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与演奏分析

2014-05-16于亚男

关键词:调性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于亚男

(沈阳音乐学院 声乐系,辽宁 沈阳 110818)

在文学艺术上,不同的作者对同一种事物总是有不同的理解与体会,自然创作作品的立意和风格也会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深入了解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特色,笔者选择不同创作风格作曲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写实意境类型艺术歌曲伴奏特色及演奏分析

《江雪》是作曲家姚盛昌根据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的五言绝句而创作的艺术歌曲。全曲意境深邃,犹如展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读罢全诗,你会身临其境地看见一位渔翁冒着凛冽的寒风和铺天盖地的飞雪,独自垂钓于江面之上。会让人感受到渔翁心灵深处是怎样的孤傲和高洁。通过自然环境和人物行为的对比,使读者在这20个字的描绘中就能鲜明地理解诗中渔翁的独特性格和他内心深处的选择,这恰恰也是诗人的自我表白。因为当时诗人正遭受政治风暴的袭击,这个渔翁的性格就是诗人自己的那种超脱世俗、高洁自赏的品格。

在这首歌曲作品中,作曲家姚盛昌把声乐的旋律与伴奏的旋律紧密的融合为一体,使这首歌的音乐线条与和声效果一气呵成,好似一幅淋漓尽致的水墨画般栩栩如生。

从开始至第27小节为A,体现的是整个大自然在冬雪的笼罩下寂静无声的景象。从第28小节至31小节为B,体现的是在冬雪中的江面上渔翁独钓的特写镜头。从第32小节到结尾为尾声,此段中的音乐再现了A的音乐旋律的影子,但歌词却是B段的最后一个字“雪”。作曲家之所以把这个字作为尾声,那是因为“雪”字既是诗题的中心词又能概括全诗的环境内容。这样表面上看是在突出“雪”,而内在的思想情感是在引人深思——渔翁应该有怎样的意志品质才能垂钓江雪之中。这样诗中要表达的那种空旷、空冷之中的气节便跃然谱间。此时的声乐旋律不断重复的是A的音乐内容,更加渲染了大雪的环境特点。全曲在音乐结构上没有十分明显的曲式结构特点,而是让音乐脱开结构的束缚,把各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按照不同的音乐形象内容尽情地展现,使音乐和人达到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歌中也没有重复歌词,所以没有破坏诗人简练的语言,也更加符合中国文化的环境和心态。

从伴奏织体方面看,大致有三个特点。特点之一是:伴奏音乐旋律简洁,和声效果鲜明。特点之二是:音乐旋律在渲染“雪”的气氛,无论是和声效果还是音乐形象都时时刻刻在表达雪的主题。有时谱写雪的面积之广大,有时谱写雪花飞扬的密集。演奏时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可能较好地完成演奏。比如第32小节到第34小节是对前面声乐旋律的背景补充,所以是在表现下雪,到了这三小节也是有细微的变化的。在第34小节中加入左手的低音和弦以后的音响效果,要比第32小节中的下雪形象显得更浓更大。特点之三是:在演唱者的旋律下,伴奏织体基本上是一个和声和弦的延长音,有时甚至是无声的(见谱例1)。

谱例1

这种形式一方面非常符合江雪的静谧和渔翁的孤傲,另一方面也为演唱者表现作品提供了空间。因此,这首歌曲对于伴奏者在乐感的灵性和悟性方面要求是极高的。

伴奏要点分析:1.这首作品在速度上没有作具体的安排,所以可以根据演唱者的具体条件来确定,但是就歌曲的意境来看,描绘的是“大江”“飞雪”,所以笔者认为速度不应过快,应营造出一种静谧,空旷的雪后江景;2.整个作品的和声色彩很丰富,变化音很多,而且出现很多不谐和音程,所以在弹奏时就会给演奏带来一定难度,需要演奏者仔细练习;3.力度上主要以弱为主,就是要突出歌曲素雅的风格,左手的许多和弦本身就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又将其低八度,所以在音量的控制上可以借助弱音踏板来达到低沉而宁静的效果。

