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错了吗?

2014-04-30贾华强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年6期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

贾华强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并持续要求不同所有制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进而产生具有混合特征的所有制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并推动这种新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和完善,就是符合规律的做法,可以促进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更加健全,生产力水平有效提升。混合所有制以温和过渡的方式,消除了对社会主义前途的疑惑,创新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解释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当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 基本经济制度 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对于“发展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明确强调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①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已经愈发成熟和完善。

我国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益探索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了“混合所有”的概念,是其首次出现在党的正式文献之中。此次全会在论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时,指出了“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②我们党在当时作出这一论断,是建立在党对改革开放后国内所有制形式新变化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逐渐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并开始了从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化;与此同时,国家为增强国营企业活力,实行了联合、合资、改转租等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单位外部,不同所有制并行发展;经济单位内部,不同所有制之间逐步发生联系、融合,形成了混合所有的财产所有结构。“新的财产所有权结构”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很多争论。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也属于公有制经济。这一论断的提出,实际上肯定了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在这一基础上,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③党的十七大对其进一步加以发展和完善,指出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④

可以说,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党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实际,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而得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重大创新。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指不同所有制成分的资本在经济单位内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形式,反映的是发生在经济单位内部的所有制结构状态。

广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则突破了单个企业的范围,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表现为不同所有制成分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所有制结构。

可以看出,广义包含了狭义,结合《决定》的提法,我国推行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广义层面上的。

要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首先需要区分“混合所有制经济”与资本主义的“混合经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凯恩斯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混合经济”。这种混合经济起初是企业内部国有部门与私有部门的合作,发展到后来逐渐超出微观的范围,以致于“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整个国民经济都变成了混合经济”。⑤此外,萨缪尔森和林德伯格也对“混合经济”进行了阐述。归结起来,资本主义的“混合”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私有资本与国家资本、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的结合。

两种社会制度中“混合经济”表面上相似的背后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资本主义“混合”的实质是不同形式私有资本的结合,目的在于缓和、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的危机;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则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联合、利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与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从宏观层面来看,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拥有开放、多元所有制结构的经济形式。开放是经济系统内部与外部进行能量、要素、信息等的交换,经济开放的好处已得到普遍认同。提起改革开放,很多人都将“开放”单纯地理解为打开国门、敞开市场。实际上,这只是对表象的浅层次认识。“开放的根本是所有制的开放”⑥,“经济开放的基础是所有制的开放”⑦。我国要对外开放、发展商品经济、激发市场活力,就必须要打破“一大二公三纯”的状况,在所有制层面上允许多元所有制成分的存在和发展。与此同时,我国要保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就必须始终将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可以说,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设立的原因所在。

从所有制根源和层次角度来看,混合所有制是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的次生、过渡所有制形式。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论述亚细亚农村公社问题时,曾使用原生和次生的概念。已故著名经济学家晓亮也曾提出,“混合所有制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生所有制结合而成的次生所有制,也可以说是由基本的所有制合成的一种所有制”。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际上是对经济中原生所有制结构做出的宏观层面规定。原生形态无法分割,而次生形态则可以灵活衍生出多种发展形态,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等。因此,次生的混合所有制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此外,原生所有制形态之间直接转变,必然是异常激烈的变革,这种变革的副作用巨大;而混合所有制通过渐进性转变,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其形态,使生产力、生产关系持续适应转化,能够以温和过渡代替剧烈变革。

混合所有制经济,满足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在论述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的任务时指出,首先“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然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⑨同样,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商品经济可以提升生产社会化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也证实,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多元的经济利益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实践证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并持续要求不同所有制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进而产生具有混合特征的所有制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并推动这种新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和完善,就是符合规律的做法,可以促进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更加健全,生产力水平有效提升。

混合所有制是更具兼容性的所有制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所有制决定“对生产条件的关系”,⑩是划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依据。原生的所有制形态具有鲜明、排他的阶级属性,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根源,是“社会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单纯的私有制必然引起与社会主义的直接对立。然而,混合所有制经济却具备了兼容性,“本身并不能说明它‘姓什么,它只是为某种社会基本的、原生的所有制所服务的一种所有制形态而已”。混合所有制“姓”什么,要看其中占主导的所有制成分、生产的目的、所服务的对象。公有制为主体,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服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自然应当姓“社”。兼容性使得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行会遭遇最小的阻碍。

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现的创新性

混合所有制经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言,是巨大的创新。笔者认为,结合混合所有制的特征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来论述,可以更为深刻地感受这一创新的伟大与来之不易。

混合所有制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消除了社会主义与私有制二元对立的教条观念,实现了认识上的突破与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决定着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进而决定了阶级和社会属性。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对立面,社会主义公有制也与资本主义对立。基于对这一理论教条式的理解,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彻底消灭私有制。

前苏联在其建国初期,迅速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弊端的显露,前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但由于上述教条式观念的影响,其改革始终停留在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调节——仅引入市场调节成分,从未深入到所有制改革这一根本层面,使得改革最终失败,社会主义体制崩溃。相对于前苏联的失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所有制改革,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更创造性地推动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使改革取得了成功,生产力实现了飞跃。

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必须辩证地看待、运用,并且结合实际进行发展。经典理论中社会主义与私有制对立,是就本质层面而言;在具体实践层面,不仅不能“水火不容”,相反还需要把两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混合所有制实现了这一点。可见,混合所有制是对社会主义所有制认识的深化。正确区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本质与具体实现形式,实现社会主义与私有制从“二元对立”到“以私促社”的跨越,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创新。

