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初中教师观课议课的困惑与策略

2014-06-06齐传干

成才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者议课课堂

■齐传干

漫谈初中教师观课议课的困惑与策略

■齐传干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以扬长避短,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

一、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传统“听课”的“听”指向声音,听课、评课是对一堂课的好、坏作判断、下结论,对授课教师打分数、定等级,是对教学基本环节线性的“串联”。

观课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场域的环境与资源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

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并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

观课议课是围绕学生课堂学习“并联”发散,追求的是用心灵去感受课堂,体悟课堂和回味课堂。课堂不只是对话、反思、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它还可以延伸到课外。

如果说听课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那么,观课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其宗旨是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

二、初中教师观课议课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一)观课议课形式上的问题

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教师观、议课往往还是听课评课的流程,以“公开课”的形式出现。一般是主讲教师说课—(集体)听课—(预备)上课—(小组)评课—(学校或教研组)公开课或者简称磨课—上课,听、评课代替了观、议课。

(二)观课议课过程中的问题

在观课时,观课议课者存在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平淡肤浅、面面俱到、以偏概全、评新弃旧、空谈理论等情况。

在议课时存在的问题则是观课议课者议错了、议罗嗦了、议得太离谱了、议得笼统了;议课停留在表层上,议课过于客套、流于形式,议得老师不想再上课了。

(三)初中教师观议课的困惑

一是细节化、模式化乃至僵硬化。停留在“听课”层面,一人献课,其他人“拷贝”,非献课教师基本上是“套用”,以听、观课代替备课;骨干教师把持话语权,不利于转变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模式。二是无视学情,流于形式。强调教师一招一式外显的风采;视线或议题偏离了学生;强制集中活动,教师不情不愿,造成心理负担。三是为完成任务,被动地观课议课。基本上,教师不会主动观常规课、自习课和非本学科的课,也就不会主动地议常规课、自习课和非本学科的课。

三、初中教师观课议课的意义

(一)听10节课,不如观议透一节课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比较薄弱,自己的看法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容易偏颇,通过大家的交流,可以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二是通过议课者与献课者的互动,能进一步了解更多的信息,完善自我认识;三是通过专家的引领可以帮助自己提升认识。

(二)观课议课作用——诊断、导向、引领、管理、鉴定

观课议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教师(含执教者和观课、议课者)而言是互相学习、改进教学、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途径;二是对学生而言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我发展的必要途径;三是对教研组(年级备课组)而言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四是对学校而言是实施教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方式。

四、初中观课议课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初中学校,有的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的管理,观课议课行动小组以学科为单位组建,观课议课以议课为主,观课为辅,相同学科教师之间进行观课议课有利于学科教学拓展。

大多数学校是以年级组为基本单位来管理,观课议课行动小组以年级组或年级备课组来组建。前者适应规模不大的学校,观课议课以观课为主,议课为辅,不同学科之间观课议课有利于开阔视野;后者适合规模较大的学校,定期开展年级组、年级备课组观课议课活动,观课议课可以同步。

五、初中教师观课议课活动的有效策略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效益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以学论教”“直面问题”“平等对话”“最近可能区建议”等都是观课议课的策略。我觉得应该把“学为中心”作为第一策略,它包括以下观点:观课的位置要到学生中间去;观课议课的焦点应是学生;观课议课的重心应是小组;观课议课的难点应是展示。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初中教师观课议课的基本策略,具体如下。

(一)备——预先做好准备工作

一是了解班级情况(班级人数、视力、座位、分层、分类、教材、教具、学具等);二是了解听什么课(课型),本课的课题以及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重难点、名师如何设计、哪里不好处理(可上网搜索、查看教参),准备好记录工具如观课议课记录表、量表等。

(二)看——观察课堂教学各环节情况

自主建构、互相激发、高效生成、愉快共享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看,包括:一是观察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观察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包括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学生充分参与、体验、合作、探究;思维训练充分;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习惯。二是观察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观察教师主导作用、目标指向是否准确、落实到位;是否抓住重点、难点、特点;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学;是否能机智处理利用生成;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感染力,观察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三是观察教师是否采用了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否采取了直观教学手段,进行了知识化补偿。是否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进行了差异化补偿。是否在课堂中渗透了新课程改革理念(如学案导学、小组建设、展示交流和检测提升);是否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三)听——教师是否使用了适合初中生特点的语言

听,包括:一是教师是否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使用了直观的教学语言,语言是否有感染力;教师讲课是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师讲课是否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言简意赅;二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真、实、准程度。

(四)想——思考课的成败及深层次生成的处理

想,包括:一是生成处理得(操作活动设计、练习设计)好不好,应该怎样处理(设计),这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出来?应该怎样问比较好;二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哪里,怎样改进会有效果,这样设计为什么精彩,本课是否真实。

(五)记——简要的记录,详略要得当

记,包括:一是记问题处、生成处、精彩处、眉评意见、需改进之处、改进的方法;二是记简单的教学流程;记录概括本课的议课总体框架。

议课时一是倾听献课者反思,多角度思考,但不面面俱到;就课论课,有理有据,平等对话;二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借助网络,开展网上议课;三是撰写课例,激发热议,扩大影响。

总之,观“课堂建构”,议“课改困惑”。它是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关键,是建构高效课堂的有效推手。作为初中教师“观课”在行,“议课”在心,定能观出特色、议出风格。

(作者单位:武汉市旭光学校)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课者议课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试论讲师团教师的语言修养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体育说课的意义与成功策略
浅谈校外美术教师作为“课者”的创新意识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四心”让议课更精彩
议课形式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