二、民族传统类型艺术歌曲伴奏特色及演奏分析

《送友人》由屈文中创作于1976年。虽然送友人是难舍难分的,但将士出征的英雄豪迈气概从头至尾贯穿始终。全曲分为上下两部分:“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上半部的开场白是有力的清唱,每个字每个音都要坚决地夸张地站稳,行腔有棱角,应一板一眼的唱清楚。英雄从此一别“孤蓬万里征”。虽“孤蓬”,虽“万里”,英雄并不害怕更不后退,敢于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坦然自若,充满必胜的信念。下半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似表达出人如浮云在天下到处遨游,日落是不免流露缠绵的亲情。但英雄“挥手”抹去一切留恋之情,从浪漫诗意的情感中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只有战马嘶鸣万里征程走不停。经过“啊”的重复句便在浪漫的诗意和真实的场景上加以渲染和夸张。

钢琴伴奏方面体现了屈文中先生的创作特点。屈文中先生是一位温和文静的人,他的歌曲中闪烁着智慧与情感的光辉。他的艺术歌曲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之中,但又具有现代的精神。他的艺术歌曲创作讲究摄诗词的神髓。中国绘画中讲究“意趣”,屈文中先生的音乐中把“调外之调”“音外之趣”恰当地结合与配置,使音乐变得耐人寻味。屈文中先生从来把自己归属于“民族的”“传统的”作曲家之列,所以,在作品的“调式结构”与“音调特征”中也极有中华民族的乡土气息。钢琴的开场白具有一定的戏剧性(见谱例2)。

谱例2

上半部却把主动性让位给歌者,转入下半部时,用音程的滚动衬托浪漫诗意的情怀,用和弦的转换渲染真实生活的场景。

伴奏要点分析:1.这首作品民族性较强,具有传统的中国色彩。因此,演奏起来应该容易把握。2.首先前奏部分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应弹奏的比较激昂、热烈。力度以强为主,左右手的八度十六分音符,速度应呈慢—快—慢进行,在第二行,两手又以三个声部出现,这时应突出右手的旋律声部,其他两声部稍弱。这也是歌曲的主题乐思之一,在后面伴奏中还会出现,因此要在前奏中加以强调。在结尾处作渐弱和渐慢处理,等待歌声进入。3.歌声进入后,伴奏部分仅仅出现几个和弦衬托旋律,之后出现了三声部主题乐思,但是由于是在伴奏部分出现,所以音量上应有所控制,不能盖过歌声。4.在歌曲的下半部分,由于旋律的开始有所起伏以及演唱者的情绪不断高涨,钢琴伴奏的份量也逐渐加大,右手巧妙地运用十六分音符的音程滚动以及20连音,因此伴奏者应弹奏的流畅,一气呵成,推动音乐的向前发展。

三、中西合璧类型艺术歌曲伴奏特色及演奏分析

十二音体系是西方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之一。它是将一个八度中12个半音各自作为平等的一员,因而废除了中心音的存在而进行作曲的一种技法。最早试验十二音技法的是J.M.豪埃尔。将十二音技法变成一种体系的是A.勋伯格,首次应用于1921年。他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有组织原则的泛调性音乐。《涉江采芙蓉》由罗忠创作于1979年,是我国最早公开发表的一首十二音探索性歌曲,用严格的十二音作曲技法完成,也是将西方现代派作曲技法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代表之一。由于古诗含蓄淡雅的诗风与十二音音乐有某种艺术上的共通之处,作曲家精心设计了一个五声音阶特点的十二音主题,因而使十二音与一定的民族风格挂上了钩,体现出怅茫、悠远的中华文化古韵。作曲家对于调性的安排非常精妙,重视无调性思维的调性化和调性思维的无调性化,探讨了调性思维和无调性思维是如何既对立又融合,为怎样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提供一些借鉴。这首艺术歌曲在创作上具有突破禁区的历史意义,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诗中刻画了妇人在江中采芙蓉时的孤独,怀念故乡又不能归去的失落心情。

歌唱的旋律采用了现代音乐十二音作曲技法中常用的“对称”“倒影”“逆行”等手法,以突出它的色彩,渲染孤独的情怀,音乐的美学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钢琴伴奏方面有两大特色:一是色彩,二是意境。它与歌唱旋律在表面上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甚至在演绎过程中也无法相依相伴,然而在实际上,他们的寓意、色彩、动率、情感的内在连接是完全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时比传统技法的艺术歌曲体现得更深刻。因此,把所有的体会表达出来的关键只在一个中心:把握情感。

歌者和钢琴伴奏的“乐感”在此类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对待现代技法创作的艺术歌曲,许多音乐中的问题是无法用语言讲明白的,它只能意寓,而不能言表。对于歌者和伴奏者如此,对于欣赏者也同样如此。欣赏的人自身要有较高的文学和美学修养,有极好的想象力,通过融化在音乐中的一切相互沟通,碰撞出火花,从而达到艺术上的共鸣。