发展出次生形态的混合所有制,消除了公有制与私有制绝然对立的片面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所有制部分。在马克思那里,直接阐述的所有制形态只有公有和私有两种原生形态。这可能是由于,马克思理论的核心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述资产阶级必将灭亡和无产阶级必将胜利的历史规律,因而直接运用两种原生形态的矛盾运动来分析即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条式理解上述理论,导致了公有制与私有制截然对立的片面认识长期占统治地位。这种错误认识,一方面导致了所有制结构的单一、封闭与盲目;另一方面则完全忽略了处于中间、次生形态的所有制形式。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生产社会化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所有制结构的要求并不相同。在生产社会化水平较低的阶段,需要多种所有制并存,通过互相交换、渗透、融合等方式,提高社会化生产水平,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然而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任何与私有制相关的所有制形式都被视为“资本主义”“敌对势力”、“异己力量”,被不遗余力地消灭。“一种所有权对另一种所有权的排斥必然闲置经济要素”,结果只能是有益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不被采用。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并非只是公有和私有对立的体系。马克思在晚年提到,小农经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中间、次生的所有制形态,“恩格斯同意并坚持了马克思的这个观点, 在《法德农民问题》中具体指出在这个过渡阶段中, 还存在多种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局面”。所以,混合所有制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题中应有之意,只是由于时代、论述体系等的限制,经典理论中未详细展开。

现在,我国提出、推行混合所有制,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弥补了经典理论的不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创新。

混合所有制作为温和过渡的所有制形态,创造了私有制向公有制、非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新方式,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社会主义部分增添了新内容。如前所述,混合所有制成功消除关于所有制的各种教条主义观念,私有制得以与公有制渗透、融合。笔者认为,这一创造性的方式可能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混合所有制横跨公有制和私有制,并且拥有社会化的所有制结构,本身就孕育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关系。混合所有制的发展,直接推动公有制因素的增长,以及各种类型的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深度融合,这可能成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这种新途径的优点在于,相比于暴力革命的激烈方式,这种过渡由于温和而能减少对生产力的破坏。

第二个方面,所有制结构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过渡至关重要,“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内在机理主要在于所有制基本等同于生产关系,破除阻碍新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生产关系,生产力自然得到极大提升,正如恩格斯所说“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生产力的必然结果”。根据经典理论,进入社会主义后,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是单一公有制,实行自觉社会劳动、消灭商品生产和交换、完全按劳分配。

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之初,建立了经典理论设想的所有制。然而,现实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些其他条件也和经典理论中所设想的有很大不同,经典理论中的具体构想早已被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行不通,正如马克思所说,“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现实中的初级阶段要提高物质生产力,就需要发展商品市场和交换关系,需要市场机制调节生产和分配。归结起来就是需要多种所有制,这就必须对单一公有制进行改革。然而,激烈的所有制结构更迭,必然造成摩擦、动荡和破坏,前苏联走极端的“休克疗法”就是例子。温和过渡是最优选择,混合所有制实现了这一目标,我国的成功经验是最好的证明。总之,混合所有制以温和过渡的方式,在如何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方面,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增加了创新的成分。

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基础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契合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填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此处的空白。对于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按劳分配”的构想,“他(劳动者——作者注)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收入分配制度总是以所有制为主要依据的,上述构想,是与单一公有制相适应的。我国要进行所有制改革,必须相应地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此外,按劳分配一方面需要劳动者在极大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基础上自觉劳动,另一方面则需要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这在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法实施,已被我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所证明。我国在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改革、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后,相应实施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具有创造性的举措。

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推动了收入分配合理化,这是因为各种类型的资本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等方式,可以共同更好更公平分享地发展带来的成果。同时,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起到激励作用。基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促进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的活力竞相迸发,推动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可以看出,对于当下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没有论述,而混合所有制经济填补了这一空白。

混合所有制经济创新地从所有制层面,解释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落后于资本主义的疑问,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解释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当代性。二战以后,整个世界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两种社会制度在竞争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预测矛盾的现象。那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纷纷实现了经济腾飞,生产力水平极大提升。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实行公有制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频繁而持续地遇到挫折,生产力进步缓慢。为何“腐朽落后”的私有制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反而抑制了生产力进步?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更是直接把疑问推向社会主义前途。

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错了吗?混合所有制的出现,以及我国由此创造的经济奇迹,有力证明了经典理论没有错。前面已经论证了所有制结构对生产力的巨大影响,事实上,早在凯恩斯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已经开始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国家资本与私有资本融合,搭配以国家干预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不仅缓和了基本矛盾导致的经济危机,同时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也正符合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的论述——“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转过头再看社会主义国家,如前所述,对经典理论教条式的理解,长期错误地坚持单一公有制,生产关系严重阻滞了生产力进步。可以看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消除了对社会主义前途的疑惑,创新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解释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当代性。

意义与启示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造,是党和人民宝贵的财富。总的来看,我国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国内市场繁荣,各类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发展成果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归根结底,混合所有制经济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满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水平由此得到极大提升。然而,我们仍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水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社会主义构想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仍然艰巨,任重道远。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创新历程,为我们提供指导和启示,就是要不断地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通过持续创新来不断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而不是固守成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包容开放,而不是保守封闭。在接下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要避免对经典理论教条化理解;相反,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现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改造、发展经典理论。从实际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并努力上升为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硕士研究生周鹏飞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0页。

[法]让-多米尼克·拉费、雅克·勒卡荣:《混合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页。

荣剑、范恒山:《论所有制的开放》,《开放时代》,1989年第1期,第18页。

曹立:《混合所有制研究》,2002年博士论文,第16页。

晓亮:《论混合所有制》,《企业活力》,1998年第3期,第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2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90页。

王祖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193、200页。

曹立:《“混合经济”:一个不容忽视的经典作家的重要思想》,《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第3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4页。

责 编/杨昀赟

猜你喜欢

混合所有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