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4-05-18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1期
关键词:拉莫三嗪卡马西平

胡 媛

(磐石市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磐石132300)

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分析

胡 媛

(磐石市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磐石132300)

目的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卡马西平与拉莫三嗪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诊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32例给予拉莫三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疼痛消除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间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拉莫三嗪具有显著疗效,可对患者疼痛症状予以有效缓解,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三叉神经痛;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疼痛消除率

三叉神经痛是在多个或一个三叉神经所支配区间内发生的剧烈、阵发性疼痛,长期疼痛可严重影响到患者睡眠质量与日常工作、生活,同时可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致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严重时可引发多种并发症[2],对患者生命有严重威胁。三叉神经痛发病率较高,虽然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仍缺乏特效临床治疗方法。为探讨三叉神经痛有效治疗措施,笔者选取62例患者分别给予卡马西平与拉莫三嗪治疗,结果显示拉莫三嗪治疗效果更为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诊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2例,其中男26例,女36例,患者年龄为15~62岁,平均年龄为(43.5± 2.1)岁;患者病程为3个月~14年,平均病程为(4.5±0.7)年;将有颅内病变、肝肾功能异常及血尿常规检查异常患者排除。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片治疗,每日100 mg,逐渐增加剂量至600~1200 mg/d并加以维持,直至患者疼痛缓解,之后以最低有效剂量维持。观察给予拉莫三嗪片治疗,初次给药25 mg/d,每7 d增加给药剂量25 mg,加至300~400 mg/d时维持。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

1.3 疗效判定

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状况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根据治疗2个月后VAS评分相较于治疗前VAS评分的改善情况对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进行判断:完全缓解:患者疼痛基本消失,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VAS评分下降程度为95%及以上;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有显著改善,VAS评分下降程度为75%及以上;中度缓解:患者疼痛有明显缓解,VAS评分下降程度为50%及以上;轻度缓解:患者疼痛有缓解,VAS评分下降程度为25%及以上;无缓解:VAS评分下降程度不足25%。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明显缓解+中度缓解)/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5.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利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组内对比采用t检验,当P<0.05时二者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对比

对照组治疗前疼痛VAS评分为(81.3±10.7)分,治疗后(24.5 ±3.6)分;观察组治疗前疼痛VAS评分为(81.5±10.2)分,治疗后(18.2±3.7)分。对比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VAS评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期间对照组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头晕2例,皮疹1例,呕吐、恶心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观察组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嗜睡3例,眩晕2例,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对比可知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不影响继续治疗,未经特殊处理不良反应症状均消失或缓解。

3 讨 论

三叉神经痛属于神经科常见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女性中较为多见,可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下,三叉神经痛发病率逐年升高[3]。目前药物治疗仍为三叉神经痛主要治疗方法,已有报道显示对于80%三叉神经痛,抗癫痫药物可发挥良好效果[4]。

临床研究证实,神经痛发病机制主要和γ-氨基丁酸、谷氨酸受体及钠通道密切相关。卡马西平属于抗癫痫药物,是目前国内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中经典药物,其作用机制是可促使细胞膜维持稳定,抑制神经细胞膜对钙离子与钠离子的通透性,促使细胞兴奋性降低,促使患者不应期延长;同时卡马西平可对γ-氨基丁酸突触的传递功能予以促进,具有抗惊厥效果。拉莫三嗪是新型抗癫痫药物,已有国外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该药物对三叉神经痛可发挥良好疗效,同时诸多临床实践证实,拉莫三嗪对中枢痛与三叉神经痛可发挥治疗效果。拉莫三嗪即是利必通,属于苯基三嗪类化合物,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作用机制是对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加以阻断,抑制反复放电过程,对形成周围神经异位冲动的过程予以抑制,从而降低机体内兴奋性递质如天冬氨酸及谷氨酸等物质的释放,抑制神经兴奋。拉莫三嗪进入人体后可被肠道迅速、彻底吸收,不会产生明显首过代谢,在口服用药后2.5 h即可达血浆峰浓度,最后可自尿液完全消除。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采取拉莫三嗪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间无显著差异,而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时,只要患者疼痛VAS评分缓解50%及以上即算作有效,而拉莫三嗪主完全缓解人数较多。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拉莫三嗪对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程度显著优于卡马西平。通过对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无显著差异,且均为轻微不良反应,对后续治疗均未造成影响,由此可见这两种药物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拉莫三嗪具有显著疗效,可对患者疼痛症状予以有效缓解,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1] 谢红雯,姜宏志,袁庆国,等.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6):506-507.

[2] 李泽.常用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系统评价[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8.

[3] 杨鸿雅.三叉神经痛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研究[D.泸州:泸州医学院, 2012.

[4] 唐小刚,王延金,舒志成,等.手术、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预后[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7(6):616-617.

R745.1+<1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1-0147-021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21-0147-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1-0147-02

猜你喜欢

拉莫三嗪卡马西平
蓝色的海豚岛(四)
Island of the Blue Dolphins ( IV )蓝色的海豚岛(四)
拉莫三嗪在中国人群中治疗双相抑郁时预防转躁的Meta分析
小象柚子长大了
卡马西平结晶工艺研究
治疗药物监测在抢救卡马西平中毒患者中的应用Δ
三嗪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微波辅助水蒸汽结合上浮溶剂固化法快速萃取谷物中三嗪类除草剂
临床药师对卡马西平中毒患儿解救用药的分析与监护Δ
内含双二氯均三嗪基团的真丝织物抗皱剂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