伴奏要点分析:1.这首作品是运用西方十二音技法创作的歌曲,属于无调性体系,其和声色彩丰富,变化多样,因此在演唱和演奏上都具有相当的难度。演唱者和演奏者必须各自非常准确地练习,再多次的配合方能实现统一。2.演奏这首作品对伴奏者的钢琴水平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变化音数量很大,在弹奏过程中应格外仔细。3.这首作品的节拍也很复杂,有许多变化:2/4、3/4、4/4、5/4交替出现,所以在弹奏时一定要准确,做到变换自如。4.速度上很慢,目的是突出诗文的韵味。力度上大致以弱为主,同样可以很好地利用弱踏板的作用。

四、淡雅简约类型艺术歌曲伴奏特色及演奏分析

《乌夜啼》是一首写“离愁”的名作,艺术表现极其凄惋动人。李后主通过精美的有意味的艺术形式,把“离愁”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变成了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象征意蕴。今天对我们来说,不论你是在离乡去国的天涯海角,还是在辞亲别友的黄昏清晨,只要你真正品尝和领悟了这首词的隐性意蕴,你都会深深地经受着灵魂的颤栗,感情上产生极大的共鸣。这就是本词的美学价值所在。

词上篇写愁景,以凄惋笔触烘托环境;下篇写离情,以暗喻手法寄托哀思。

《乌夜啼》的曲作者是台湾人阿镗,正如南方人的饮食习惯——喜爱清淡口味一样,他们的作品也显得淡雅素秀。旋律简洁,有吟唱的特点,更像是在边读边唱,也非常符合朗诵规则。

这首歌曲的伴奏在钢琴伴奏方面,其音乐语汇简练,伴奏织体基本上采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也很简单,上篇多用八分音符,下篇则多采用十六分音型。

对空拍的使用很到位,走走停停,欲说还休,凸显诗人内心的矛盾。值得一提的这首歌曲在速度方面的运用和改变,开始采用50的速度,比较舒缓,力度为 p,衬托出“西楼”“梧桐”“深院”“月如钩”的幽静与寂寥,再重复了一遍上片的歌词以后,开始下篇歌词的时候,速度转为了70,力度为f,这一慢一快,一强一弱的变化刻画了诗人由周遭景物的气氛联想到自己故国远去的不幸与愁苦的心理变化,准确,生动,细致入微。伴奏者应读懂诗中的意境,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受,更好的配合演唱者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

伴奏要点分析:1.前奏部分要弹出休止符的间断性,走走停停的感觉,突出古典诗词的朗诵特点。而且这种特点贯穿整首作品。2.歌曲的上半部分,歌词极具念白特点,因此伴奏延续前奏部分的风格,伴奏音型以八分音符为主,右手基本是重复旋律声部。力度仍然以弱为主,速度较慢。进入下半部分,作者根据诗词的内容巧妙地将伴奏音型改为十六分音符,速度也加快许多,力度也随之加强,可见此时情绪在发生变化,但在最后一句时,速度突然又回到了第一部分的速度,这样的处理使歌曲前后具有较强的对比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伴奏者应领会这种意图,准确地把握歌曲风格。3.演奏这首作品时,踏板不宜使用过多,这样做是由作品简洁的伴奏织体和素雅艺术风格所决定的。

通过对以上几位作曲家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上存在着不同的手法和风格,然而每个作品都是张弛有度,给人以深刻印象。姚盛昌先生的作品虽然看似手法简练,节奏零散,但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诗中雪后天地之间的空旷与无际,将几句简单的文字描写立体成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屈文中先生是一个融民族与现代风格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兼具民族与现代的特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融入中国音乐的传统元素,但却表现为现代的气息。丰富的音乐色彩把对亲人的眷顾和对国家的忠诚表现得入骨三分,动情之处无不让人为之感动。罗忠先生在作品中敢于大胆尝试全新的作曲技法,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中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鲜的血液,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将十二音音乐用在古典的诗句中,形成古今的对比,给人听觉上的冲击,也为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引入新的内容,提高了演唱和演奏方面的难度,从而增加了中国艺术歌曲新的魅力。

[1]曾立国.古诗三百首[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2]徐育民,赵慧文.历代名家词赏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3]李斐兰.钢琴伴奏艺术纵横[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詹 丽】

猜你喜欢

调性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