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危疑难心血管病的临床分析研究

2014-05-22张妍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疗效分析

张妍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重危疑难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病诱因、合并症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重危疑难心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物治疗28例, 手术治疗2例, 临床治愈20例, 死亡10例。结论 及早诊断、处理、严密监护重危疑难心血管病患者是提高救治成功的关键, 能够明显提高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重危疑难心血管病;临床救治;疗效分析

重危疑难病历来极为重视, 仅就收集的200余例中选出30例心血管病进行分析, 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 其中男16例, 女14例。1~10岁2例, 11~20岁4例, 21~30岁0例, 31~40岁10例, 41~50岁6例, 51~60岁4例, 61~70岁4例。

1. 1. 1 发病诱因 饮食后快走2例, 劳动时晕倒2例, 分娩后发病2例, 突然发病2例, 缓慢发病22例。

1. 1. 2 病因 药物致病6例, 农药中毒2例, 低钾2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 风心病2例, 心律失常2例, 心内膜炎2例, 嗜铬细胞瘤2例, 原发动脉夹层2例, 动脉坏死2例, 冠心病2例, 先天性心脏病4例。

1. 1. 3 合并症 涉及17种, 颅内高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过缓、房性早搏、频发性早搏二联律,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室颤, 阵发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阻滞、完全性房室阻滞、室内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支阻滞), 心室间隔穿孔、心包炎、心肌病、心肌梗死、心衰性腹痛腹泻、急性左心衰竭、肾功能不全、动脉夹层、血栓阻塞主动脉瓣口、左右心室肥厚、双室肥大、肺动脉扩张、结核、草酸沉着症、肾动脉旁嗜铬细胞瘤、急性肺水肿、休克。

1. 1. 4 症状 心悸12例, 出汗10例、气促8例、恶心8例、呕吐8例、抽搐6例、头晕6例、发热6例、浮肿6例、腹痛6例、口唇发绀4例、颜面浮肿4例、胸部压迫感或刺痛、背痛、腹胀、腹泻、颈部不能活动, 喉头痉挛、左及右足背痛(伴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左眼失明, 不能平卧、大小便失禁、烦燥、咳喘等各2例。

1. 1. 5 既往史 风湿病2例, 高血压史2例, 26例无既往病史、家庭史。

1. 1. 6 体征 一般情况, 心率20~30次/min 2例, 40~50次/min 4例, 100~120次/min 6例, 130~140次/min 4例, 150~160次/min 2例, 200次/min 2例, 其余10例正常。血压不能测出4例, 最高34.7/14.7~34.7/20 kPa (258.72/108.75~258.75/150 mmHg) 6例, 7.8/3.9~8/4 kPa (56.25/26.25~60/30 mmHg) 6例, 正常14例。呼吸, 30~50次/min 4例, 14次/min 4例, 正常22例。查体, 面色苍白10例, 巩膜黄染4例, 四肢厥冷4例, 颈静脉充盈2例, 心界向左扩大8例, 心前区收缩期杂音Ⅰ~Ⅵ级10例, 下肢水肿6例, 舒张期杂音2例, 奔马律2例, 早搏2例, 二联律2例, 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8例。

2 结果

初诊与最后确诊相符10例, 初诊待查4例, 误诊14例。尸体解剖确诊6例, 符合初诊2例、24例依常规病史、体征、特殊检查确诊。药物治疗28例, 手术治疗2例, 治愈20例, 死亡10例。药物治疗涉及药物近30品种。行气管插管、供氧治疗2例, 心电监护2例, 洗胃2例, 中药治疗2例。

