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视野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

2014-05-23黄正福

成人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美丽中国高校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观念的建设则是关键,是前提。从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联系,提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美丽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3-0091-02

【收稿日期】2014-01-10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乡镇居民水法意识现状对新农村水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为12XKGJ20

【作者简介】黄正福(1970-),男,杭州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文化和水教育。

一、美丽中国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一)建设美丽中国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美丽中国的根本含义是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生态文明,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要求人们不再从人类自身的狭义利益出发来对待自然界,而是以共生、共存、共荣的态度,实现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力军、中坚力量。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带着保护生态的睿智去服务于经济建设,进而通过大学生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的先锋和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引领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之现状

什么是生态文明,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如何做到生态文明,怎么实现生态文明等问题,更是知之甚少。多数学生,包括多数社会人,也都认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更需要的是国家、政府层面的努力,谈及个人虽应自觉践行但力量微不足道。如在对15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随机走访调查中(以下简称“随机调查”),584%的大学生认为应该由政府对生态尽责任,同时随机被调查的2000多名乡镇居民中,则有54%的人认为政府在防止污染方面所起作用不大甚至没有;71%的人认为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破坏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政府须进一步采取措施;60%的人认为政府还应加大环保违法查处力度和相应立法工作。目前,对大学生系统、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够,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行为,较其已具备的生态文明意识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浪费水电资源,随意过度消费,片面追求近期利益最大化等在大学生群体中颇有市场。由此可见,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刻不容缓。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所在

首先是培养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生力军的重要人才基地,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人才支持。其次也是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智力支持。再次通过高校人才培育、科技创新的双重并进,将高校率先建成生态文明校园,为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并通过其文化传播优势,推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动力源泉。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相对较晚。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布《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才明确提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都要重视环境教育,并第一次提出在全国高校逐步创建“绿色大学”的要求。作为我国最早开设“生态文明”课的北京林业大学,也是从2011年才开始以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生态文明至今仍被认为是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没有被大多数高校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公共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在非生物、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的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只占到很小的比例。随机调查也显示,只有21%的大学生提及自己所在学校开设有生态类专业,更有691%的大学生则认为自己所学的课程中没有生态方面的课程。如何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尚需假以时日,相应的配套适用教材至今还是空白。与此同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也是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无法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开发课程资源,实施生态文明通识教育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大学生树立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理念,并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逐步养成生态文明行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校以此为教育目的,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编写以生动的例子、浅显易懂的知识点为基本生态教育内容,且适合全体大学生的优秀教材等,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公共必修课,作为一种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生中不断普及、传授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尊重大自然,爱护生态环境,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进而采取适当行动力所能及地去践行生态文明。

(二)创新实践途径,突出生态文明实践育人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加强实践途径的创新,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到实践中,让青年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亲身实践中更深层次地感悟生态文明的重要,感受生态文明行为的必须,促使自身更为深刻、稳定和持久地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不断观照自己的认知、行为,逐步走向生态文明。并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辐射效应,宣扬、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全社会逐步建构生态道德并逐渐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活动,自觉奉行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生态文明行为。

(三)打造生态校园,营造生态文明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必须在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上,重视生态校园的打造,通过倡导节约、环保、高效等生态理念,发挥校园文化的催化作用,对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成和行为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如采用节水龙头、节水马桶、节能灯、声控灯、智能电表等节约型水电设施。校园内实行节水灌溉、雨水收集再利用等,开展节水型、节约型校园建设。以生态文明观念设置校园内集观赏、育人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在公寓、教室、实验实训室、图书馆等学生密集场地,多设体现生态文明主题的文化布置。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等等时期,开展媒介宣传,开办知识讲座,组织辩论演讲等等,普及生态文明知识。鼓励学生成立水资源社团、环保协会、绿色协会等生态文明类社团,积极营造生态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纳入考核评价,鼓励生态文明先行

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体系,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意识、行为等列入学生在校的考核评价。可采取将学生对生态文明学习过程的考核,与其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考核多方面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互相测评相结合等。此外,高校还应将生态文明列入对教职员工、校内下属机构部门的年度考核,鼓励全校师生高举生态文明旗帜,弘扬生态道德,做生态文明的先行者、先锋队。

【参考文献】

[1]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

[2]黄正福高校生态教育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杨耀,等论加强高效生态环境教育[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

[4]吕国辉,郭欣欣新时期高校生态教育探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9).

(编辑/乔瑞雪)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美丽中国高校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