游设施、旅游组织管理方式、旅游产品体验等方面要求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也可以说,对应不同的环境资源、不同的设施条件、不同的管理方式,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不同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或方式。

三、基于旅游承载力的旅游业发展模式选择模型的构建

根据前面的理论梳理,笔者从旅游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生态环境、设施、管理和旅游资源四个承载力以及环境变化等五个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借鉴国内外生态承载力、旅游资源承载力、设施承载力等代表性指标,并结合西藏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特点,考虑西藏地广人稀等特征,增加“管理承载力”这一项。具体选定指标如表2所示。

该评价指标体系共有44个指标,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仅对其中的一级指标进行简述。第一,设施承载力。设施承载力表示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某地区的各种设施及服务(例如旅馆及其服务人员、医疗卫生及其医疗服务人员、水电设施、通信设施等)对其发展某种旅游产业模式的支撑力度,某种旅游模式的设施承载力越高表明该地区越适宜发展这种旅游模式。第二,管理承载力。管理承载力表示当地对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者的管理能力,包括管理人员、机构、管理基础设施、当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等。第三,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表示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开发所能承受的空间大小。第四,资源承载力。资源承载力表示当地可吸引游客的各类旅游资源(例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等)承载力程度。第五,环境变量。环境变量主要是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考虑进来,从而更客观、更系统地评价各类环境变量对各旅游模式的影响效果。

表2 旅游产业承载力指标体系

表3 基于承载力分析的不同旅游产业模式遴选结果

四、西藏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选择结果

(一)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可获得性,本文的数据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以及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对于一些无法直接获取的指标数据,如每万平方千米旅游管理者人数、政策变量等,结合西藏三年来调研经历,由一直参与调研的五位专家直接赋值。

(二)数据处理过程和结果

以移动电话普及率指标为例演示计算过程。

首先,通过德尔斐法,由五位专家对大众旅游、一般生态旅游、过渡生态旅游和严格生态旅游四种旅游发展对移动电话普及率所需要的依赖度(记为M),依次赋值为2.3、2.75、3.0和3.5,也就是说,严格生态旅游者深入到更为偏远、旅游者更少的原生态环境中获取更深层次的体验,因此对移动电话依赖程度更高;相反,大众旅游者一般呆在成熟的旅游景区,一般也是较多旅游者集中在一起,因此对移动电话普及率依赖度大大低于严格生态旅游者。

其次,将全国分为五个等级,根据全国和西藏自治区实际数据,确定西藏移动电话普及率在全国的等级(记为N),查阅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可知全国和西藏移动电话普及率实际值分别为64.36%和54.36%,结合全国各省市该数据的大致分布情况,西藏初步确定为第2个等级。

第三步,根据公式=(N-M)/M计算在移动电话普及率指标上不同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适宜度,代入公式依次计算为-0.13、-0.27、-0.33和-0.43,该数据越大,说明该指标上发展该模式空间越大。可以看出,西藏移动电话普及率偏低,目前移动电话相关设施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求,而且最不适宜发展严格生态旅游模式。

为了研究的方便,同时考虑到本文选取指标达到44个,直接采用等权重法计算,基本上也能确保科学性,因此直接对五大类累计求和,生成表3。

(三)西藏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选择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西藏自治区采用大众旅游产业模式综合承载力为-0.0151,管理和设施承载力分别为-0.43和-0.32,说明对整个自治区而言,目前的设施和管理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都不适宜采用大众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三种生态旅游形态综合承载力均为正值,说明整个自治区层面可采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即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生态旅游为核心,大众旅游作为补充的旅游模式,大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区的集散中心,主要集中在设施和管理承载力空间相对较大的城镇。

调研发现,自治区文化型旅游资源承载力明显高于自然型旅游资源,城镇综合承载力大大高于其他地区。结合数据我们发现,对全区整体而言,大众旅游不予支持,关键是设施和管理承载力过小。考虑到目前自治区有些城镇是区内设施和管理集中的区域,其设施和管理承载力大得多,一定程度上具备发展大众生态旅游的条件。另一方面,整个区域无论是发展哪种旅游形态,都必须配备游客集散中心。基于这些因素考虑,笔者认为西藏旅游产业布局应采用点线面模式。根据承载力、现状旅游开发强度等特点将游客集散中心分为集散产业中心点和景区游览点两大类。根据辐射范围以及不同模式适应广度,分为自治区级和地市级集散中心,拉萨和林芝八一镇作为自治区级集散中心,狮泉河、日喀则市、那曲、昌都镇以及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县城和部分建制镇等作为地市级集散中心。景区景点可根据旅游开发模式不同来进行分类。一般来讲,大众旅游景点从承载力角度可兼容生态旅游者。区域内大众旅游景点主要是区域级旅游集散中心及其附近的文化型旅游景点,一般生态旅游景点主要是集散中心周边目前开发强度较大、设施承载力强、知名度高、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对较高、海拔相对较低、安全性较强的景点,如鲁朗林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纳木措、羊卓雍措等。过渡性生态旅游景点包含墨脱、札达土林、神山圣湖、班公措等。严格生态旅游更侧重于线和面,主要是阿里、那曲以及其他地市进入性极差、生态旅游资源较好的自然保护区等,如大北线、藏北高原探险游等。

[1]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S].

[2]徐嵩龄.旅游产业应是西藏经济的主导产业[J].西藏研究,2001(1):58-65.

[3]代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总结[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1):13-17.

[4]张敏.西藏林芝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9(7):114-117.

[5]文中7种定义均转引自:(澳)韦弗.生态旅游[G]//生态经济.杨贵华,王跃华,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7-12.

[6]Morrison,A.M.1996.Hospitality and Travel Marketing[M].SecondEdition.Melourne:Delmar Publishers.

[7]文中对3种生态旅游者行为描述均转引自:(澳)韦弗.生态旅游[G]//生态经济.杨贵华,王跃华,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63-70.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旅游者承载力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基于SAP2000的光伏固定支架结构承载力分析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