3 讨论

3. 1 心血管重危疑难病以心跳骤停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紊乱、心力衰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及高血压(急进型高血压、高血压危象), 多在临床上出现[1-3]。本组突发病2例, 缓慢起病22例, 余6例为一般急性起病, 但其17种合并症涉及心包、心肌、心内膜、心传导系、心血管、甚至及脑(脑水肿)、肾(肾功能不全)等心血管外脏器, 发病紧急, 且遇疑难病(心室间隔穿孔、动脉夹层、血栓阻塞主动脉瓣口、草酸沉着症、肾动脉旁嗜铬细胞瘤), 给诊断抢救带来困难, 死亡率高 (10/30)[4]。因死因不明, 尸体解剖8例, 2例少见的“草酸沉着症”(除肾脏有较多的草酸盐沉着外, 心肌和传导组织内并有沉积。患者以Ⅲ度房屋传导阻滞死亡, 并非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 2例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良(经病理切片证实。否定了初诊“心肌病”。“心肌病”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栓形成, 导致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而亡。), 2 例系曲霉菌性心内膜炎所致血栓阻塞, 主动脉瓣口通道仅能通过一探针。血栓经染色切片镜检为曲霉菌致使患者死于急性左心衰蝎。2例为特发性升主动脉中层坏死, 动脉夹层形成, 并从升主动脉始部向外破裂, 引起心包填塞。左肾动脉旁嗜铬细胞瘤(3 cm×2.5 cm×2 cm), 伴坏死, 玻璃样变, 灶性钙化和囊腔形成。继发性回缩肾, 左心室肥厚及轻度扩张, 肾、脑、脾等内脏小动脉硬化。肝、肺慢性淤血, 脑淤血, 水肿, 双侧胸腔内血性胸水约1000 ml, 腹水约500 ml。这就解除了初诊“嗜铬细胞瘤”的怀疑, 慢性肾炎、冠心病给否定。但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与升主动脉中层坏死有什么样的联系, 待进一步探讨。

3. 2 本组除2例嗜铬细胞瘤合并动脉夹层作手术治愈外, 余28例全行药物治疗(包括中药治疗在内。)其中抗心律失常药物者多持不同意见[5]。本组使用氨酰心安、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利多卡因为目前普遍使用, 本组用于6例病患者, 2例有效, 4例无效。无效时改用普鲁卡因胺无效, 后改用苯妥英钠加盐水静脉滴注而20 min就由室性早搏转现为窦性心搏。氨酰心安一个病例使用2次, 一次无效, 一次有效。有的学者认为氨酰心安用于一次快速持续房颤, 55%能在2 d内复律[6]。如何选择抗心律失常药?有的学者认为一般根据药理与经验, 各地治疗的疗效, 不宜相互比较。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品均有抑制心肌收缩的作用, 应用时要考虑患者状况。心律失常不引起大的症状, 不危及生命, 尽量不宜用抗心律失常药, 尤其是长期应用[7]。

3. 3 本组心血管重危疑难病经抢救治愈20例, 特别是1例在9 h内反复心脏停搏达53次又伴有阿期综合征竟能被抢救成功, 实是罕见。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治疗。这就揭示医务人员要提高抢救心血管重危疑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龙洋,马健,康强.重危疑难心血管病的临床分析与进展性研究.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 2013,25(1):31-33.

[2] 龙官保,满媛,马笑.危重急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治与前瞻性研究.中国急救医学, 2013,33(2):101-102.

[3] 邝贺龄.内科急诊治疗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83-89.

[4] 陈健,姚建平.福建三明市2010-2011年心血管病死亡因素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41(2): 119-120.

[5] 方卫华, 朱俊, 郭继鸿. 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评价研讨会纪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41(3): 131-133.

[6] 李家泰.临床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14-619.

[7] 高恩民,杨朝宽.抗心律失常药致室性心律失常 34 例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33(8) :494-495.endprint

猜你喜欢

疗效分析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胸椎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探究
腹腔镜睾丸固定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疗效分析
经皮肾穿刺治疗梗阻性肾积水的临床疗效分析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769例临床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感染的疗效分析
血浆置换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疗效分析
以米托蒽醌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脏器毒性和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